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注意保健,兴趣广泛
本人身体还算好,可能是长期从事勘测生活锻炼成的。59岁那年还和年青人一起到南昆铁路线现场工作,早出晚归,爬山涉水,每天行程20~30余公里。
退休后,单位返聘我,仍然上班。坚持8小时工作。现在已经虚岁90岁了,精力还可以,还能自理,身体没大毛病,思维还很活跃,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
1. 精神状态好,比较乐观,不计较小事,心胸开阔,淡泊名利,知足常乐,心态较好。目前仍能参加一些学术活动,写些科普文章和文学著作。没有压力,量力而行,劳逸结合。
2. 坚持身体锻炼、注意饮食卫生。人同机器一样,经常运动才不会生锈。长期坚持锻炼,持之以恒,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锻炼的内容也跟着变化。坚持走步或做自编的养身操。
3. 注意生活规律化,饮食起居均有规律。我老伴是医生,因此在保健和饮食方面,照顾得比较好,主食和副食都是多样化,副食主要是吃各种蔬菜、鸡蛋、牛奶、鱼、豆制品、菇类,有时吃鸡肉、鸭肉、兔肉和瘦猪肉。
4. 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随时了解自己身体各种健康指标状况,建立了健康档案(病历档案)。经常进行对比,从中了解自己的健康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5. 培养合适的业余兴趣。人不能仅仅是为吃饭和工作而活着,还必须有合适的业余兴趣作为补充。
本人的兴趣广泛,旅游、听音乐、跳舞、唱歌、游泳、打乒乓球、看球类比赛、操作电脑、写写文章、操作手机看看微信、练练书法、剪贴报刊资料、下象棋等等。这些业余兴趣使我的生活充满了乐趣。
国内主要景点基本都玩过,国外到过欧洲、东南亚。
喜欢听轻音乐,一些世界名曲更是经常听,如斯特劳斯、柴可夫斯基、布拉姆斯等轻音乐;海顿、德里克、托赛里、古诺、托斯蒂、舒伯特、舒曼的小夜曲;肖邦、格林卡的夜曲等等,都是我经常听的曲子。
80岁以前,我和老伴一起参加崇文区老干部活动站的舞蹈队和歌咏队的活动;退休后坚持游泳,一直游到90岁(90岁以后到养老院)。
我上小学时就学会打乒乓球,那时住在天井院里,许多小孩把木房门卸下来拼成乒乓球桌,就可以打了。工作后偶尔打过乒乓球,退休后,70多岁时打了几年乒乓球。
我喜欢看体育节目,尤其是球类,开始喜欢看美国的NBA比赛,因为NBA队员的技巧和男子汉风度很吸引人。后来喜欢看CBA(中国男篮)和女排,特别是女排最喜欢看,只要有女排比赛我都要看,不管是直播还是重播。
70岁我才开始学电脑,现在打字已很熟练(写小说是直接在电脑上打字),网上查资料、制作ppt(做报告都是自己制作ppt)、有道云的应用、网上购物等等都没问题。
75岁开始爱好文学,写小说以及在报刊和文学网上发表散文。
80岁,开始学手机,现在手机主要功能都能掌握,发微信、用手机付款、网购、打的、看病预约挂号、手机上的照片、微信信息和电脑之间的互存等等都没问题。
85岁开始练书法,参加社区的书法班。
剪贴报刊资料也是我的爱好之一,分门别类进行剪贴,大概剪贴了四五十本;
我从六七岁开始就会下象棋,也没人教,就看大人下棋,也就学会了,有时大人还输过我,后来上学后很少下,工作后更没时间下,到了退休以后也很少下,主要是观看别人下棋。在我住家下面的花园里经常有下象棋的人,围观的人多得很,许多人指手画脚,你一言,我一语,好不热闹,真正下棋的人成了傀儡。
以上就是我退休后的保健生活和生活兴趣。
二、 勤思好学,思维活跃
我为什么兴趣广泛,主要是我勤思好学,思维活跃。
我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各种机能都已衰退,这是事实,精力不如以前了,记忆力也不如以前了。但奇怪的很,我的勤思好学,我的好奇心并没减退,甚至思维更为活跃。
而且由于自己注意保养身体,基本没有大的病痛的折磨。这样就为我实现广泛兴趣,勤思好学创造了条件。如果身体不好,必然会影响兴趣广泛、勤思好学,思维也不会那么活跃了。
所以归根到底,晚年的生活是否潇洒,是否精彩,是和个人身体的状况以及心态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
勤思好学,思维活跃,好奇心,让我学到好多学问。年龄老了一点也不影响我的学习。
比如计算机,我是70岁时才开始学的。手机是80岁才开始学,也没参加什么培训班,照样学会了。我脸皮厚,不管谁我都不耻下问,在办公室问年轻人,出差时,在火车上遇到年轻人也请教过,在家里问儿子、孙子。问完后马上把操作步骤记下来,但还是免不了忘了,有时要反复问几次。有一次大孙子对他奶奶说;“爷爷笨的要命”。我想,只要学会了,说我笨也无所谓。现在我打字比较熟练了,写文章都是用电脑,特别是写文章时要查些参考资料,都在网上查,十分方便。还学会了有道云文件的应用。
以前宣读论文,要打成文字,要由单位的打字室打,来回改,很不方便。特别是后来我年纪大了,也不上班,还要参加学术活动,在家里,为了几个错字还得跑到办公室修改,自己能打字就方便多了。
