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浩
按:2022年12月5日,是著名教育家、大气物理学家、气象史学家、气象术语学家、气象科普活动家王鹏飞先生102岁冥诞。谨以此文,向王老致敬!在气象史、气象科普研究方面,王老善于挖掘、运用史料,但却不迷信史料。他坚持科学性和真实性的有机统一,为学界留下了宝贵的学术财富。时至今日,王老的遗著仍在影响着、激励着我们……
王鹏飞先生(图片来自网络)
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王老曾在《杨慎的气象知识》一文中对杨慎的气象认识进行过系统的总结和归纳。该文资料翔实,逻辑清晰,是一篇非常难得的古代气象史研究文献。笔者近日在阅读相关资料时发现,杨慎对雾凇的认知固然有可取之处,但也存在一些误解。今尝试进行辨析,斗胆补王老文中之缺。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明代大才子杨慎曾对云南气候、物候以及气霾、阵雨、台风等天气现象、大气光象、天气谚语等进行过独到论述,从这个角度,可称他为“气象百科”。在众多天气现象中,杨慎对雾凇可谓情有独钟。那么,杨慎对雾凇的认知中有哪些是是非非呢?
在《寒夕》一诗中,他自注道:雾淞,木冰也。著树玲珑如花。也就是说,他认为雾凇就是木冰。
在《咏雾凇》一诗的序中,他如是说:
咏雾凇·序(《升庵集》卷五十七)
甲寅岁秋冬,久雨连月。十一月廿六日甲子晓,笼雾微凇,盖晴兆也。俗谚云:霜凇行雾凇,贫儿备饭瓮。往岁在北方,寒夜冰华,著树若絮,日出飘满庭阶,尤为可爱……韵书谓之冻𠗂。𠗂音索,冰著树如索也。
此处,杨慎对前期的天气情况进行了简要回顾,并根据当天发生的雾凇这一天气现象对未来的天气进行了预测。最后,对雾凇进行了考证。
甲寅年(笔者注:嘉靖三十三年,1554)的秋冬之际与往年有些不同,雨一直下个不停。到了十一月二十六日那天,诗人早起,看到窗外迷雾笼罩,窗前的树上有一些雾凇,心情大好。一是因为雾凇之美,二是因为连月的雨天,终于要告一段落了。从气象角度来看,连月的降雨导致近地面空气十分潮湿,此时如果夜间的天空放晴,在没有云彩遮挡的情况下,地面会通过辐射迅速冷却,近地面的气温也会随之降低。湿空气遇到气温降低,便容易形成雾,雾滴碰到树枝,便会形成雾凇。虽然迷雾笼罩之下诗人看不到蓝天,但通过雾凇来判断晴天,是非常合理的。
黄山雾凇(刘嘉桢摄)
那么雾凇是不是木冰呢?
在《春秋·成公十六年》中有这样的记载:“春,王正月,雨木冰。” “雨木冰”其实是下雨并且树木结冰的意思,这种现象在大气物理学中称之为雨凇。这种雨我们一般称之为过冷雨滴或冻雨。也就是说,不仅是雾可以附着在树枝上,雨也可以。当然,二者形成的树挂也有很大区别。雾凇一般是不透明的晶体,而雨凇一般是透明的冰,有点类似于北方冬天房檐下的冰溜子。
雨凇(图片来自网络)
由此可见,木冰只是树木结冰现象的统称,既包括雾凇,也包括雨凇。杨慎将雾凇解释为木冰,并不确切。不妨尝试修改一下杨大才子对雾凇的注解:雾淞,木冰之所属也。著树玲珑如花,晴兆也。雨而木冰者,亦木冰之所属也,著树呈琉璃状,如木之甲胄,又曰树介、木稼。
本文首发于公号“浩云文学气象”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 23: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