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轮车上的博导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jx45 狂犬病、流感、结核病和人类遗传学科普园地。 提供根治 “狂犬病恐惧症” 的灵丹妙药。 奉献在中国彻底消除狂犬病的锦囊妙计。

博文

狂犬病相关丽沙病毒引起的人狂犬病病例(共12例)

已有 5360 次阅读 2021-2-3 11:21 |个人分类:狂犬病防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狂犬病相关丽沙病毒引起的人狂犬病病例(共12例)

 

病毒分类上,狂犬病毒属于丽沙病毒属丽沙病毒属包括目前已经发现的18种不同的丽沙病毒,其中有的发现的时间还不长,资料很欠缺,尚未得到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ICTV的正式承认。

丽沙病毒属目前共包括7种基因型(genetype的病毒。经典的狂犬病毒(Rabies virus, RABV)在全球分布最广,危害最大,属于基因1型基因1型狂犬病毒之外, 丽沙病毒属内还有另外6基因型的丽沙病毒,其中有5基因型都曾引起人狂犬病莫科拉(Mokola)病毒(基因3型),杜文黑基(Duvenhage)病毒(基因4型),欧洲蝙蝠丽沙病毒 1(基因5型),欧洲蝙蝠丽沙病毒 2(基因6型),澳大利亚蝙蝠丽沙病毒(基因7型)基因1型狂犬病毒之外的其他基因型的狂犬病毒(丽沙病毒)历年来引起有正式报告的人狂犬病病例总共仅有12(参见1),所以说迄今为止,基因1型以外的狂犬病毒对人类的威胁并不大

丽沙病毒属中除最常见的基因1型狂犬病毒之外,其他基因型的丽沙病毒通常被称为类狂犬病病毒狂犬病相关病毒拉各斯(Lagos)蝙蝠病毒(基因2型)首次从非洲尼日利亚吃水果的蝙蝠中分离出来,是唯一未发现引起人狂犬病的丽沙病毒。较近期发现的4种丽沙病毒还未被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正式确认。其中的阿拉文(Aravan)病毒和库贾德Khujand)病毒是从中亚蝙蝠中分离出来的丽沙病毒,而伊尔库特(Irkut)病毒和西高加索蝙蝠病毒是首先从俄罗斯的蝙蝠中分离出的丽沙病毒 (Botvinkin et al., 2003; Kuzmin et al., 2003; Kuzmin, Hughes, Botvinkin, Orciari, & Rupprecht, 2005) ;在这四种丽沙病毒中,只有Irkut病毒被报告与人类疾病有关。2009年曾报告一例因感染伊尔库特病毒引起的人类病例(Leonova et al.,2009),但尚未正式确定伊尔库特病毒为一种新的病毒(曾有报导认为伊尔库特病毒可归类为基因4型)

值得注意的是,基因1型以外的丽沙病毒只存在于东半球,也就是说,上述由基因1型以外的其他基因型的狂犬病毒引起的12个病例都发生在东半球。在西半球只存在基因1型的狂犬病毒。

下面将基因1型以外的其他丽沙病毒导致的12个人狂犬病病例的基本情况列表简介。

1. 基因1型以外的其他丽沙病毒导致的12个人狂犬病病例。

病毒(基因型)

年代

地点

病人

年龄

参考文献

Mokola 莫科拉病毒(3)a

1968

尼日利亚

3.5

Familusi and Moore (1972)

Mokola

莫科拉病毒(3)

1971

尼日利亚

6

 Familusi, Osunkoya, Moore, Kemp, and Fabiyi (1972)

Duvenhage  

杜文黑基病毒(4)

1970

南非

31

Rossouw, and Van Praag Koch (1971)

Duvenhage  

杜文黑基病毒(4)

2006

南非

77

Paweska et al. (2006)

Duvenhage

杜文黑基病毒(4)

2007

肯尼亚

34

van Thiel et al. (2009)

European bat lyssavirus 1

欧洲蝙蝠丽沙病毒 1(5)

1985

俄罗斯

11

Selimov et al. (1989)

