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轮车上的博导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jx45 狂犬病、流感、结核病和人类遗传学科普园地。 提供根治 “狂犬病恐惧症” 的灵丹妙药。 奉献在中国彻底消除狂犬病的锦囊妙计。

博文

(2)美国狂犬病流行的历史和现状(美国2017年的狂犬病监测)

已有 5851 次阅读 2019-4-14 23:30 |个人分类:狂犬病防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美国, 狂犬病, 2017年

 美国2017年的狂犬病监测

Rabies surveill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2017

(2)美国狂犬病流行的历史和现状

在美国,犬狂犬病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就得到成功控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野生动物在美国报告的所有狂犬病动物中占90%以上。 负责维持狂犬病毒在美国持续存在的主要储存宿主(reservoir动物物种是:蝙蝠(在多个物种中有多种狂犬病毒)、浣熊(浣熊狂犬病毒)、条纹臭鼬(美国中南部、中北部和加州的臭鼬狂犬病毒)、灰狐 德克萨斯州和亚利桑那州的灰狐狂犬病毒)、北极狐(北极狐狂犬病毒)和猫鼬(波多黎各的狗-猫鼬狂犬病毒)。 除了蝙蝠狂犬病毒之外,与主要储存宿主物种相关的不同狂犬病毒的传播发生在地理上局限的区域,其中传播主要发生在相同物种的成员之间。 相比之下,蝙蝠的飞行能力导致其携带的狂犬病毒能更广泛地分布,并且能在密切相关的蝙蝠物种之间更频繁地传播。

在美国,通过成功消灭犬类狂犬病毒、动物控制计划、野生动物的疫苗接种、及时进行暴露后处置(PEP以及对卫生专业人员和公众进行的宣传教育,已显著减少了人类狂犬病病例的数量。尽管取得了这些进展,人类狂犬病病例仍然继续在发生,并且在美国主要与暴露于蝙蝠有关,而在犬狂犬病毒流行的国家则主要与暴露于疯狗有关。对潜在的狂犬病病毒暴露进行适当的风险评估,包括针对狂犬病而对动物进行观察和检测,对于确保明智而审慎地进行狂犬病PEP至关重要。在涉及猫、狗或雪貂的潜在狂犬病毒暴露的情况下,通常建议对动物进行为期10的观察(十日观察法)以判断风险。在涉及其他动物物种(包括野生动物)暴露的情况下,动物应该提交给相关实验室进行检测,以排除狂犬病传播的风险。

家养宠物普遍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可以提供有效的屏障以降低人类狂犬病暴露的可能性。在美国农业部APHIS(动植物卫生检验局)的野生动物服务处Wildlife  Services)的领导下,在大规模控制野生动物中的狂犬病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全国野生动物疫苗接种计划1995启动,ORV(口服狂犬病疫苗)的使用方式目前包括在农村地区通过固定翼飞机撒播,以及在城市和郊区借助地面车辆、直升机和诱饵站来分发或递送。目前在美国使用的ORV有两种:已获准注册的痘苗 - 狂犬病毒糖蛋白重组疫苗和实验性腺病毒 - 狂犬病糖蛋白重组疫苗。自野生动物疫苗接种计划开始以来,它有助于在德克萨斯州消除狗-土狼狂犬病毒和控制灰狐狂犬病毒,并帮助防止浣熊狂犬病毒从美国东部向西部扩张。但是目前给蝙蝠接种疫苗是不可行的; 因此,预防人类感染蝙蝠相关的狂犬病毒依赖于二级干预方法,如健康教育、暴露后预防和处置(PEP)。


参考文献:

Rabies surveill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2017

原载:J Am Vet Med Assoc 2018; 2531555-1568

原文全文链接:https://avmajournals.avma.org/doi/full/10.2460/javma.253.12.1555 

原文全文下载:Rabies surveill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2017.pdf


预告:

本文参考文献的原文较长,本博客将分8个部分对原文的主要内容作较全面的介绍。以下是拟介绍的8个部分的标题。已发布其中的第1和第2部分。其余部分随后将陆续发布,敬请关注。

美国2017年的狂犬病监测

  ()   摘要

(2)美国狂犬病流行的历史和现状

(3)美国2017年野生动物狂犬病病例报告和分析

(4)美国2017年家养动物和人狂犬病病例报告和分析

(5)美国控制狂犬病的措施

(6)美国的邻国――加拿大和墨西哥2017年的狂犬病监测

(7)关于美国2017年狂犬病监测结果的讨论

(8)2018年与美国狂犬病监测相关的补充资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1173299.html

上一篇:美国2017年的狂犬病监测(1)摘要
下一篇:(3)美国2017年野生动物狂犬病病例报告和分析(美国2017年的狂犬病监测)
收藏 IP: 107.200.8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