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轮车上的博导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jx45 狂犬病、流感、结核病和人类遗传学科普园地。 提供根治 “狂犬病恐惧症” 的灵丹妙药。 奉献在中国彻底消除狂犬病的锦囊妙计。

博文

检测狂犬病免疫应答的实验技术 (据WHO最新丛书)

已有 8835 次阅读 2011-6-14 10:31 |个人分类:狂犬病防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实验, 技术, 检测, 狂犬, ∶庖哂Υ

20112月,WHO最新发布了《疫苗接种的免疫学基础丛书,第17分册:狂犬病

(The Immunological Basis for Immunization SeriesModule 17: Rabies)》,现将其中的

《第4章:检测免疫应答的技术全文翻译如下:

4.1  根据目的选择检测方法

有许多试验方法都可检测被感染动物组织中存在的狂犬病毒,并且可确认暴露于狂犬病毒抗原后引起体液或细胞免疫应答的证据。预期的试验目的和数据必要的精确度应该是选择试验程序的最终决定因素。例如,为确认动物在口服接种后的群体免疫保护力,对精确性的要求较低,而评估一种新的狂犬疫苗对人的免疫原性,或血清学检测是用作狂犬病病人诊断的重要依据时,对精确性的要求则要高得多。质量保证水平的提高极其重要,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会过份,因为它关系到一系列检测实验的质量,这些检测是用于诊断病人、或在接种疫苗后进行相关免疫反应的评估分析、或鉴别组织样品中的狂犬病毒抗原。如果这些检测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可能导致误诊的严重后果。总的来说,一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所要求的准确性和精密性,实验室设备的通用性,收集资料的目的,对所有这些都需要在开始进行样品检测前进行批判性的评估。

4.2  病毒中和试验

病毒中和试验是最广泛使用的检测狂犬病毒抗体的方法。RVNA不仅能提供针对狂犬病毒的保护作用,血清中现存的RVNA还是接种后获得主动免疫的可靠指示物。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FFIT)和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FAVN)都是在体外进行的病毒中和检测方法。这两种方法在GLP(良好的实验室规范)下是等效的,都被认为是精确测量RVNA的最有效方法。还有第三种病毒中和试验,即小鼠中和试验(MNT),是一种在体内检测RVNA的方法,该方法仍在一些不能做体外试验的实验室使用。这三种病毒中和检测方法已在多处发表。病毒中和检测是很有价值的工具,它能确证特异地对抗狂犬病毒的保护性抗体的存在,但是这些方法的操作还是非常复杂的,必须由有经验的操作人员在高度封闭的设施中进行。使用上述一类或两类RVNA检测的诊断实验室应当参加已建立的质量保证项目。

4.3  结合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最常使用的结合试验,有许多已发表的检测方案和已上市的专业性的ELISA试剂盒都能够检测狂犬病毒抗体。ELISA的特异性依赖于检测所使用的目标抗原——全病毒或纯化的病毒蛋白。ELISA检测到的抗体并非都具有中和功能。已发表的报道表明,在ELISA检测中如果用全病毒而不是纯化的G蛋白作为目标抗原,则交叉反应可能增加,从而增加假阳性的发生率。一些已发表的研究比较了使用多种ELISA技术以及RFFITFAVN试验检测血清样品的结果,结果是五花八门。较新的ELISA试验方案和ELISA试剂盒提高了特异性,例如PLATELLATM公司生产的RABIES II,据报道与RFFITFAVN试验有更好的相关性。例如,在与RFFIT的比较试验中,PLATELLATM  RABIES II ELISA试剂盒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已接近95%。除此之外,已发展竞争性ELISA,使用高度纯化的G蛋白作为目标抗原,据报道可以结合与中和作用相关的抗体。在竞争性ELISA的开发过程中,对4350份狗血清样品的检测结果与FAVN检测结果作比较,证明无假阳性或阴性,ELISAFAVN的血清定量结果相关性达到96.2%。剩余的3.8%的血清样本用两种方法定量检测的结果都高于8.0 IU/ml的水平,用两种方法检测的血清学滴度结果在高滴度时有较大的分歧。

4.4  检测细胞介导的免疫

检测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的试验通常只用于研究的目的,因为它比血清学检测要复杂得多,不适于用作常规检测。通常用[H3]标记胸腺嘧啶的方法来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从而测定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H3]标记胸腺嘧啶的方法已发表。检测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还有新开发的方法,利用细胞示踪染料结合流动细胞计数,能够定量检测特定类型的淋巴细胞对狂犬病毒的反应。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 狂犬病检测中心 黄思佳译 严家新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455030.html

上一篇:狂犬病的免疫学(译自 WHO最新发布丛书)
下一篇:狂犬病生物制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据WHO最新丛书)
收藏 IP: 219.140.175.*| 热度|

1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7: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