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近二十年的狂犬病监测与控制(3)
去年11月20日,英文专业杂志《Biosafety and Health(生物安全与健康)》在线发表了中国CDC病毒病研究所陶晓燕等关于狂犬病的研究论文,题目是《Rabies surveillance and control in China over the last twenty years》https://doi.org/10.1016/j.bsheal.2020.11.004。现将此文全文翻译成中文,供关心中国的狂犬病问题的人参考。(分三次发布。本次发布的是第三部分。)
目录:
(第一部分)
亮点
摘要
1. 背景
2. 中国的三次狂犬病流行波
(第二部分)
3.中国南方的病原体监测
4. 中国狂犬病的时空动力学
5. 狂犬病的全球发展史
(第三部分)
6. 中国狂犬病毒的世系及其系统发生特征
7. China II世系逐渐被China I世系取代
8. 中国野生动物狂犬病
9. 狂犬病监测与控制的政策与展望
作为中国国家试验性监测项目以及许多狂犬病研究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42,43,45],已经收集了大量分离株并进行测序。受感染宿主的地理分布扩大到23个省份,宿主范围扩大到8种[14]。从2004年到2020年,在由地方、省级和军队 CDC协同的全国性努力下,从狗的大脑、人的大脑或唾液以及鼬獾的大脑中共收集了8696份标本,其中516个被确认为阳性。对112份标本进行了完整的G基因编码区(1575nt)测序[14]。另外,将所有具备完整背景信息(分离时间/宿主/位置)的狂犬病街毒株的完整G序列与新测序的样本结合,最终形成含320个序列的数据集。
此数据集是中国所有狂犬病流行病例样品的最广泛的收集,提供了调查鉴定的新机会。特别是已使用基于系统发生的方法来确定病毒在暴发过程中是如何传播和演变的。
系统发生分析还预测了6个主要演化分支(China I-China VI),这一点通过对G蛋白[14]和N序列[49]的核苷酸序列分析得到证实。图2显示了这些演化分支相对于全球世系的关系[14]。China I、China II、China V、China VI是亚洲分支(clade)的亚世系(sub-lineages); China III对应世界世系,China IV对应北极型世系。China III到China VI的序列数量有限,意味着很难确定这些世系之间的确切关系,但China I似乎代表了中国系统进化树中最年轻的毒株。
尽管如此,该世系分布在19个省,占所有毒株的80%以上,这与它在当前中国狂犬病流行中的地位一致。China II是第二个最流行的分支,似乎起源于以前流行的狂犬病毒株,早期的分析[14,26,46]包括来自7个省份的49个毒株,占样本的15%。这表明,在当前的狂犬病流行的早期China II被China I取代而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世系。然而,对最近样本进行的系统发生分析(未发表数据)表明,China II仍然与很大一部分已测序的分离株相关,并已扩散到其他省份。其余四个分支仅占所有毒株的5%,在有限的地区流行,与目前的流行病几乎没有联系。对宿主的调查表明,它们主要与野生动物的外溢有关[14]。
图2 全球狂犬病毒序列数据集的系统发生分析[14]。对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数据集进行系统发生树估计,该数据集包含全球范围的74个序列,其中37个序列来自中国数据集(序列名称后用圆圈标记)。该树表明,China I、II、V和VI是亚洲分支的亚分支,China III对应的是世界性分支,China IV对应的是北极分支。
此外,通过对中国世系与周边国家世系关系的调查发现,虽然中国世系与周边国家世系相同,但中国世系与周边国家世系的时间尺度不同。因此,尽管他们拥有共同的祖先,但这些世系在这次爆发之前就已经分化了。这表明,目前在国家边界的控制措施有效地阻止了狂犬病向其他国家的传播[14,49]。然而,2017年,西藏出现了一个新的世系(China VII),系统发生分析显示,该世系与尼泊尔[16]分离株有共同的祖先,表明邻国之间贸易的增加,挑战了阻止邻国之间狂犬病传播的努力[20,49,50]。
对这些世系的地理组成分析表明,它们与人类病例数据一致,表明监测和样本收集过程正在有效地捕捉疫情的关键特征。同时也揭示了China I在第三次狂犬病流行中逐渐出现[14]。在早期阶段,China I和China II仍然局限在中国南方,但有迹象显示在周边省份较新的病例主要是China I。在监测的后期阶段,几乎所有的分离物都是China I,其余的世系的贡献都是最小的[15,39]。在第三次流行的早期阶段,China II的广泛流行和它在野生动物中的存在表明,它起源于以前的狂犬病毒,这得到对不同世系tMRCA估计结果的支持。因此,在以前的疫情中,控制措施主要涉及扑杀犬,在没有完全根除该病毒世系的情况下,将优势毒株降低到与当地其他背景毒株相当的水平,使其在适当的条件下会重新出现。这突出了在高风险地区持续监测以及在低发病率地区建立类似方案的重要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局部暴发蔓延到其他地区之前迅速得到控制。随着《法定传染病上报方案》的实施[17,19],这一愿景已成为现实。
最后,在低发病率地区,除China I外,China III和China IV也出现在中国西部[15,51,52]。特别是在内蒙古已分离出所有已鉴定的狂犬病世系,表明这是未来狂犬病向邻近省份传播的一个潜在门户。但是,由于西部地区的样本采集有限,很难确定这些地区的动态情况。因此,应该进行更进一步、更全面的监测,以提高我们对当前状况的认识。
野生动物中流行的狂犬病毒的多种世系使情况进一步复杂化[53]。狂犬病毒已在许多不同的野生物种中分离得到,包括蝙蝠、鼬獾、浣熊狗、老鼠、狐狸和狼。特别是中国鼬獾[54]和浣熊狗[55]似乎在维持野生动物狂犬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常是导致溢出到犬类事件的原因,偶尔也会有因这些动物咬伤而导致人类病例的报告。然而,由于正在进行的广泛监测努力,有可能确定与野生动物有关的毒株的特征,它们似乎可以归类为China III, IV, V和 VI世系 [49]。
这一知识已在中国西部低发病率省份得到应用。已经收集了散发性狂犬病病例的样本,进行了测序和分析,以确定世系,从而确定它们可能的来源是野生动物还是目前的狂犬病流行毒株。这可能有助于了解目前的控制和监测努力是否有效。
目前,中国已建立了狂犬病监测网络,在国家、省、县的水平上提供狂犬病监测的详细数据。此外,政府实施的各种控制政策,包括教育,对降低中国狂犬病发病率起到了关键作用。最后,暴露后预防(PEP)质量的监管,以及对家养动物的管理和疫苗接种的改进,也有助于改善狂犬病的预防和控制[19]。不过,PEP治疗的水平还因性别、年龄、暴露程度和部位以及感染源而不同。因此,必须继续在这些方面进行联合努力,以确保局势继续得到控制 [14,16]。
(全文完)
英文原文:
X. Tao, et al., Rabies surveillance and control in China over the last twenty years, Biosafety and Health (2020), https://doi.org/10.1016/j.bsheal.2020.11.004 © 2020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Publishing House. Published by Elsevier B.V. CC BY-NC-ND 4.0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