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闻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vhere

博文

陈亚军《形而上学与社会希望》书评

已有 132 次阅读 2024-7-17 11:0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这是作者写给陈亚军老师的一封私人邮件。可看作《形而上学与社会希望》的个人书评。

-----------------------------------------

陈亚军老师:

      您好,我是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博闻。

      这是我第二次给您写信。上一次是因为您的《现代英美哲学》课程。这次是因为《形而上学与社会希望》(以下简称《形》),这本书对我完成博士毕业论文帮助很大。目前,我博士论文已送外申,未来工作也大致确定,所以想趁空档写这封信给您,表示敬意和感谢。邮件依次阐述三方面内容:(1)何以接触到《形》;(2)我的博士论文从《形》得到了哪些;(3)《形》的阅读感受。

(1)何以接触到这本书?

      我的本科是电子信息工程、硕士是情报学、博士是管理科学与工程。按道理讲,我不太可能阅读到《形》,甚至不应该接触到“纯粹哲学”。

      但实际上,情报学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的二级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情报活动、情报过程。情报活动不同阶段主要内容是各式处置方法、联结情报过程不同节点的是各样转化方法,简言之,情报学研究内容就是研讨各种各样方法的用法,具有方法学特质。如果把“方法”看作应付世界的手段,那么按这个思路,如果想深入讨论”方法“的一般性问题,就不大可能剥离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研究(哲学的“形而上学”“纯粹哲学”)和中间桥梁(科学哲学的“理论”)。

      我博士阶段“官方”研究兴趣是:情报学理论与方法,这是我接触哲学家探讨人类认识问题(形而上学)的原因

      我接触哲学第一步是听课程,我听过网上可以找到您的所有课程和讲座,而且每个课程听过不应该少于5-8次,所以很多周边内容也很清楚,比如您在课程中:吐槽过学生硕士论文不讲逻辑、评价罗素colorful弗雷格dry、偏爱维特根斯坦、提及奎因长期伏案的歪胳膊、詹姆斯与小松鼠、杜威学校的调皮孩子、常用“桌子、杯子、红”打比方等等。

      我听过非常多的课程,认为所有与分析哲学相关课程中,您的课程是最棒之一(如果评价标准是:能否让我产生拜读专著的兴趣),另两位分别是:王路教授、江怡教授。如果说,江怡教授是中国老师的典范(严谨全面)、王路教授像热情的传教士(激情澎湃),而您更像“巴黎的知识分子”,就像《形》中描述:仿佛什么都知道,而且您的授课思路清晰,儒雅,能驾驭长句来讲哲学

(2)博士毕业论文从《形》中得到了哪些?

     《形》对我博士论文的帮助,体现在三层次上:第一层是作为认识装置的新实用主义;第二次是“罗蒂的方法”;第三层是“形而上学与社会希望”这种观念。

      为了说的更清楚,我首先简介我的博士论文:中国学术界,人们关于“方法”的观念受两个教条制约,一个是科学实在论和规范主义,另个是简化论(奎因也是从您那里听来的)。论文以罗蒂的新实用主义作为武器,反思两教条,反思、提出、建构、检验“面向方法论知识的方法结构分析理论”:在语言维度讨论方法,探究方法使用行为语言的形式、意义、意谓,对应解决相应反思、创造、规范三问题。

      ①作为认识装置的新实用主义。在我的论文中,罗蒂的新实用主义,扮演角色是一种被应用到的专门技术论文在2.2章节将新实用主义哲学作为反思与重建的武器。在反思方面:反科学实在论,抛弃大写“研究方法”制约;反规范主义,放弃方法术语的客观性;反对方法研究中的二元对立思想。在重建方面:“方法”取代“研究方法”,学术创新是方法结构导致的结果;描述取代规范,语言优先使认识问题转换为知识表达问题;弱理性取代强理性,用方法结构推知创新思维。

