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闻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vhere

博文

3.x 人大张志伟老师《存在与时间(4-6)》听课笔记

已有 1230 次阅读 2023-10-26 09:0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强烈推荐中国人民大学张志伟先生的《西方哲学史》网络公开课。


以下笔记是海德格尔4-6课程内容。1-3主要讲生平,7之后是后期海德格尔,4-6主要讲《存在与时间》。

4-6的自己整理的摘要如下:

”人“的本性,或者“人”的规定,就是:生来就投身于的可能性境遇中to be,去存在,展开和显示自己的“存在”。但是,to be,意味着要自己面对未知,独立为自己筹划选择,要承担责任,这是一件非常麻烦和不踏实的事情。所以绝大数人选择“沉沦”方式,倾向卸掉这样的负担,逃避麻烦和不踏实。因此,我们选择“听话”,把自己处在他人号令范围中,放弃自己的“存在”。我们听父母长辈的,听大家的,混迹在芸芸众生中,同时,服从总体性秩序。通过放弃“存在”换取“安逸活着”,但,这是迷梦,迟早会惊醒


4-6的笔记如下:


此在和其他在者的关系

1.此在的存在的本性-Sorge-烦-牵挂-操心 //对未来的忧虑,人总是指向未来的,总有关心、牵挂、操心在里面

2.此在与在者打交道-Besorgen-烦忙-牵念-操劳                //

3.此在与其他此在打交道-Fursorge-烦神-牵心-操持(羁绊)(陈嘉映老师的书)

先讲23后讲1的原因:人因为有明天,指向不明的未来,面向可能性的境遇,才有牵挂和操心。为筹划选择承担责任,承担后果,这就有了负担。


在世界中存在(在世)

没有人,世界的东西都在,但是没有“世界”。因为此在的生存活动,世界不是一个盒子,人摆放其中,恰恰是人的生存活动,才形成这个世界

人首先容身于世界,才有主客体问题。追溯主体客体尚未分彼此的,水乳交融的时刻。我对自己的存在体验都是海德格分析的对象。


人和物打交道,叫:操劳,烦忙。

这种打交道不是认识性的,首先不是认识的,而是操作性的使用活动,虽然不是理性认识,特有的认识方式。

物恰恰是后来衍生出来的东西,绝对分析不出来“存在”

通过人的活动,在者的存在显现。

世界上的这些存在者,区分为两大类:上手状态(zuhandenheit),现成状态(vorhanenheit),“物”是后来

最原始的关系是上手状态,得心应手,很上手,密切相关里面,“用具”

物的存在通过这种使用形式得以显现,出多在者勾连为一个世界。

任何用具总是在其他东西狗链关系里面,不是单个东西,而是整体,并不是时间在先。(例如,桌子放在大街上没有意义,在教学楼里才是课桌,时间上,桌子可能早于教学楼,但要教学楼,才是课桌)

用具之所以为用具,物的存在才得以显现。

当用具使用起来,得心应手,水乳交融,忘我,不分彼此,这个工具才最大限度成为它自己。(例如,庖丁解牛,人剑合一,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作用)

劳动的经验(铁锹,还没用出来,磨合,工具用出来)

人因为生存活动,和用具的交道就是最原始的境遇,物尽其用,让物得以显现。


此在(Dasein)与其他此在打交道Fursorge(烦神,牵心、操持,羁绊)

此在的生存活动,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状态的区别,人的本质,人的规定,凝固化自己的存在,遮蔽自己的存在,并非本真的状态

每个此在作为一个To Be,开放的,容身于可能性境遇的。叫做共在,我们共同在此

人和人打交道,总有他人在这里

两种打交道的方式:esinspringen,vorausspringen两种状态,两种极端的可能性

esinspringen(把持):代庖,跳进去,把责任拿过来/交出去,或者交出去,让你干什么

vorausspringen(放手):你牵挂你的,我牵挂我的

本真状态,应该是放手,让我to be,让你to be。现实之中,我们恰恰处于把持的状态。

他人要么附庸,要么是主人。类似和物打交道的方式。


此在的本性是什么,to be==去存在,每个人总是自己去存在,自己去to be

现实生活中,此在以他人的方式存在

我就是这个存在者,偏偏不是这个存在者,自我自我喊的震天响的时候,恰恰是本性的迷失

此在作为日常的杂然共在,就处在他人可以号令的范围之中。不是他自己存在,他人把它身上的存在拿去了。

他人高兴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些他人不是确定的他人,与此相反,掩盖本质上从属他人的