再后来,学术会议不是在讲台上照本宣科,改为用幻灯片演示,我也就自己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PPT演示稿。
学手机的应用也是这样,到了80岁才开始学,开始只是用手机打电话,是用摩托罗拉手机,只能打电话。后来出现了触摸屏幕的手机,应用的内容多的很,收发微信大家都会,老年人也都会。但用手机买东西付款、交水电费、打的、预约挂号、汇款、网购等等,一般老年人不一定会操作,但我也学会了。特别是用手机打的,是儿子教我的,他开始觉得老年人很难学,不想教我。但不学会用手机打的,在路边打招呼打的,很难打上,会用手机就方便多了。儿子理解后,教了我,很快就学会了。还有就是用手机挂号,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用手机挂号,很不方便,能用手机预约也就方便多了。
用银行卡到银行交水费、燃气费、购电费等也都能操作。还学会了手机上的微信和图片与电脑之间的相互转换保存等等技术。
总之,老年人能享受高科技带来的方便,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只要有决心,完全能做到。
三、幸福的晚年生活
我现在毕竟是90岁的老年人了。这个年龄和刚退休时相差30岁,身体机能衰退了好多,体力、精神都远不如刚退休时好。所以要随着年龄的逐步老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所谓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如不按规律生活,就会出事。
我的兴趣广泛,是指刚退休以后期间,但随着年龄的老化,有些活动就不合适了,兴趣也就越来越少。比如旅游、跳舞、唱歌、打乒乓球、游泳等活动就不能坚持了,只能逐步退出,这也是正常的。
我们老两口自己单住,两个儿子都有自己的家。在80岁以前,还经常和儿子他们出去玩,开车到北京一些景点玩,或一起看文艺演出,到饭馆吃饭等。80岁以后,就很少和儿子他们一起出去玩了。只要求他们有空来看看我们,或来电话报个平安。自从用了手机,全家建立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群后,在微信里天天都有沟通。我们也不在乎他们来不来了。他们家有他们家的事,不勉强他们来看我们。我想最主要的是一家子都平安无事,是最重要的。如果他们家里出了事,就是来看我们,心里也是很难受,倒不如平安无事,看不看是其次。
目前,我们的日常生活主要是围绕着三餐吃饭。比如到附近超市买些副食品和蔬菜。然后我们老两口分工做饭(我做中午饭,老伴做早晚饭)。
其次,就是围绕着保养身体的事。平时每天基本都到户外走步(有时办事走了许多路,就替代户外走步)或做自编的体操。天气不好,就在家里做自编的体操。
有不舒服、病痛,就到附近的社区医院或东方中医院看病。
再其次,就是杂七杂八的事,比如到银行交自来水费、燃气费、取暖费、物业服务费、购电等等。每次走两三公里地还是可以的。
除上述事情外,空闲时间就用于业余爱好。根据我现在的精力,目前主要的业余爱好是写些文章,练书法、看体育节目(主要是男篮、女排比赛)、听听轻音乐、看看微信等。
现在许多老年人都能看微信,内容多的得很,能增长知识,但内容虚假的多,占去老年人好多时间,所以对微信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分析,看微信要适可而止。
微信微信,只能微微的相信,有的内容是假的,有的是错误的,不管是有关保健知识方面,还是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方面,都是五花八门,各有各的看法,无所适从。
我对微信的态度是:尽量少看,看多了没好处,花的时间太多,而且还会产生误导。有些内容看了题目就可以,有的大致浏览一下,只有个别知识性的内容,或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以细看,甚至保存下来,绝大部分是看了题目就删掉。
我不轻易相信一些广告和某些宣传,更不相信微信的内容,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对一些事物和问题的认识,我坚持以下原则:用哲学思想分析事物;用科学态度观察社会;用医学知识对待自己;用国学道理面对人生。
我们现在老两口生活过得很有规律,还都能自理。老伴是个大夫,很注意保养自己,她每天晚上都看北京台的“养生堂”节目。她经常和我以及儿子们谈一些医学知识和如何注意保养身体,耳濡目染,我们也受到影响。我们老两口身体都不错,应该得益于她是大夫的缘故。
她总说我是医盲,什么事都不在乎,她从医学知识方面把有些病因说的很在理。当我了解病因以及如何保养有了认识后,我就会注意去做。我们身体还都不错,应该是她的功劳,因为她是大夫。
总之,我的晚年生活是幸福的,目前还能自理,但90高龄后可能有些困难了。我们加强身体锻炼,尽量延缓衰老,到实在不能自理了,就考虑到养老院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7: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