      ②罗蒂的方法。在我的论文中,扮演角色是一种研究方法。《形》用”将已有成果进行创造性的改造,服务于自己的论题”来描述罗蒂的治学方法。我的博士论文实际上非常全面的贯彻了这种方法论思想,论文大量借助哲学的成果来服务“方法”的论题,从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塞尔(分析哲学),到奎因、罗蒂(新实用主义),再到库恩、波普尔、拉卡托斯(科学哲学),再再到福柯、德里达、马尔克塞(后现代)等等,论文脚注就有386条,结论部分也探讨了“罗蒂的方法”。

      (罗蒂的方法,我会深入研究下去。这是因为它与图书馆的精神气质非常契合。它们公共点在于:都建立在广袤知识的组织之上。知识组织是图书馆的专门技术,侧重用逻辑的方式揭示知识的内部组织,达到方便利用的知识组织目的。而罗蒂的方法,可能是通过非逻辑的方式,来重组知识,服务论证,编制理论,进而实现创造的目的)

      ③形而上学与社会希望。怎么说呢,我认为这是一种价值追求。初步认识有几个方面:

      首先,个人感觉“形而上学”与“社会希望”,不仅仅是“AND”关系,可进一步表示为:形而上学→社会希望。我感觉实用主义大家庭都保有一种“形而上学→社会希望”的观念,从探讨人类认识装置入手,以宽容态度来弥合人类认识问题上的分歧,进而促使生活世界变的更加美好。

      其次,社会希望不仅仅有“道德,伦理”等等,我认为还有“创造”(创造应当与”美、真、善“这些大词等价)。实际上,论文也提出探究人类认识问题(形而上学)的重要性: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形而上学,实际上,很难有创造发生,弯道超车是一种迷梦。论文不仅先验论证了实证主义倾向将导致内卷,在结论部分也提出恢复形而上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地位等。

      第三,形而上学与社会希望,非常贴切的描述“先验与经验“的关系,反击了哲学无用论。形而上学与现实没有联系是一种误解,只不过,它体现在”希望“的层面,不那么直接但意义重大,是先验和经验的分别,前者导致后者,但不是后者。

(3)《形》阅读感受

      在完整阅读之后,我产生了这样的冲动:我未来的孩子,一定要以罗蒂为名,可想而知,这本书成功向我传播了罗蒂的新实用主义,改变了我的观念和行动。

      知识中介在知识流动、知识传播中的分量,我想没有比图书情报研究者更有体会了(三词,都是图情术语),陈老师正是联结形而上学(哲学思想)和社会希望(美好生活)的桥梁。

      排除罗蒂部分姑且不谈,以下分享我对《形》序、附录两篇文章的感受(分别简称序、苏、马),简单概括为:中国哲学关心人生问题,不涉及认识问题。一些观点构成了中国人认识装置的默认配置,例如:更接受看得见、摸得着、有实用的事物,把语言看作解决人生问题的工具而不是认识工具。由于缺少关心认识装置问题,一些老观念每每附身在现代西方哲学理论中某些体质板块,借文字游戏来借尸还魂(”马“),长久作用于我们文明,是诸多痛苦的源头。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很难接受哲学的精华部分--形而上学,在语言和元语言的交错讨论中,往往引发误解(”苏“),幸运的是,一些哲学家真的非常想扭转这些观念,第一件事就是澄清”哲学“的本来面貌(序)。

     

      最后,再次向陈老师表示敬意。

      如果陈老师未来有公开讲座的计划,无论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烦请陈老师能告知一下,我都会旁听,也希望届时老师能给我签一本《形》,因为它对我的博士论文,乃至我的认识装置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附件图1是我手上的《形》的照片,书脊都翻坏了。附件2是我的博士论文。

李博闻

2024.07.16

--------微信图片_20240716170547.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5429-1442609.html

上一篇:博士论文《面向方法论知识的方法结构分析理论研究》知识分享,欢迎阅读
收藏 IP: 218.2.15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4: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