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之前的约定,今日开始更新生态学简史。我从来就喜欢离经叛道,所以不打算从Haeckel(海先生)起锚。在下以为,海先生确实给了生态学一个精致的盒子,但是当我们怀着期盼的心,小心翼翼打开一看,里面竟是空空如也。就此跳过无数集,从Warming这里开始反倒妥当。
Warming的全名很长,Johannes Eugenius Bülow Warming,常简称Eugen Warming(瓦尔明)。1924年辞世,享年83岁。生于殷实之家,早年丧父,育有子女8人。
他是丹麦人,跟林奈(Carl Linnaeus,1707-1778)一样,都来自北欧。丹麦属于斯堪的纳维亚文化区,使用日耳曼语(丹麦语是日耳曼语族一种)。这也成了接收和消化德国新思潮的近水楼台。无论如何,北欧在博物学看起来发展不错。
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印行那年,瓦尔明开始与哥本哈根大学结缘。这一缘分,十分深厚。他在此念本科、拿博士学位、当教授、做植物园长,甚至还当了两年校长。有点像我的一位朋友,他北大念本科、北大拿博士学位,现在在北大当教授,说不定哪天他恰好又是北大校长。缘分这个东西,有时也说不清楚。
瓦尔明很擅长教学,他的教学业绩有口皆碑。单就植物方面的教材,便出版了数本。其中有一本甚为著名。丹麦语题目是“Plantesamfund - Grundtræk af den økologiske Plantegeografi”。我请谷歌帮忙翻译,中文即“植物社会-生态植物地理学的基本特征”。后来给这本书定名《植物生态学》,完全是因为克莱登出版社在英文译本做的调整。
1895年,瓦尔明回到哥大十年后,他将多年的讲义,集结册书,在哥本哈根出版。1896年这本书的德文版就出来了,并且卖到脱销,一时间洛阳纸贵。该书一版再版,继柏林后,在波兰、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地皆有大量译本。
我于大约7年前得以一览该书英文版,有如下感悟。
一是该书的内容框架,与我国较早时期的《植物生态学》教材,有几分相似。足见该书对于后续同类著作影响之深远,即便这事发生在数十年之后的1980年。
二是该书核心内容其实落在丹麦语版的题目上,重点是“植物社会”。或许部分受到林奈“自然经济体系”观点的影响,瓦尔明十分强调植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任何物种似乎都无法独自繁荣,而需要其他生物的帮助。生态学对群落的关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群落是一个社会,成员之间通过竞争、合作等,相互交织,最终形成一个整体。有趣的是,群落的英文community,也是指人类社区。
三是该书提出了很多新的概念。博物学全盛时期,制造概念来辅助人类认识自然,似乎是当时的潮流。海先生就十分擅长,生态学这个词汇也出自如此场景。我们后来经常提及的共生(symbiosis)、寄生(parasitism)、共栖(commensalism)等概念,在该书中都有详解。这些概念,构成了植物社会关系的骨架。
四是用动态的观点来看群落。这本书里已经谈到了演替,甚至已经基本提到了演替顶级,只是在表述上并非climax。这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属于难得的认知体验。书中预言,在裸露的火山熔岩上,只要时间足够,照样可以演替出动、植物丰富、稳定和平衡的群落。
五是做了群落分类体系和群落命名的尝试。直到现在,关于群落命名的问题,还是一个领域内颇为棘手的难题。这个就涉及植物本身的分类体系。在植物群落上的学派之争,其关键也在于此。上个世纪50年代,以曲仲湘先生为代表的英美学派、朱彦丞先生代表的法瑞学派以及受苏联橡胶营林考察专家影响的一些学者一起,在云南大学学术争鸣,遂成中国生态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0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