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轮车上的博导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jx45 狂犬病、流感、结核病和人类遗传学科普园地。 提供根治 “狂犬病恐惧症” 的灵丹妙药。 奉献在中国彻底消除狂犬病的锦囊妙计。

博文

狂犬病暴露后预防(PEP)会失败吗?(1) 精选

已有 5241 次阅读 2022-7-13 16:30 |个人分类:狂犬病防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狂犬病暴露后预防PEP)会失败吗?

全球15个典型病例分析

 

长期在泰国从事狂犬病研究工作的英国狂犬病专家亨利怀尔德Henry Wilde )于2007年9月在国际专业杂志《Vaccine(疫苗)》上发表研究论文,分析了泰国和全球共15个典型的狂犬病死亡病例,讨论了狂犬病暴露后预防PEP)可能失败的相关因素。对这些案例的分析进一步证明:只要严格按WHO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置,就能将PEP失败的可能降到最低。

摘要

在许多新兴国家,狂犬病仍然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众所周知:只要我们能够控制犬类中的狂犬病,忠实地按WHO建议来进行人类的暴露后预防(PEP)就能消除狂犬病这一祸害。然而,暴露后预防(PEP)失败也会发生。最常见的失败是由于偏离WHO管理建议和缺乏基本生物制剂。幸运的是,根据WHO的建议进行而遭遇 所谓真正的失败是极其罕见的。这里介绍的这种类型的病例共造成7人死亡。还列举了导致死亡的常见管理偏差的其他例子。

关键词: Rabies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狂犬病暴露后预防; Efficacy of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暴露后预防的有效性; Failures of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暴露后预防失败

 

这个令人不安的话题在狂犬病会议或最近的文献中很少受到关注。狂犬病暴露后预防(PEP)失败的报告也可能较少。每个PEP失败案例都可能包含可以防止新的失败的经验教训。泰国红十字会一直对狂犬病PEP失败感兴趣,但我们早期注意到的几乎所有问题都包含明显的护理缺陷。1996年和1999年,我们首次遇到了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认真遵循WHO所有建议但仍然失败的案例;没有证据表明缺乏伤口护理、生物制剂效力低或冷链不足,但患者仍死于狂犬病。我们现在提出了一系列的7个案例,它们似乎是真正的PEP失败。每一个都有迅速和适当的伤口护理,分别以40或20 IU/kg的剂量给予马(ERIG)或人(HRIG)来源的免疫球蛋白,并将其注射到咬伤伤口及其周围。报告还显示,因管理上的缺陷而引起的7起PEP失败案例(案例9- 15)也表明,需要更多的教育努力和更多可负担得起的生物制品的供应才能防止更多的死亡。

1.  材料和方法

对泰国红十字会设在曼谷的绍瓦帕Saovabha皇后纪念研究所的门诊记录和朱拉隆功Chulalongkorn国王纪念医院1984年至2007年期间的狂犬病病例进行了调查。使用MEDLINE搜索接受了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暴露后治疗的人类狂犬病死亡病例的英文文献。我们选择的病例似乎都是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的,但患者却死亡了。为了说明在可接受的狂犬病PEP中仍然存在的缺陷,我们还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这些案例都存在常见的管理失败。

1.1. 病例1。一个可能的真正的PEP失败病例(1997)

一名72岁的泰国女性被狗咬伤了脸颊。曾提供早期伤口护理。伤口注射马狂犬病免疫球蛋白(ERIG), 法国巴斯德-梅里厄(Pasteur-Merieux)公司产品,其余肌肉(IM)注射到三角肌区。第0天在三角肌注射纯化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PVRV),法国安万特(Aventis)公司产品。第3、7、14天,用纯化的鸡胚细胞培养疫苗(PCEC), 印度凯龙(Chiron)公司产品,肌肉注射到上臂三角肌。第20天,她出现了狂犬病的症状。她接受了插管和支持性护理。第19天血清抗体水平为27 IU/mL。脑脊液中的抗体几乎检测不到。她于第21天去世。死后脑组织荧光抗体技术(FAT)检测阳性。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Henry Wilde,Failures of post-exposure rabies prophylaxisVaccine 25 (2007) 7605–7609 ,Available online 14 September 2007, https://coek.info/pdf-failures-of-post-exposure-rabies-prophylaxi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1347118.html

上一篇:重新设计更有效的狂犬病疫苗
下一篇:狂犬病暴露后预防(PEP)会失败吗?(2)
收藏 IP: 76.33.2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6: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