风讯台/科学新闻评论 Science and Media in China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hujun 一位科学记者的观察

博文

【次生灾害观察】群测群防“法宝”不可丢 精选

已有 3753 次阅读 2008-5-29 16:06 |个人分类:个人作品|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要有效地防范大面积次生地质灾害,恢复和重建震区群测群防体系不可或缺

  【《财经网》专稿/记者 李虎军】实际上,四川历来是中国地质灾害多发之地,震区尤甚。
  今年一季度,全国报告的惟一一起大型地质灾害就发生在汶川。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发布的《全国地质灾害通报》显示,该县威州镇茅岭村磨子沟,在3月22日凌晨2时08分发生滑坡,造成七人死亡,一人失踪。
  当然,大地震中伤亡最惨烈的北川,也始终处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阴影之下。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宋光齐在2008年第4期《国土资源通讯》上撰文介绍,2007年年初,该县白什乡发生滑坡险情,滑坡体体积达326万立方米,直接威胁坡下白什乡老街143户住户和一所小学共计701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并且严重影响白水河上游三个村及下游沿河两岸群众的正常生活。
  去年7月28日,这个滑坡体曾经发生大规模急剧滑动,在河道内形成堆石坝,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所幸的是,绵阳市有关部门在组织搬迁直接威胁区群众避险的同时,经过五个月施工,终于挖出一条长达600多米的泄洪隧洞,排除了险情。
  据《财经》记者了解,此次大地震之后,受到威胁的不仅是四川灾区。因为在甘肃和陕西灾区,也有不少地方出现了山体松散和岩体破碎。
  尽管有专家对《财经》记者表示,余震很难再深入甘肃、陕西腹地;但在当前余震不断、主汛期即将来临的危急情形下,防范次生地质灾害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目前,国土资源部正组织全国各地的专家,在地震灾区进行地质灾害的巡查排查、遥感。专家们不畏艰险,夜以继日地工作,自然令人尊敬。
  但值得关注的是,仅仅依靠专家,或许仍很难赢得次生地质灾害阻击战。毕竟,专家的人数有限,加上交通不便,无法在短时间内覆盖所有受灾乡镇和山村。
  以甘肃省陇南地震灾区为例,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5月25日在当地调研时就指出,陇南地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地震造成的次生灾害非常严重;目前开展的现场调查只能顾及重点受灾点。必须靠先进的技术和手段,通过获取高分辨率航空影像,做好解译分析,才能对面上的情况有全面的了解。
  不过,无论航空摄影,还是卫星遥感,不仅受天气等诸多因素的掣肘,加上其分辨率也都有限,恐怕很难保证没有漏洞或盲区。
  值此非常时期,群测群防更是不可或缺。实际上,最关注本地地质灾害情况的,可能就是那些朴素的民众,尽管他们可能不具备专业知识,也不理解专业术语。
  在中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群测群防已经被多次证明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法宝。
  2007年7月6日,四川省达州市达县青宁乡岩门村发生特大型滑坡之前,村民根据国土资源部门培训时学到的防灾知识,主动巡查,及时将滑坡体裂缝增多、变长的迹象与滑坡临灾征兆联系起来,迅速识灾、报灾,并积极配合当地政府主动自觉地避灾,从而在三平方公里的滑坡体上避免了2251人的伤亡。宋光齐在其文章中,称之为“防灾的奇迹”。
  昨天(28日),国土资源部正式下发通知,要求切实做好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范,其中就明确提出,应当迅速恢复和重建群测群防体系。
  通知称:“这次地震损失导致部分地区群测群防体系受到严重影响。为此,各地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山区农村,宣传预防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提高群众防灾意识,切实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动员组织基层干部,迅速恢复和重建群测群防体系,充分发挥乡镇、村、社干部作用,切实做好雨季监测预报工作。”
  面对雨季的来临,以及今后数年中震区潜在的地质灾害高发态势,或许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不应被低估。■

《财经》记者 李虎军 《财经网》   [ 05-29 15:34 ]

http://www.caijing.com.cn/20080529/66365.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98-27115.html

上一篇:图片:被家长指为豆腐渣工程的聚源中学教学楼
下一篇:北川地质遗痛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8 02: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