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一般大学的教师职务聘任规则,博士进入大学的当年或来年即可“直接”聘为“讲师”。具有博士头衔的教师被聘为讲师的过程,一般大学只是走下过场,几乎所有的这类教师均可通过。但近日河南某高校中却出现了例外,三名具有“博士头衔”的教师在“讲师”评审会上,却没有通过。原因为何?说来可笑又正常,三位教师均以“教学评估成绩”未达到合格而被“教学效果一票否决”。
为了弄情这件事,我专门求教于该校的人事处、教务处。得到的结果是,三位教师的“教学评估成绩”均未达到学校规定的70分最低线。教学评估成绩由该校聘任的学生评委打分、所在班级学生打分、教学督导组专家打分三部分组成。也就是说,三位“博士头衔”教师,之所以落聘,原因就是教学效果差。得到这个解释后,我在感觉大学“重视教学”的同时,也为我们年轻教师,特别是新近进入大学的博士教师们感到压力,也感到无耐。在他们落聘的背后,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反省的东西。实际上,现在大学中以博士教师为代表的年轻教师极需教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是因为:
第一,在博士教育阶段,博士生们对教学的藐视
根据2006-2007年“博士学位获得者的职业取向研究”项目组调查,“从毕业前的期望看,博士毕业生希望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就职的比例分别为46.9%、16.5%,希望到政府机构、其他事业单位的比例分别为11.3%、1.7%,希望到国有企业、外资及民营企业的比例分别为10.5%、12.1%。从实际就业的单位类型看,高等院校占48.1%,科研机构占19.8%,政府机构占2.8%,其他事业单位占6.9%,国有企业占9.4%,民营及外资企业占12.6%。”结论是:“博士毕业求职时,教学及科研岗位是首选,高校及科研机构是目标,不同学科的博士毕业生在职业取向上虽有较大差异,但从事科研工作仍是最高职业理想”。[1]虽然博士喜欢去大学工作,但博士生们想从事的科研工作,重视的也是科研,藐视的是教学。在博士教育阶段,博士们更为看重的是做实验、做项目、写论文,他们基本没有涉及教学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甚至视教学为“小儿科”。认为教学只是做做、说说ppt。实际上,教学是一门学问,也是列入国家二级学科的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但教学更是一项实践,它既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即所谓的“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同时教学也是一门技术,它要求教师合理的组织教学内容,并以有效的方式、形式传递给学生;教学也是一种情景对话,它要求教师与学生扮演好各自角色,以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化。而据该校教务处的介绍,三位教师在课堂上基本是“照ppt宣科”,在教室光线不好的情况下,只显出博士们在那里“念”ppt,学生们则无所事事,效果极差。
第二,在大学教师入口关,制度缺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教师法》,我国实行教师职业许可制度。进入大学担任专职教师,必须获得“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是从事教师工作的前提条件。国家规定,获得教师资格必须具备以下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1)具备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这方面基本的要求是: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的人员需参加教育学、心理学补修、测试和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成绩必须达到“合格”。
(2) 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标准,并取得相应等次《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
(3)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
以上三条规定,本是进入教师队伍,从事教师工作的前提条件。但部分省市、部分大学为了引进人才,却忽略这些条件规定。对具有“博士头衔”的教师开了“绿灯”,直接认定他们合格,让他们免试取得教师合格证。这虽然有
当然,在入口关上,学校也同样难以推责。他们对新进教师的教学培训往往流于形式,只是请一到二位教师作些经验介绍,达不到教学培训的目的。
第三,大学内“教研室”机构和职能的缺失
曾几何时,大学里的“教研室”是大学内的细胞,是大学组织教学的重要机构,是教师们研讨教学、互相学习的重要载体。但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大学规模的扩大,大学改名风的风长。叫学院的大学越来越少,大学内教研室越来越少。大学内的教研室被“研究所”、“系”等所代替。在“教研室”改名的同时,大学内组织教学、特别是研究教学的机构也处于缺失状态,或者说功能被“研究所”的科研职能所代替。教研室没了,教师一起研究教学的机构没有了,年轻教师向老教师学习教学技术的机会也就没有了。人们看到更多的是各“研究所”组织的讲座,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基本在大学中消失了。在此等氛围中,大学的教学如何成为中心?在人们人人重视科研的场域里,谁还关注年轻人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位博士头衔教师的落聘,看似一个小事件,却反应了大学工作中心的转移,映照出大学教师的工作状态。“教学中心地位”在大学里的确立,将任重而道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3: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