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日本向社会发布河川实时信息提供系统——中国的水文预报有待加强

已有 4250 次阅读 2014-9-20 13:02 |个人分类:水文科学|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网页所载的《晓陶访日见闻(一)》介绍:“日本在2001年向社会公众开通河川实时信息提供系统,反响热烈,开放首日由于访问量过大系统甚至瘫痪。”

    据我检索,在国家层面,该系统目前的网址应该是http://www.river.go.jp/(  国土交通省【川の防災情報】网站),各个县似乎也有自己的专门网站,比如“新潟県河川・雨量・交通規制などのリアルタイム情報‘整合了公众需要的河流、气象、交通等信息。

      中国的气象预报向社会开放多年,但水文预报始终没有走向社会,未能与公众全方位接触。

      日本的河川实时信息提供系统可能还难以包括城市洪水与城市积涝预报,虽然难度很大,但这对于城市的社会、经济生活有着明显的影响。

   我搜索了部分日文信息作为附件。

   日本在水文学研究方向居于世界前列,我国虽然也是水文研究大国,但力量比较分散,无论是数据共享、成果共享都明显落后于国外先进国家。

   我对日文仅知皮毛,借助翻译软件,大体可以判断,除洪水时段外,对外发布的河川信息多为水位、似乎缺少流量。河川径流(流量)的实时预报可能仍然有诸多困难,现摘录一篇日本论文《

気象庁メソ予報モデル GPV を用いた日本域河川流量予測システムの構築と検証(DEVELOPMENT AND VERIFICATION OF A PREDICTING SYSTEM OF RIVER DISCHARGE OVER JAPAN USING JMA-MSM-GPV,2003 )的片断以作说明:

   本研究では、「リアルタイム洪水予測情報の提供」を念頭において設計された日本全域解像度 0.1 度における河川流量予測システム"Today's Japan"を構築し、その精度・改良点を検討する。日本において風水害特に洪水被害への対策は喫緊の課題であるが、これまで詳細な解像度で日本全域を対象とした河川流量予測はされていない。特定の河川だけではなく日本全域を対象とすることにより、全国どこにでも起こり得る洪水を逐次カバーできることが特長であり、かつ現在の我が国のニーズに見合ったものである。(大意摘录: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建立了一个河流预报系统。水灾在日本非常普遍,但河水流量预测,在全日本进行了详细解析的到现在为止还没有。)


附1:http://www.iwhr.com/whr/WebNews_View.asp?WebNewsID=35 


晓陶访日见闻(一)
--国土交通省首次向社会开通河川实时信息提供系统

    日本国土交通省2001年6月1日上午9时,首次向社会开通了河川实时信息提供系统,全国的老百姓都可以在英特网上直接查询到他们所关注的防灾信息,如流域的实时更新的降雨量与河道水位等什么的。这是日本政府机构改革后,实行公共信息共享化与公开化的一项重要举措。

   然而,令国土交通省始料不及的是,此项举措竟如此地受到民众欢迎。系统一开通,查询者便蜂拥而至,每小时查询要求高达3万件,比预想中集中查询时可达到的一小时8 千件大大超出。结果仿佛遭受了黑客袭击一般,系统楞被塞得瘫痪下来。6月2日,国土交通省不得不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宣布,该系统暂停使用,要对系统软件进行检查与改造,预计于6 月20日才能再向社会开通。不过呢,国土交通省还宣布,“6月1日同时开通的通过携带电话(日语中的手机)的modem 卡查询的河川情报系统仍然正常运行,有需要者,通过英特网,也是可以查询的。modem用的地址是:http://i.rive.go.jp/”。

   我去拜访了一下,若大的屏幕上,果然出现了火柴盒般的画面。不过滚动起来,可有好长的一大串哟。你要不要也试试看。

CCC注:“晓陶访日见闻(一)”中的“http://i.rive.go.jp/”有误,应当是http://i.river.go.jp/ 


附2:http://www.iwhr.com/whr/WebNews_View.asp?WebNewsID=37

晓陶访日见闻 (三)
--日本将在英特网的地图上标明水害风险信息

   近日读京都新闻,有一则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

   国土交通省六月二日作出决定,将在日本英特网的地图上分A、B、C三个等级标明全国各地遭受水灾威胁的可能性,与河流实时水情信息一同向社会公布。报道的大标题是“浸水风险网络公开”,副标题是“推进合理的土地利用”。国土交通省同时宣布,将来水害危险度要标明到每栋住宅。这样将有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纠正住宅与工厂建在不该建的危险地方。

