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超螺旋形态:
前篇博文 “螺旋杆--弹性杆的特殊平衡形态” 里曾说明,两端受拉扭的弹性直杆,当拉力 F0 和扭矩 M0 满足 F0 > M02/4A 时,直杆失稳而突变为螺旋线,A 为弹性杆的抗弯刚度。引入参数 p = 2F0/A,l = M0/A,此条件可写作
(1)
称为受拉扭直杆的 Greenhill 条件[1]。
若将失稳后的细螺旋杆近似看作一根实体细直杆,其抗弯和抗扭刚度能反映螺旋杆的实际抗弯抗扭能力(图 1)。如继续在杆的两端施加拉力和扭矩,则当等效直杆的新参数 p 和 l 满足 Greenhill 条件时,可能再次失稳成为新螺旋杆。这种二次失稳卷绕形成的复杂形态可称为二级超螺旋杆。重复如此操作还可能形成更高级的超螺旋杆。
图1 螺旋杆的等效直杆
为检验上述推断能否成立,1996 和 2002 年,英国的 Thompson 和 Champney 等进行了几次物理模拟实验,希望能再现此过程[2]。他们将直径 3mm,长度 18cm 的硅橡胶细杆两端固定施加扭矩和拉力,固定端之间距离不变。实验中观察到,随着扭矩和轴向拉力的增加,受扭直杆的中部出现局部弯曲形成局部回环,并逐渐向两边发展。弹性杆的中轴线由直线卷绕形成螺旋线。若继续施加扭矩和拉力,可形成二级乃至更高级的超螺旋杆。从而通过实验证实上述论断的正确性(图2)。
图2 Thompson/Champney实验(引自文献[2])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发现,DNA 在染色体内就是以这种超螺旋形态存在,杆的总长为半径的 3.5x106倍(图3)。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利用弹性细杆作为 DNA 等生物大分子的力学模型以计算其几何形态的研究,已形成力学与分子生物学的一门交叉学科[1,2]。力学计算需要的 DNA 等效弹性杆模型的几何和物理参数均可通过实验间接测出,如表 1 所示。研究表明,DNA 的原始弹性杆模型经过逐次卷绕,先从 2nm 直径的螺旋卷绕成 11nm 直径的螺旋,再卷绕成 30nm 直径的超螺旋进入染色体(图 4)。
图3 染色体内DNA的超螺旋形态
图4 DNA的二级和三级弹性杆模型
表1 DNA弹性杆模型几何和物理参数的参考数据
2. 等效抗弯刚度:
为讨论超螺旋形态的形成,首先必须计算与螺旋杆等效的直杆抗弯刚度和抗扭刚度。前篇博文 “螺旋杆--弹性杆的特殊平衡形态” 在分析弹性杆平衡状态时,先沿杆的中心线建立弧坐标 s, 以确定中心线上任意点 P 的位置。将定参考坐标系(O-XYZ)的原点移至 P 点,作为 P 点处截面姿态的参考坐标系。利用欧拉角 ψ, ϑ, φ 确定截面的主轴坐标系(P-xyz)相对(P-XYZ)的姿态 (图 5)。螺旋杆的几何形态用欧拉角描述为
(2)
其中以撇号表示对弧坐标 s 的导数。ψ0' = sinϑ0/R,R 为螺旋线半径,螺旋线倾角为π/2 - ϑ0。
图5 确定截面姿态的欧拉角
为计算螺旋杆的抗弯能力,在螺旋杆两端施加绕 X 轴的力矩 M0 和 -M0,使螺旋杆绕 X 轴作整体弯曲(图6)。力矩 M0 在 (P-xyz) 中的投影为
(3)
图6 受弯矩作用的细长螺旋杆
杆中心轴的弯曲变形使中心轴上任意点 P 的截面产生绕 X 轴的转角 ϕ。ϕ 随弧坐标 s 改变,两端有最大值 ϕ0,中心处为零。设杆长为 L,可表示为 ϕ=ϕ0cos(πs/L)。将(P-XYZ)定义为弯曲变形后的参考坐标系,原位置改记为(P-X0Y0Z0)(图 7)。整体弯曲变形改变了螺旋杆的曲率 ωx,ωy 和扭率 ωz 组成的弯扭度 ω。为避免公式过繁,略去杆的相对扭率,则 ω 对(P-xyz)各轴的投影为
