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专题的目录:
一、术语
二、分类
三、病毒粒子结构
四、基因组
五、生命周期
六、流行病学
七、临床特点
八、致病性
九、诊断
十、治疗
十一、预防
十二、结论
九、诊断(Diagnosis)
死前(Ante-mortem)的实验室检测只能证实感染(infection):死前检测结果为阴性不能用来排除感染。值得注意的是,狂犬病并没有特异的临床特征。恐水症(Hydrophobia )或恐风症(aerophobia)(害怕气流或新鲜空气)是RABV感染的有力证据,但要最终确诊狂犬病仍然离不开实验室诊断。有许多诊断测试可用于RABV感染的诊断,但任何给定测试的使用取决于当地基础设施中的实验室支持诊断测试的能力(图3)。通常,狂犬病诊断是在死后(post mortem)获得的材料上进行的。然而,在可能的情况下,临床狂犬病也可在死前通过颈后皮肤活检(nuchal skin biopsies)或唾液(saliva)检测来进行诊断,只要能检测到病毒RNA就可确诊。
图3. 在有能力进行推荐的测试的实验室进行的狂犬病诊断试验(Rabies diagnostic testing)。样品从各种来源提交。死后(post mortem)材料的首选测试是FAT(荧光抗体检测)。RTCIT(狂犬病毒组织培养感染试验)在没有条件进行MIT(小鼠感染试验)的情况下,被用作次选确诊试验。在许多实验室中,分子工具如PCR被用作更快速的次选测试平台。
偶尔可从人唾液中分离出活病毒,在实验犬的临床疾病发作之前,可以检测到唾液中有病毒排出。使用RT-PCR(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进行分子检测已被证明是一种快速、高度敏感和特异性的死前诊断工具。然而,检测唾液样本应包括检测多个样本,因为病毒间歇性分泌到唾液中意味着阴性结果不能证明没有感染。
狂犬病感染不可避免的致命性质意味着几乎所有的狂犬病实验室确诊都是在死后进行的。使用荧光抗体试验(FAT)检测脑材料中的病毒抗原,是世卫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共同推荐的诊断试验,脑组织样本最适合用于死后诊断。FAT的有效诊断取决于样本在多大程度上发生了自溶和降解。此外,检测病毒抗原所需的昂贵设备和二抗偶联物限制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使用FAT,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病毒是呈地方性流行的。直接“狂犬病免疫过氧化物酶测试”(dRIT)的发展克服了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进行FAT的相关问题。其他抗原检测试验,包括横向流动装置( lateral flow devices ,LFDs)也已经开发出来,但在用于诊断这种总是致命的疾病之前,还需要进一步的开发和验证。
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等分子工具已经开发出来,它们比传统检测方法具有许多优势,并且通过对病毒核酸的高度敏感和特异性检测,正在慢慢取代经典的基于抗原的检测方法。一步闭管RT-PCR系统(One-step closed tube RT-PCR systems)已经开发出来,极大地降低了污染的风险。RT-PCR检测方法可以检测许多丽沙病毒的RNA,正在取代现有的动物狂犬病诊断确证试验。与FAT相比,RT-PCR方法可避免依赖主观解释,并且还具有额外的好处,即可以在对衍生的扩增子进行测序后鉴别出病毒种类,这是在潜在暴露事件史未确定的情况下的有用工具。分子检测现已得到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认可;然而,这些测试需要在对照良好的环境中进行,以避免出现假阳性结果,因此,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这些工具可用于动物狂犬病的常规死后诊断之前,需要将测定方法标准化并充分利用适当的对照。目前,大多数死后诊断是基于先前推荐的技术,包括FAT、组织培养分离和小鼠接种试验:采用新的可靠和有效的工具(dRIT、RT-PCR)改进了在缺乏经验数据和疾病负担过高的流行地区诊断狂犬病的诊断选择。
目前用于检测狂犬病感染的血清学检测通常仅限于疫苗接种后的血清学状态评估。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建议采用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FFIT)和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FAVN)来监测抗体,以便利伴侣动物进行国际旅行和评估人类疫苗接种的效果。这两种测试都是测量可疑血清中的抗体中和活病毒的能力。一旦病毒被添加到血清中,荧光抗体染色可用于检测出任何尚未被血清中和的病毒。为了量化病毒中和抗体,使用来自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标准化参考血清作为比较。这些检测被广泛认为是血清学分析的金标准。但它们也存在一些后勤保障方面的限制,因为使用活病毒需要封闭的设施,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能无法提供。这促使人们努力开发不需要使用活病毒的血清学分析方法。
新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技术能够检测人和动物血清中的狂犬病特异性抗体。然而,目前的 ELISA有一个主要的缺点,即它们不能明确显示样品中是否存在中和抗体。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Encyclopedia of Virology,Edition 4th,Authors Dennis Bamford and Mark Zuckerman,Published 23rd February 2021,Copyright © 2021 Elsevier Ltd.
相关博文:
《病毒学百科全书》:狂犬病(专题)(1) 2023-01-16
《病毒学百科全书》:狂犬病(专题)(2) 2023-01-17
《病毒学百科全书》:狂犬病(专题)(3) 2023-01-19
《病毒学百科全书》:狂犬病(专题)(4) 2023-01-21
《病毒学百科全书》:狂犬病(专题)(5) 2023-01-23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