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胡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胡总书记的讲话表明,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一项职能,不再只是学界的研究,而是切实得到了中国官方认可。这对中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对中国大学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在实践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时,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原则:
一、文化传承创新内容上要体现包容性:
自大学诞生之日起,大学就具有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各国大学、各个大学均把人类文化成果的传承与发扬当成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因之成为大学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以哈佛大学为例,在其发展史上有四次著名的课程改革,均把文化特别是外国文化作为一项必修课目。如1978年推出《核心课程计划》,哈佛大学就针对当时大学中过于偏重实用主义的倾向,提出要将学生培养成“有能力有理性的人”。在这种思想指导之下,他们建立起一套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内容涵盖“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道德推理、量化推理、科学、社会分析”等七个方面的内容。美国学院联合会针对大学课程也有专门的建议,希望大学在九个方面开设最低限度必修课,其中就有“基础文化:写、读、说、听”和“国际和多元文化经验”。之前,文化传承创新作为一项新职能并没有得到中国官方层面的认可。学界一般也常常把大学职能定位为三个: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本次总书记讲话,意味着文化传承创新与其它三项职能一样,得到了官方的认可,这实际上为中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大学要科学实践这一职能,就必须科学界定“文化传承创新”的边界。我认为,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必须在内容上体现包容性,大学传承创新的文化不仅应该包括世界各国文化、世界各民族文化、本国文化传统和大学自身文化,而且应该包括科学文化与人文社会科学文化;不仅包括先进的普世文化,也应该包括本土情怀的草根文化。大学要在各国文化之间,各学科文化之间建立起联系的桥梁,大学应该在世界各国文化、各类学科文化、各民族文化包容发展中实现文化传承创新职能。
二、文化传承创新实践上要体现丰富性:
文化传承创新的实际执行者是大学的领导、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文化传承创新在内容上的包容性,大学在文化传承创新的承载者方面也应该尽可能多地体现丰富性。大学的领导者应该丰富包容,即大学的领导者不仅包容各国的人才,还应该包容各民族的人才,各类学科人才,也应该包括企业界、业界、科学界甚至官场等方面的利益相关者代表。只有领导者丰富了,各类文化的传承者才有可能实现包容,各国文化、各民族文化、各学科文化才会得到平等、公正、公平的待遇。大学教师、大学学生文化背景的丰富性,历来为各世界一流大学所重视。如有些大学规定外国教师所占比例不应低于40%;外国留学生所占比例不应该低于15%等,其目的就是实现各类文化的共容发展。大学只有在三类行动者方面体现出丰富性,各类文化才有可能在大学中得到公平、公正待遇,各类文化的共融发展才有可能,各类文化才会得到应有的尊重。
三、文化传承创新在灵魂上要体现育人性:
大学是以育人为本的场所,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职能最终也要落脚到“文化育人”方面来。要通过文化传承创新,“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展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风采,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总书记的讲话为文化育人的实践指明了路径。各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实践,必须以文化育人为灵魂。而要实现这一点,大学中就首先必须做到课堂上各学科平等,各学科都是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学科文化积聚的精华。同时要做到学术自由,教师享受研究自由、授课自由,学生享有学习自由、选择自由。唯如此,教师才可能科学地对待每一种文化、每一类文化;学生也才能积极地吸取每一种文化、每一类文化的精华。大学只有让多元文化共生,才会有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与理解,才会有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多元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学生的国际视野才得以确立,世界眼光才得以形成,拔尖人才也才会脱颖而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5: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