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质学前辈黄汲清先生留学瑞士浓霞台大学前后的师承与交往追溯
陈昌春 张保祥
一、现有文献中黄汲清先生的留学经历介绍
据《我的回憶》(黄汲清)一书“代序”介绍:“1932 年夏, 黄汲清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选派, 赴瑞士留学。先入伯尔尼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erne) ,1933年春转入浓霞台大学(Université de Neuchatel), 在著名大地构造学家E. Argand 教授指导下做研究生。在欧洲, 黄汲清不仅全面研究了瑞士阿尔卑斯山地质, 而且对意大利、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也做了实地考察。1935 年, 以法文写成博士论文《瑞士华莱县素女峰— 破金瓜峰地区之地质研究》, 获理学博士学位。著名学者Rudolf Staub 教授认为此文对阿尔卑斯彭宁带的研究有重要贡献。瑞士地质前辈Maurice Lugeon 教授在给黄汲清的贺信中说: “您在阿尔卑斯的经历将永远留在人们记忆中。”1977年, 国际地科联主席Rudolf Trümpy 教授访问中国时指出, 黄汲清的博士论文至今仍有价值。”
《黄土情缘——刘东生口述自传》2017)里提到:“我自己一直觉得地质调查所这种培养人的模式非常好。年轻人跟着年纪大的人一起工作若干年,积累一定的经验后,再出国跟随一位大师学习,比如黄汲清先生去瑞士跟着阿尔岗(E.Argand)教授,程裕淇先生去英国跟着吕德(H.H.Read)教授,王恒升先生去瑞士跟着尼格里(Nigeli)教授,等等。”
《远古生命的守望者——李星学传》(2016》介绍:“他(指)早年留学于瑞士浓霞台大学,师从著名大地构造学家阿尔冈(E.Argand)教授,并于1935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中国现代地质学家传》(1990)介绍:“1932年7月,黄汲清在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资助下赴瑞士留学。他先入伯尔尼大学地质系,次年转入浓霞台大学地质系。他的导师E.Argand教授,是一位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家,活动论的代表人物。他治学严谨,要求学生们一丝不苟地完成各项训练,包括.... 练掌握德语和法语。黄汲清勤学好问,常常废寝忘食地工作,深得导师赞赏。在2年多的时间里,黄汲清阅读了大量地质学专著,对瑞士华莱县素女峰地区的岩石、地层、构造、地貌以及冰川等地质现象作了详细考察。提起野外考察,还有一个小插曲。Argand教授得知黄汲清在中国考察了很多地方,就劝他用中国的材料写一篇博士论文;而黄汲清认为,既然在瑞士读书,就应该研究当地的地质,不能图省事。最后,Argand教授拗不过他的学生,只得把他正在研究的、地质情况复杂的素女峰地区交黄汲清研究。”
《当代重大科学技术发现发明的智慧研究——科学家智慧之光》(1999)称:“1932去瑞士留学,在大地构造专家琵.阿尔冈(Argand)教授指导下深造。先后去瑞士、意大利、德国、法国、比利时、英国等国考察地质。1935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秋赴美国进行学术访问。1936年春回国后,着重调查南岭地质矿产。”
《中国地质学界的宗师--黄汲清》(四川文史资料集粹 第4卷 文化教育科学编)称:“1932年夏,他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选派,暂别难分难舍的西部热土,赴瑞士留学,先入伯尔尼大学..1933年春转入浓霞台大学(UniversitedeNeuchatel...在著名的大地构造学家E.Argand教授指导下做研究生。在学习期间,他全面考察和研究了瑞士... ...破金瓜峰地区之地质研究》真获理学博士学位。著名学者、苏黎世大学地质系教授史陶布(RudolfStaub)称赞该文对阿尔卑斯彭宁带的研究有重要贡献。瑞士地质前辈MauriceLugeon教授在给黄汲清的贺信中说“您在阿尔卑斯的经历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1935年秋,黄汲清在瑞士学成归国途中,利用在留学期间积攒的一点美元,自费考察了英格兰、苏格兰、美国等国.重点是考察美国的石油地质。”
