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每天都沉浸在阅读纸本书籍的快乐之中,与各种高贵的思想产生火花和激情,从而经常抬头望着天空遐思,似乎那一片片流动的白云和一只只飞过的大鸟,就是书中的某句话或者某个人,在带领我寻找人生的趣味和方向。最近所读梁启超的《美的生活》,更有这种感觉。初中时学习《少年中国说》之后,梁启超就退出了我的视野。我在图书馆书库巡架的时候,经过《饮冰室合集》,见到它们布满灰尘,心中略微泛起涟漪但也没有去打开阅读。当“品读梁启超阅读创作大赛”的通知公布出来,我带着试试看的心理去书库寻找梁启超的书,发现他的书罗列在书架上有种汗牛充栋的气势。我从中找出《美的生活》开始精读起来。读着读着,发觉要不是这次征文,自己估计会错过与这位伟人交流思想的机会。
合卷遐思,得到以下感悟:
趣味与创新
《美的生活》开篇谈的是“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这是1922年梁启超在直隶教育联合研究会上的讲演稿。“兴味”和“责任”构成梁启超人生观的两大基础。梁启超以趣味主义作为信仰。他认为趣味乃是“由内发的情感和外受的环境交媾出来”,趣味是人类活动的源泉。文中他针对青少年的趣味问题进行了思考。趣味的建立当以幼年、青年期为关键时期。如何建立高等趣味,则需要教育得法,发挥最大效能,通过趣味教育,为青少年人生建立终身受用的趣味,引导他们为活动而活动,为学问而学问,使所有活动,所有学问是目的不是手段。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是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学生因日日获得新知,产生趣味,教师也因日日为教学而不断拓展学问,用以浇灌如花蕾般的学生,看着学生由像一粒种子般发芽、吐绿到绽放,产生内心的喜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此教师这份职业是最快乐的事业。梁启超坚信,一个人只要肯一层一层地往一门学问里面钻,他一定会被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尽享学问的乐趣。
梁启超的趣味主义正是他对于现实人生宣战的一种武器,是改造人生的一种目标,洋溢着的正是对于生命的热爱与人生的关怀,其中澎湃着生命激情,展现着英雄主义理想的崇高美感,我对它们有着深深的共鸣。当下的教育事业正需要这种思想来拯救、撼动,以实现教育的初心与使命。少年人应该如朝阳、如乳虎、如侠,如春前之草,如长江之初发源,去获得智、情、意的全面发展。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美的生活》第二章是“为学与做人”的哲学。孔子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功夫,实在是知命和努力的一个大榜样。镇定而知命。其努力也,非为侥幸而努力,实为牺牲而努力。既为牺牲而努力,做事自然勇气百倍,既无厌倦,又有快乐了。就是学他的努力和知命。梁启超以孔子为榜样,确定了自己的人生观是知命和努力。
何谓知命和努力?知命是孔子所说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学每个人都会受到命运的束缚,我们要认清自己的局限和能力,熟知周围的环境和时代发展的规律,找准人生的方向努力奋进,实现“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的人生理想。在梁启超的人生观中,以智、仁、勇作为一个人的道德标准。他的生活,纯然是趣味化艺术化,这是最高的情感教育,目的教人做到仁者不忧。
梁启超对青少年充满了寄托和厚望。因为宇宙是不圆满的,正在创造之中,待人类去努力,人不能单独存在。他谆谆教诲人不能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要警惕“精神饥荒”,裁抑物质生活,已达到精神自由,有所不为,不屑不洁的人生境界。审美之乐,正在于精神境界的提升,在审美的愉悦中得到的精神享受的同时,拓展和提升了精神境界。中国文人的人生理想,是要做到立德、立功、立言,通达时,“兼济天下”,实现自我;而受阻塞时,则要“独善其身”,自我完善,不怨天尤人,豁达上进。日日与学问相亲,吸受新知来营养自己智识的食胃,也是人生最幸福的生活。快乐就藏在职业的本身。这种快乐不会带来后患。
当代人正处于时代巨变之中,信息浪潮迅猛冲击了我们的生活,精神空虚、生活的失序,让许多人背负了太多的心理压力,出现了各方面的问题。梁启超的这种审美的人生哲学依然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和传播。不断追求新的知识、新的境界,实现新理想,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勤奋执着,敬业乐业,从而促使心灵向高尚、美妙、真实的方向发展,才得以提升精神境界。家庭、社会、国家,也可当作一个人看。受过他的好处,对于它常常有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
时代的觉醒与启蒙
梁启超处于一个新旧思想与知识交替的时代,自幼就有神童之称。他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存在,唤醒了某种沉睡的精神。即使置于自己的时代,梁启超也该进入全球最敏锐心灵的行列。他作为读书人的种子,将思想转化为行动,自1896年出任《时务报》主笔以来,他在33年时间里,不间断地写下至少1400万字,几代人如饥似渴地阅读他的作品,20世纪的历史性人物——陈独秀、毛泽东、胡适——都列居其中。
《美的生活》体现了他追求审美和艺术的根本目的是“新民”——打动人心,更新人性,也就是后人所说的改造国民性。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家,梁启超一生不断地致力于“改造国民的品质”,而审美教育就是对国人进行“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在他看来,“欲新一国之民”,就要去“新人心”。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去“新人心”,塑铸“新人格”,从而,才能去变革社会。梁启超在美学上的最大贡献,乃是把审美这一人类独特的活动放置在社会人生的整体中来揭示它如何影响人的心灵,从而又作用于变革社会的独特的社会功能。就像郭沫若所说,
艺术形似无用,但在“无用之中,有大用”。这种大用就是:“唤醒人性”,“鼓舞生命”。今年是梁启超诞辰150周年,这位内心火热的“饮冰室”主人,不仅以维新名满天下,还与我国尤其是北京的近代图书馆事业渊源颇深,曾担任过京师图书馆和国立北平图书馆馆长。他也是中国图书馆历史上,最早提出统一中外图书分类法的人物。作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倡导者、组织者、实践者,梁启超对图书馆学的贡献不仅涉及目录学、文献学等领域,他还赋予图书馆多元的功能,提出了“纪念图书馆”思想。
作为一名工作在高校图书馆近10年的馆员,我为自己坐拥书城却迟迟未能叩开梁启超的思想之门而惭愧。他的《美的生活》,是每一位从事教育的人都需要阅读的书,每一个青少年也更加需要将这些审美趣味内化为内心的追求和动力。《美的生活》就像春光一样抚摸我的心灵,让我在平凡的岗位中,怀有审美的情趣,迎接每一位读者,呵护每一本图书,我要做好读者们的“知识导航员”,为图书馆的事业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3: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