European bat lyssavirus 2

欧洲蝙蝠丽沙病毒 2(6)

1985

芬兰

30

Roine et al. (1988)

European bat lyssavirus 2 

欧洲蝙蝠丽沙病毒2(6) 

2002

苏格兰


European bat lyssavirus 2 (6) 2002 Scotland 55 Johnson et al. (2012) and Nathwani et al. (2003)

Australian bat lyssavirus  

澳大利亚蝙蝠丽沙病毒(7)

1996

澳大利亚

 

39

Samaratunga, Searle, and Hudson (1998)

Australian bat lyssavirus

澳大利亚蝙蝠丽沙病毒(7)

1998

澳大利亚

37

Hanna et al. (2000)

 

Australian bat lyssavirus 澳大利亚蝙蝠丽沙病毒(7)

2013

澳大利亚

8

 Francis et al.  (2014)

Irkut

伊尔库特病毒(待定)

2007

俄罗斯

20

Leonova et al. (2009)

a)此病例尚无定论,很多研究人员怀疑这名病人的临床表现是否真的是由莫科拉病毒感染引起。

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长春)扈荣良教授等20133月在PLOS(公共科学图书馆杂志)“被忽视的热带病分册”上发表专业论文,报告中国首次在吉林省从蝙蝠分离到基因1型以外的狂犬病毒――伊尔库特(Irkut)病毒参见本人在科学网的博文:中国首次从蝙蝠分离到狂犬病毒--伊尔库特(Irkut)病毒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676161.html)。

在中国仅在东北地区的吉林发现过唯一的基因1型以外的丽沙病毒:伊尔库特Irkut病毒, 而在俄罗斯与中国东北邻近的远东地区不仅也曾发现过伊尔库特病毒,而且曾发生过一起由该病毒引起的人狂犬病死亡病例。在中国伊尔库特病毒受到较多的关注,因此以下对该病毒在俄罗斯远东引发的人狂犬病病例的发病情况作一简介。

2007年,在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Primorye Territory),一位20岁的女性死于狂犬病(Leonova et al., 2009)。当年8月10日,她被一只不明种类的蝙蝠咬伤嘴唇,没有接受任何暴露后治疗。一个月后的9月10日,她出现发烧、头痛、呕吐、复视、头和手震颤等症状。她于第二天因与延髓相关的症状入院。患者进展为深度昏迷伴弛缓性麻痹,11天后死亡。根据从她的大脑中分离出的病毒的分子特征确定该病毒是一种被称为伊尔库特病毒的蝙蝠丽沙病毒,这种病毒以前曾从伊尔库茨克的一只死亡的管状蝙蝠(Murina leucogaster)中分离出来(Botvinkin et al.2003)

IRKV原来也称为基因4型丽沙病毒,分类上与经典狂犬病毒(RABV同属于丽沙病毒属遗传谱系I,即原则上IRKV现有狂犬病疫苗能有效预防的病毒。由于IRKV遗传谱系I中与RABV的基因组序列差异最大的一种,因此现有狂犬病疫苗针对此病毒的保护效果可能会打一定折扣。不过目前由于病例太少(中国还没有有直接证据的蝙蝠狂犬病毒引起人狂犬病的病例),目前相关研究很少开展,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答。

参考文献:

Leonova, G. N.et al,(2009). A fatal case of bat lyssavirus infection in Primorye Territory of the Russian Far East. Rabies Bulletin Europe,33(4), 5–8.

Botvinkin, A. D.et al., (2003).Novel lyssaviruses isolated from bats in Russia.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9(12), 1623–1625

Kuzmin, I. V.et al.,(2005).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Irkut and West Caucaucasian bat viruses within the Lyssavirus genus and suggested quantitative criteria based on the N gene sequence for lyssavirus genotype definition. Virus Research, 111(1), 28–43.

Francis, J. R.et al.,(2014). Australian Bat Lyssavirus in a child: The first reported case. Pediatrics, 133(4), e1063–e106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1270363.html

上一篇:新冠病毒值得关注的变异株(VOC)              
下一篇:科学网博客总排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收藏 IP: 72.199.18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3: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