这样的他人,就是杂然共在,通常在此的人们,中性的东西:常人(乌合之众,大他者)

生存可能性交给了中兴的“常人”(das man,大家),日常生活中,我不是作为自己,而是作为大家生活的,都是以公众为标准看齐的。大家做什么,我做什么。不是你,不是我的,大家,把我们的可能性拿走了,按照大家的方式在生存,个人迷失于大众,大家似乎到处在场,一个人独处也是在以大家的方式。

拉康(大他者)

每当需要承担责任的时候,“大家”就不见了。生存可能性由“大家”规定了,包了。面对麻烦,再去找“大家”出来承担责任,反而找不到“大家”了。

大家指导日常生活,但不承担责任。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大家”,但我们从来不把自己摆进去。不负责任的方式生存,卸除自己的负担,为自己筹划选择是个很麻烦的事情,这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甘愿像物一样,不用为自己操心,感觉到手足无措。混迹于芸芸众生之中的状态,叫做“沉沦”状态。

绝不是一开始就处在沉沦状态,不是从某个纯洁的地方掉到肮脏的地方,自始处在沉沦状态。

自己给自己做选择,无家可归。不是去存在的方式,而是让他人确定的时候,反而像在家的状态。(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国人喜欢安逸)

人是被抛入到可能性的境遇,不踏实的感觉,追求必然性的心态(比如掌握科学)我们都希望用必然性来解释。


沉沦状态的表现方式:闲谈、好奇、两可

闲谈:杂然共在的说,鹦鹉学舌的说,人云亦云的说,侃大山,闲聊,不会为自己说话负责,似乎所有东西都说了,到处都是真知灼见,没有人去深究它

每个人处在闲谈的状态中。闲谈似乎穷尽了所有的可能性,没有可能失败,怎么说都不会失败。

好奇:追求新奇的东西,操劳的地方没有办法追求新奇,离开劳作,就带有新奇的欲望,喜欢看热闹

两可:一切都是两可的,现实生活中存在了自相矛盾。没有任何可能性,说的时候没有新奇的东西。

闲谈,好奇,两可,都是走在前面。踏踏实实做的时候,别人告诉你,早就做过了。

混迹在芸芸众生之中,逃避的面向可能性的存在,此在的本性就是牵挂和操劳,总是有负担的。面向可能性,总是有负担的。

人的存在是通过情绪来显现出来的,作为他人生存,你是没有的。

“为”,逃避自己的能在,以常人的方式生存,此在,以常人的方式生存。


“怕”和“畏”的区别

怕,可以躲在,可以投降,可以服从

畏,不知道怕什么的怕,不知所以,不知道何物,虚无,空无所有,空虚(暗恐),一切无所依老,面对虚无的时候,嵌入到“无”的背景下。

此在作为始终处在去存在的在者,沉沦状态。

此在自己承担责任,面向充满危险和未知数的可能性,去筹划自己,对此在来说,是沉重负担。

引诱和安定作用:行动从来都是慢半拍,这样的状态,使得一切可能性都不可能,一切存在之可能性是牢靠的,自以为是,热火朝天的投入生活,不承担责任,做一切事情没有关系,面对后果。一切筹划选择似乎都安排好了。

需要把此在从沉沦中唤醒,我有情绪而我存在,情绪使得生存重负公开出来。我存在,我不得不存在。


非本真状态

逃避到芸芸众生之中去,畏的情绪,

此在恰恰不是怕某个东西,逃到在者那去。

无所在,无所不在,逃无可逃的东西,怕的是他自己。怕的不是具体东西,恰恰是此在的在世。

面对“畏”,启示着“无”


非本真状态(沉沦状态)是不可能的

充满未确定因素的可能性的境遇。在这生存境遇中,凸显出生存重负。

自己去存在,不在家的状态,无依无靠,格格不入,自己存在,反而觉得不在家,无家可归

根本不可能逃避自己的能在。

常人方式生存,反而就家园感。逃避自己的能在,混迹于芸芸众生之中,其实是不可能的。

振聋发聩的捅破窗户纸,那你需要承担后果的时候,安全感其实不存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5429-1407278.html

上一篇:电影《奥本海默》有感
下一篇:什么叫方法论意义,学术语境中“方法论”内涵的六种解释
收藏 IP: 218.2.157.*| 热度|

1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8: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