《杰出的地质学家黄汲清教授》介绍:“1932年夏,黄汲清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选派,赴瑞士留学,先入伯尔尼大学(theUniversityofBerne...1933年春转入浓霞台大学(Universit~deNeuchgtel...在著名大地构造学家巳Argand教授亲自指导下做研究生。在欧洲,黄汲清不仅全面研究了瑞士阿尔卑斯山地质,而且对意大利、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也做了实地考察。1935年,以法文写成博士论文《瑞士华莱县素女峰一破金瓜峰地区之地质... ”
注:以上截图见于《黄汲清传》(郭健著. 名人剪影. 1998)
二、黄汲清先生与苏黎世大学及苏黎世理工大学
黄汲清先生的《我的回忆》一书说,黄先生一开始想进入地学研究有名的苏黎世大学(及苏黎世理工大学),师从史陶布教授。因史陶布教授在野外考察,暂时不在学校、需要过一阵才能回来,但他对黄先生请求信件回复的十分简单与平淡,令黄先生感到不放心是否能够被接受。黄先生在《我的回忆》提到,他此前就从文献里了解了尼格里(Paul Niggli) 教授与尼格里(Paul Niggli) 教授。
(一)尼格里(Paul Niggli) 教授
黄先生回忆说,尼格里(Paul Niggli) 教授地球化学派, 尼著作甚多, 已是世界知名的大学者。
(二)史陶布(Rudolf Staub) 教授
黄先生回忆说,史陶布(Rudolf Staub) 教授为首的大地构造学派, 也已初露头角。我在无机化学基本训练上成绩平平, 在地层和野外地质方面稍有心得而且兴趣甚高。因而就决定不找尼教授而主要是拜在石(史)教授门下, 希望能做一名研究生。
三、黄汲清先生与伯尔尼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erne)
黄先生在苏黎世时和小哈安姆(Arnold Heim) 见了面。黄先生回忆:”他劝我不要在苏大学习, 最好去伯尔尼大学, 同时我也专门拜访了老哈安姆教授于其家。......我这个人是急性子, 和史陶布教授不能见面, 心里就有些动摇。适逢有机会和小哈教授再一次见面, 他说, 你何必在此久等, 我介绍你去伯尔尼找阿本茨教授(Prof.Arbenz) , 他一定会接待你的。受小哈的怂恿, 第二天我持介绍信, 买了快车票, 离苏市来到伯尔尼了。......第二天去地质系面见系主任教授阿本茨。阿教授年约五十多岁, 中等身材,白净的脸蛋, 无须。当时他兼任大学校长之职, 很忙。我把我的文件及著作交呈他一份,他又把我介绍给他的两位助手, 一位是讲师龚茨勒 , 另一位是助教罗衣波。同时还与正在念博士生的任茨先生相见。就这样,我在伯尔尼大学地质系注册上学了。.....在大学方面, 我选修阿本茨教授的‘欧洲地质‘ 和呼吉教授的岩石学课程, 讲师史陶布(Walther Staub)对我表示好感, 我选修他的‘瑞士地质‘ 课程。”。
据介绍,1834年在瑞士教育总长卡尔诺伊豪斯(Karl Neuhaus)的提议下伯尔尼大学正式建立,拥有45名学术人员,教授167名学生,开始飞速发展的时期,在1885年至1900年间,学生人数从500人增加到1,000人。因此,在二十世纪之交,伯尔尼大学是瑞士最大的大学。在1908年至1909年,三位杰出人士将伯尔尼大学置于风头之中,1908年爱因斯坦在这里担任私人教师,1909年俄罗斯哲学家安娜·图马金被任命为一位大教授,成为第一位有权审查博士和博士后论文的女教授,同样在1909年,伯尔尼外科医生西奥多·科彻(Theodor Kocher)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带来了学术声誉。
关于伯尔尼大学地质学的中国留学生,1915年已有朱家骅入读。《浙江历代地方政府与社会治理》(林吕建主编. 2010 )介绍:“1918年5月,北京政府教育部决定选派10人出国留学,其中4名为出国进修的教师。在蔡元培校长的关照下,北京大学校务会议决定以朱家骅为教育部派遣的赴瑞士专攻地质学的教授。1918年1月下旬,朱家骅进入瑞士伯尔尼大学三年级学习。在伯尔尼大学就读期间,朱家骅与100多名同学爬过一次阿尔卑斯山,3人为一组,朱家骅的那个组另外两人分别是德国人、瑞士人,在爬山的过程中,在一个险要的地方,那名瑞士同学滑...”。
四、黄汲清先生与浓霞台大学 (Université de Neuchatel)
不过,由于地质教授、系主任阿本茨教授,同时还是伯尔尼大学校长。黄汲清先生觉得求教不太方便,因此想转到其他学校。他就想到了翁文灏先生熟悉的浓霞台大学地质系。
(一)学校简介
纳沙泰尔(Neuchatel),亦称诺恩堡(Neuenbourg),是瑞士西北部一城市。文献中出现过的汉语译法包括纳沙泰尔、纳沙特尔、纽沙泰尔、纽沙特尔、纽夏特爾、纽枢脱尔、纽卡脱尔、纽切特尔、纽奢德儿、紐砂德尔、纽查特、瑙夏太尔、讷沙泰尔、涅沙忒爾、那沙德尔 、洛夏岱尔、馁沙忒尔、弩沙特尔等。