   报上还配了一幅漫画,一年轻人坐在计算机前,正在查看“浸水风险情报”,窗外下着大雨,脑后冒出了个惊叹号。计算机的画面上,有一条小河,河里的水已经泛滥出来,还有许多的小房子,每栋房子上分别标着A 、B、C的字样,标着C的房子已经浸在水中。

   报道说,目前在日本,利用计算机进行预测,水灾的风险信息还只能表现到街区,今后要进一步提高预测技术,处在危险区中的每一栋住宅,相应不同频率的淹没水位也要表示出来。公开发布这些风险信息,住宅的所有者或购买者,就可以自己去查对了。

   这样做后,希望地方城市规划部门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能够避免水害高风险区域的市街化。此外,保险公司也可以利用这样的信息来评价土地的灾害风险,为保险费率的计算提供依据。

   报道最后说,英国与美国,目前已经在其网络地图上标明了100年一遇洪水可能淹没的区域范围。国土交通省业已考虑要将完成此项工作所必须的费用概算列入到2002年度的经费预算中去。

   我将这则报道拿给研究室的先生们看,井上教授说,明年才列入经费预算,最早也得后年才能看到了。听那口气,好像这事情早就应该安排。户田助教授则发表意见说,不知他们是否了解,要达到这样的要求,难度是相当大的,他们最好把科研的事情赶紧落实下来。

2001年6月10日11:31

附3:http://www.iwhr.com/whr/WebNews_View.asp?WebNewsID=48

晓陶访日见闻 (十三)
--日本首次建立城市立体空间洪水实验模型

   这两天受6号台风的影响,日本许多地方都传出暴雨成灾的消息。山洪暴发,桥梁冲毁,街道行洪,大片房屋浸泡水中,数万居民接受避难劝告。电视里还不断发出飞机停航,铁路停运,高速公路关闭的预告。最有意思的一个画面出现在东京车站,一个人举了块大的木牌,上面贴了幅东京都洪水灾害预想图。一位电视记者站在图前向观众介绍说,这是1999年名古屋大洪水之后,假定东京都遭受特大暴雨袭击情况下,计算机模拟出的结果。特意提醒在标明了易涝区域中居住的市民,要提高警惕。

   在日本,各大城市的这类洪水灾害预想图,一般都是由一些专业公司进行制作。但是洪水模拟所用的模型与方法,大多出自井上教授的研究室。近些年来,由于城市地下空间的立体开发与水灾事故的严重性,城市地下空间洪水风险的预测、分析与评价手段,成了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井上教授的研究室里,这几年在城市地下空间洪水淹没过程的数值模拟方面,已经作了大量的开发工作。

   然而,这次到日本后,井上教授却告诉我说,他们在京大宇治川水理实验室新近建了一个大型的城市立体空间洪水实验模型。这样的模型在日本,还是头一次才有的呢!这星期模型准备试放水了,问我想不想一起去看看。嘿,这样的机会,怎能错过?于是,周一下午,我们一起去了模型现场。

   这个大模型以京都市的中心区为原形,模型分为地面、地下两大部分,分别按1:100与1:30的比尺制作。地下部分分为三层,一层是地下商店街,二层是地下停车场,三层是地铁,参见图1与图2。日本人做活的认真与精细,在模型制作上真是体现无余。

   我问井上教授制作这个大模型的目的时,井上教授说,现在许多人不再喜欢做物理模型,认为有数学模型加现场原型观测就很好了。但是对于大城市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后的情况,却很难获得原型的观测资料。这样城市地下空间洪水数学模型的研究,就难以合理给定边界条件,模拟的结果也无以验证,一些假定的合理性也难以证明。物理模型的制作,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将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结合起来,既有利于增强对城市地下空间淹没过程的感性认识,也有利于数学模型的改进与提高。只有提高了数学模型的可靠性,数值模拟的结果才可能成为城市地下空间洪水风险预测、分析,以及进行减灾对策评价的依据。

   现代社会中,科学的决策必需建立在合理预测的基础上。而预测技术的改进,需要多种的手段相互验证,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与代价。

附4:相关网页

http://www.river.go.jp/  国土交通省【川の防災情報】网站

携帯版もご利用ください    http://i.river.go.jp/  手机版河川信息发布

http://www.pref.niigata.lg.jp/dobokukanri/1245960070520.html

新潟県 河川・雨量・交通規制などのリアルタイム情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829357.html

上一篇:国际水历史学会及全球会议简介——水科学研究的社会学层面
下一篇:地沟油危机重重,地沟水生机勃勃——城市下水合法利用渐浮上水面
收藏 IP: 112.80.148.*| 热度|

4 李小文 陈楷翰 韩睿明 ddx717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 00: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