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煎饼,我从小就吃的一种街头早饭,最早形态是普通面皮包裹鸡蛋、油条。目前的形态是杂粮面皮,摊鸡蛋,包脆饼,基础款还会放入“土豆,海带,生菜,花生”,如果愿意,还可以放“辣条,肉串,肉松、培根、鸡柳“等。左图是南理工1号门附近的煎饼店铺,右图是我家楼下的煎饼店铺(今天下雨回家刚拍的)。疫情后期到现在,我去过石家庄、泰州。那里的情况一样,”煎饼摊“门面化、连锁化。
资本本性是不断增殖,无论喜欢与否,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卷入了资本文化之中。资本增殖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创新。
马克思认为资本固植对生产效率的追求,通过降低必要成本来获得超额利润,然而,在我看来,我们的创新更多的是上图煎饼,竭力地打开使用价值的领域,即”加法创新“,我博士论文定义为”特设性修改“(科学哲学术语),社会实践的领域,我们常听到的”层层加码“,很好理解,通过增加复杂度的方式来实现”创新“。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习以为常。比如,越来越复杂的”奶茶“,越来越复杂的”化妆品“等等
"加法创新"是商业领域不得不开展的,无论是出于:逃避“抄袭”的惩罚、刺激需要、唤起欲望、竞争中脱颖而出,或者是,上级单位的意志注1,甚至是不得不的选择注2。
注1:譬如,出于街道整洁的目的,摊煎饼不得不门面化。最近比较火的,还有南方城市去电动车。
注2:比如,一个教研组,都需要导师或领导提供想法时,或者,导师需要大家形成某种影响力来合力时,成员会在一个限定科研方向努力,不可避免,加法创新。
第一个问题:“加法创新”是否有效用上的限度?“加法创新”能否无限展开?
我觉得不能。
比如,桌上的抽纸巾,资本有广阔的"赋能"空间:纸巾触感更好,柔软度更好,独特香味,更好杀菌作用,韧性更佳,包装更得体,压花更精致,甚至,赋予某种文化信念(比如,是中国人就用这个),还有明星的代言...
之后呢?逻辑的考虑:这样的附加值,必然推动成本的上升。但它依然只是发挥纸巾的作用。
加法式创新,就像打补丁,突破不了商品固有使用价值属性的界限。是否存在某种边际效益?界限在那里?这是经济学研究者考虑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加法创新”是否有害道德?这其实才是我想探讨的话题。
无限制的“加法式创新”戕害道德。也是资本非理性一面。
资本会有一万种方法消化“加法创新”带来的成本,比较恶劣的有:未经检验的科技赋能(潜在危害,比如最近的阿巴斯甜和癌症,奶茶里的添加剂)、欺诈的宣传、意义不大的行业新标准、有害文化洗脑(变性质的月饼)、不道德的生活方式、不该降低成本的地方压成本。
商业领域,在”那个界限“后的”加法创新“,想存活,需要作恶来生存。不作恶,或者,没有能力作恶,或者作恶被揭露(比如薛钟糕),就是被淘汰。
总结:没有“原始创新”,只有“加法创新”,会发生什么?
1)内卷 2)道德沦丧
加法式创新导致“内卷”,这篇文章简单解释过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5429-1384870.html
一句不中听的:幸好还有西方世界,我们还能继续“移植创新”“加法创新”,或者,美其名曰的“模仿——内化——创新——迭代的商业模式。但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很领先了,可供抄袭的空间越来越有限,原始性创新迫在眉睫,不然等待我们的,就是资本非理性推动的礼崩乐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15: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