Université de Neuchatel(https://www.unine.ch/)的汉译有多种,现在相对通行的译法是纳沙泰尔大学。曾经的译法有浓霞台大学等。
据介绍,纳沙泰尔大学(Université de Neuchatel)是位于瑞士法语区纳沙泰尔州的一所公立综合性大学。其前身是1701年让·弗雷德里克牧师建立的一所神学院,主要教授宗教学、古典哲学。启蒙时代后期,其学科领域逐渐扩展,1838年正式更名为大学,1908年成为联邦认可的国立大学。1909年5月18日,根据纳沙泰尔大议会的法令,纳沙泰尔学院正式改名为纳沙泰尔大学。次年,大学的所有学员便拥有了博士学科点。
(二)黄汲清先生入读前纳沙泰尔大学的博物与地质学教师
阿加西在该校发展中的作用突出,不过他对达尔文进化论持强烈反对态度。《地学革命风云录》(许靖华,1985)介绍:“...,巨大的冰川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广袤的冰席,曾经覆盖整个瑞士及中欧的广大地区。这一异想天开的假说使听众大哗。与会者群起反对。只有一个人例外,这个人就是吉恩·德·卡本梯尔。他和他的年青弟子路易斯·阿加西兹,后来的纳沙泰尔(Neuchatel)大学地质学教授,花了十年的时间和精力来论证他们的设想,终于成功地归纳出了冰期理论。”
(三)黄汲清先生的导师阿尔冈先生
埃米尔·阿尔甘德(Emile Argand,1879-1940 年)及其他瑞士专家在宣传魏格纳大陆漂移说方面作出过贡献。《阿尔弗雷德 · 韦格纳大陆漂移学思想在瑞士的传播》一文介绍:“由于语言方面的原因,魏格纳的概念在法国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不为人知,但最重要的是因为对德国科学生活的极端保留。它们是通过瑞士传播的,更准确地说是由来自沃州的年轻地质学家 Elie Gagnebin (1891-1949) 传播的。这个人,个性非凡,多才多艺,在洛桑大学教授地质学。 1922 年,他率先在 Revue générale des Sciences (33/10, 30 V. 1922, pages 293-304) 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根据 Alfred Wegener 理论的大陆漂移”的文章。说实话,早在 1916 年 11 月 3 日,读过韦格纳 1915 年著作的埃米尔·阿尔甘德(Emile Argand,1879-1940 年)就已经在纳沙泰尔自然科学学会发表演讲了。题目是:“大陆和海洋起源的现代观点”。 1925 年,他再次就同一主题与纳沙泰尔学会和赫尔维特自然科学学会的成员进行了交谈。不幸的是,我们没有这些会议的文本或摘要,可能只是即兴创作。无论如何,阿尔冈表现出一种真正的独立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政治上的大胆,接受了一个确实已经成为奥地利人的德国人的想法。说法语的瑞士人随后反对来自德国的一切,甚至可能比法国人更坚决。 1924 年,纳沙泰尔大学天文学和数学教授、巴黎科学馆馆长古斯塔夫·尤维特(Gustave Juvet,1896-1936)首次主动将阿尔弗雷德·韦格纳的基础著作翻译成法语。这得到了Argand的支持。”(注:《阿尔弗雷德 · 韦格纳大陆漂移学思想在瑞士的传播》系法文,内容基本系网络的机器翻译)
《世界地质学史》(1996)里提到:“瑞士构造学家阿尔冈(Argand,E’mile,1879—1940以他大地构造分析中的动力观点,在《亚洲构造论》中,论证了欧应大陆构造发展历史。主要著作《全球历史阿尔卑斯构造地质问题研究》及《山脉和大陆成因的进展知识”
《海进海退和大陆漂移之地球“沧桑”史——葛利普的脉动和极控理论》(地质学史论丛 7. 2018)提到:“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黄汲清在瑞士的老师阿尔冈(Emile Argand.1879~1940)亦是当时为数不多大陆漂移说的支持者之一,曾以该理论对阿尔卑斯山和亚洲的地质构造进行解释。”
《海洋地质学》(杨子赓主编. 2004):“大陆漂移说的问世,在当时国际地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一些人热烈赞同,深入探讨;一些人激烈反对,斥为谬论。自此之后,活动论和固定论之间开始出现两军对垒、激烈论战的局面。瑞士学者E.Argand是大陆漂移众多追随者中最杰出的代表,他在《亚洲地质构造...1924)一书解释地球上最伟大的亚洲屋脊的形成,并第一次提出印度次大陆在向北漂移的过程中与亚洲大陆主体的碰撞并俯冲于后者之下的观点。Wegener大陆漂移...”
