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闻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vhere

博文

社会科学“研究问题”的特点:无限性、不可评价、绝非“价值无涉”等

已有 1355 次阅读 2022-11-29 09:5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命题1:社会科学的“研究问题”,具有无限性

哲学家们认为人类通过“概念能力”去认识世界。语言学家补充到:“概念”由人类社会形成,具有生成性和组合性等特点,简单来说,“概念”无穷无尽还可变,同时,“概念”的把握与认识,还与主体高度关联(维特根斯坦,脱离语境可能没有具体意义)。社会科学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人类社会有关的“概念”组成一个个“概念结构”,“概念结构”再组成具体“研究问题”。若“概念”无穷无尽可变,同时还因人而异,则社会科学的“研究问题”具有无限性。

(这里衍生出来的问题是:有限的学术生产力VS无限的研究问题,人们总是要做选择题: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


命题2:社会科学的“研究问题”,不可比性

2-1不同类型的社会科学问题,不具有可比性。

比如:竞争情报、科技情报、图书情报、军事情报,没法比(以我所在领域为例,这里“列举”方法比较直观)

2-2相同类型社会科学问题,不同覆盖范围,不具有可比性。

马克思的量变质变,或者,菲利普安德森的more is different,或者, 系统科学的涌现性。这些多轨发展的理论,都在说明同一个道理

2-3相同类型,相同覆盖范围的社会科学问题,不同视角和方法,不可比

尼采视角主义“没有真相,只有阐释”,事实上,多元主义方法论,是社会科学非常鼓励的

简单的说:社科研究研究问题及其成果,本质上不可比。所以变通考虑,我们学科不得不发明一套基于引文和文献计量的评价体系,用某种“流行程度”来评价成果。就像人们用票房来衡量电影,总是存在争议的。

(自然科学不一样,自然科学以客观世界为研究对象,全人类有共同的研究对象。建立在自然科学科学史案例上的科学哲学,为自然科学提供了一大堆理论进步或知识增长的标准,比如理论的预见能力、嵌套水平等)


命题3:社会科学“研究问题”绝非“价值无涉”

马克思韦伯的“价值无涉”似乎并不需要解释,非常有名。补充一个例子,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为例,其中有一个维度的对立词项是(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那么,如果想发表在西方刊物上,人们是否会微调自己的倾向?

引出的问题:出于学术成功的目的,我们是否会不得不站在客队立场上(最近正好世界杯)。

(工程技术,也不完全是“价值无涉”的,比如中外竞争的6G的方案,还有苹果公司等相互竞争的手机充电接口标准,我认为只要与人类社会挂钩,就免不了价值有涉)


命题4:研讨社会科学“研究问题”时,研究行为能够塑造研究者态度

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是我本科时期最爱的读物,家里藏了第8版,后来还有第11版。两个版本都有行为塑造态度的丰富案例,都包括了后来改编电影的“监狱实验”,大意就是:被试明知是角色扮演,但扮演久了也便入戏了。那么,比如研究我们领域对应西方学科很活跃的“性别议题”,研究过程中,你会发生什么样的态度变化?我想,不言自明。

引出的问题:站在客队的立场上久了,我们是否会真成为客队拥趸了。




结论:结合命题1-4

如果社会科学问题无限、不可比、价值有涉,那么有限学术生产力资源,如何配置?是放任自流,还是必要规划,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再说?



总的来说,这是我对目前工作的理解,“中国特色”的必要性。从西方“自由探索的逻辑”转向东方“解决问题的逻辑”,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很有意义。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生在2016年。非常荣幸,17年春季入学至今,我参与了所在领域几乎所有的“中国特色”项目,我已发表的论文和参与撰写的书稿应该都与“中国特色”密切相关,博士毕业前夕,最后参与的项目就是所在一级学科“中国特色”的理论专项课题,是构建学科“中国特色”的最底层的一员(但是,是正儿八经具体做事的)。在这些年,已经感受到了影响:比如我所在的工科院校,学术评价主要参考工科类的,重视在西方顶尖刊物发表论文。但很显然,我的研究领域几乎没法发表在外刊上,但是今年,学校改了评价,社科研究不再要求发表在西方刊物上,所以也就能毕业了(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5429-1365747.html

上一篇:方法论研究:辨析研究方法和工作方法
下一篇:中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方法论与方法体系,创作思路分享(1)
收藏 IP: 218.2.15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0: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