(4)
图7 弯曲变形后的参考坐标系
设杆的抗弯刚度为 A,抗扭刚度为 C,则杆截面作用的内力矩 M 对(P-xyz)各轴的投影为
(5)
令内力矩 (5) 与外力矩 (3) 的各项互等,将式 (4) 代入,除得到 M0 = Aϕ' 以外,还得到
(6)
从上式消去 ψ0' ,解出
(7)
其中 λ = A/C 为弹性杆的抗弯与抗扭刚度之比。ϕ' = dϕ/ds 是对螺旋杆的弧坐标 s 的导数,必须变换为对直杆的弧坐标,即杆中心线 Z 轴的导数 ϕZ' ,得到
(8)
将 M0 与 ϕZ' 之商定义为与螺旋杆等效的直杆抗弯刚度,记作 Ã。得到
(9)
3. 等效抗扭刚度:
在螺旋杆两端施加绕 Z 轴的力矩 M0 和 -M0,M0 在(P-xyz)中的投影为
(10)
螺旋杆在力矩 M0 作用下绕 Z 轴作整体扭转(图 8)。整体扭转引起转角 ψ 和倾角 ϑ 的变化。从而改变螺旋杆的曲率和扭率。参照式 (4) 计算扭矩 M0 引起的 ωy 和 ωz 的变化:
(11)
图8 受扭矩作用的细长螺旋杆
代入式 (5),与式 (10) 逐项相等。令 ϑ = ϑ0 + Δϑ,代入式 (11),仅保留 Δϑ 的一次项且将其消去,得到
(12)
其中 ψ 对螺旋杆的弧坐标 s 的导数 ψ' 应变换为对杆中心线 Z 轴的导数:
(13)
将与 MZ' 与 (ψZ' - ψZ0' ) 之商定义为与螺旋杆等效的直杆的抗扭刚度,称为螺旋杆的等效抗扭刚度。记作带波浪号的 C,得到
(14)
4. 超螺旋形态的形成:
利用以上导出的等效抗弯和抗扭刚度公式,就能对受拉扭直杆失稳形成的螺旋杆再次利用 Greenhill 条件作出判断。失稳条件变为
(15)
满足此条件时,与螺旋杆等效的直杆中心轴转变为螺旋线,形成更高级次的超螺旋。继续此过程,还可再次对失稳作出判断,判据改为
(16)
等效抗弯和抗扭刚度重新定义为
(17)
若将最初形成的螺旋杆称为零级超螺旋,再次卷绕形成的状态称为一级超螺旋。继续此过程,可形成二级、三级、乃至更高级次的超螺旋。上述 Thompson/Champney 实验现象的力学过程由此得到定性的理论解释。实验中观察到失稳时杆的中端产生突变式屈曲的复杂过程,可参阅 Coyne, van der Heijden 和 Thompson 的工作[3,4,5]。
参考文献
[1] Bouchiat C, Mezard M M 2000 Euro. Phys. Journ., E 2 377
[2] Travers A A, Thompson M T 2004 Phil. Trans. Roy. Soc. London 362 1265
[3] Coyne J, 1990 IEEE J. of Oceanic Engng. 15 72
[4] van der Heijden G H M, Thomson J M T 2000 Nonlin. Dynamics 21 71
[5] Thompson J M T, van der Heijden G H M, Neukirch S 2002 Proc. Roy. Soc. London A458 959
(改写自:刘延柱,薛纭. 受拉扭弹性细杆超螺旋形态的定性分析. 物理学报,2009, 58(9): 5936-594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10: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