《成都地质学院编. 大地构造基本概念[M]. 1980):“地槽一地台学说产生后,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大地构造理论,从十九世纪末至近代,风行世界各国,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地槽概念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研究方法与侧重点不同,对地槽的划分依据和产生火地构造动力来源的看法上有差别,较大的有两种观点:一一个是以瑞士均E.阿尔冈(Argand)、德国的H.施蒂勒(Stilie)和美国的M.凯伊(Kay)为代表,这一派多数人主张地壳以水平运动为主。另一个是以苏联的A:Ⅱ.卡尔宾斯基(1847-1936)、A.皿·阿尔汉格尔斯基和H.c.莎特斯基乃代..”
《地壳演化规律的若干问题——历史的述评(下)》(诸大建):“A.Wegener(1912)首先冲破固定论的束缚,提出大陆块可以发生横越地球表面上千公里的移动,并用这种全球性的大陆漂移解释地球表面的构造现象和地壳演化。他在1915年首次出版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对自己的想法作了详细的阐述和论证。瑞士大地构造学家E.Argand较早领会到Wegener理论的价值移动论”一词就是由他提出,以与收缩论者的“固定论”形成对照。他从1916年起,大力介绍Wegener的学说,并重新考察欧亚大地构造及其演化。1924年他写成《亚洲大地构造》...”
(四)阿尔冈先生职位的继承者韦格曼教授
韦格曼教授接替阿尔冈先生负责纳沙泰尔大学地质机构时,黄汲清先生已经毕业了。
1940年9月阿尔甘去世,韦格曼受邀回到纳沙泰尔大学,继任地质学教授和地质研究所所长。这所大学很小,所有学院的学生加起来不超过几百名。即便如此,作为地质学负责人,韦格曼教授对地质研究的进程也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五、黄汲清先生建议地质名家朱夏先生转学浓霞台大学师从韦格曼教授
六、黄汲清先生转学至浓霞台大学的一些其他说法
《敬怀黄汲清先生》(王鸿祯诗联文序选集. 2006)中的一段话注意:“顺带提及,现仍健在的年龄最长的地质学家王恒升院士在40年代曾告诉我们,黄先生1932年到瑞士先入伯尔尼大学,不巧当时未能安排名导师。丁文江先生特别发电报指示黄先生转到浓霞台大学师从Argand教授。这使我们看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是如何为培育后进,殚精竭虑和知人善选的。”
上面故事称,是丁文江先生发急电让黄汲清先生从伯尔尼大学转入浓霞台大学。由黄汲清先生自己的回忆可以看到,没有丁文江先生发急电让他转学一事。黄先生情急之下,写信回国托翁先生拜托老朋友阿尔冈先生。他再持翁先生的信给浓霞台大学阿尔冈先生,这反映了黄先生求学的迫切与求真知的热情。
关于当今的转学情况,网络上有相关介绍:伯尔尼大学,纳沙泰尔大学和弗里堡大学(University of Fribourg)组成了一个教育的联合体,这些大学中的任何一所大学的学生都可以在该协会的另一所大学学习,并仍然可以在其所在机构获得学分。这看来是近些年的政策,但可以判断彼此之间关系紧密。
说明:注: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往往只是提供一些素材与判断,文章语句与结构也多是半成品。欢迎有兴趣的博友、网友们补充与指正。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1: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