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人博士后的去向---以Ginty与Rape实验室为例(世界著名大学探秘)
当201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刚公布,国内媒体---主要是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大肆渲染,有多位中国留学生在博士后期间,对此项科学成就做出重要贡献,多名博士后的名字已经记录在颁奖依据的核心文献的第一、第二作者名单上。这表明中国留学生在博士后期间就做出过十分了不起的原创科学成果。具体来说,王广良率先发现HIF-1,江秉华率先克隆出HIF-1基因,杨海峰则发现肿瘤抑制基因VHL与HIF结合的调控机制。
王广良率先发现HIF-1,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科学发现,但不是他提出最初的思想,而是在导师博士后工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如果王广良不是放弃这个课题,急急忙忙离开学术界,那么,坚持在这个领域持续做下去,并取得相应的成果,那么,王广良或许可以向霍普金斯医学院格雷德那样,与老师一同获得诺贝尔奖?
江秉华率先克隆出HIF-1基因,这是1995年《美国科学院院刊》论文的主要结果(诺奖文献依据之一),但毕竟是在王广良寻找和发现HIF(缺氧诱导因子)分离和纯化HIF蛋白因子,测定蛋白氨基酸序列、设计探针、并筛选基因库等工作的基础上,最终完成了HIF基因的克隆。这是个技术问题,尽管后来江秉华在相关领域继续做研究,取得过比较多的应用成果,但毕竟没有做出重要的科学发现。
杨海峰发现肿瘤抑制基因VHL与HIF结合的调控机制。在凯林团队阐明了VHL基因缺失对缺氧诱导因子(HIF)以及与其紧密相关的氧感测机制的调控作用,发现了介导该氧感测酶促反应的脯氨酰羟化酶等工作中,杨海峰是主要参与人之一,但毕竟不是最主要的贡献者,仅是获奖核心文献第四篇论文即2001年《科学》论文的第三作者。
确实,近年不少诺奖得主的主要工作,是当年很多华人学生(主要是博士后)完成的,华人博士后们充满了朝气和梦想,也是实验室里最勤奋刻苦的一群人。华人博士后们不仅具有智慧和冲劲,也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劳。他们做出杰出的成绩,意义十分重大,体现了中国留学生(主要是博士后),能够对全世界科学进步的贡献。
可惜的是,他们结束博士后训练后,很多人都没有继续从事原有的科研课题,甚至远离了科学研究。这究竟是不是一种普遍的想象?
我们以本文作者的“世界著名大学探秘”系列文章中,较为详细地探讨过Ginty实验室与雷普实验室为研究对象,做一点较为详细的实证探究“华人博士后的的去向”,从中了解科学家培养道路的艰辛与曲折。
Ginty(1962--)实验室在18名博士后中,已有教授五人,分别在伦敦大学学院、麦吉尔大学、哈佛大学医学院、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弗吉尼亚大学任教;副教授四人,分别在印度科学研究所、罗格斯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神户大学任教;助理教授五人, 分别在南卡罗莱纳大学医学院、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罗格斯大学、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任教。其余四人,分别在强生、沃尔伦研究所、昆廷教育有限责任公司、轴突公司任职。这些博士后,分布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印度等国,主要是担任美国大学的教职。
在18名博士后中,华人有四人,占 22%,他们是: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Chenghua Gu、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副教授Wenqin Luo、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副教授Cheng-Ying Ho、昆廷教育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Qingguang Jiang。其中Chenghua Gu、Wenqin Luo、Qingguang Jiang三人是在中国大陆接受的本科教育,Cheng-Ying Ho一人是在中国台湾完成的本科教育。
1. Chenghua Gu: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教授
Chenghua Gu本科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1994年),博士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医学院(1999年),1999-2005年在Ginty实验室做博士后,在2002年至2005年共发表论文四篇,其中第一作者三篇,一篇《科学》(Gu C, Yoshida Y, Livet J, Reimert DV, Mann F, Merte J, Henderson CE, Jessell TM, Kolodkin AL, Ginty DD.
Semaphorin 3E and plexin-D1 control vascular pattern independentlyofneuropilins.Science.2005Jan14;307(5707):265-8.),一篇《发育细胞》(Gu C, Rodriguez ER, Reimert DV, Shu T, Fritzsch B, Richards LJ, Kolodkin AL, Ginty DD.Neuropilin-1 conveys semaphorin and VEGF signaling during neural and cardiovascular development.Dev Cell. 2003 Jul;5(1):45-57),一篇《生物化学》(Gu C, Limberg BJ, Whitaker GB, Perman B, Leahy DJ, Rosenbaum JS, Ginty DD, Kolodkin AL.Characterization of neuropilin-1 structural features that confer binding to semaphorin 3A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165.J Biol Chem. 2002 May 17;277(20):18069-76.);第二作者一篇,《基因与发育》(2004,2/11),第四作者一篇,《神经元》(2005,4/10)。2006年1月,Chenghua Gu拿到哈佛医学院神经生物系助理教授的教职。
在Ginty实验室的华人博士后中,Chenghua Gu无疑是最优秀的。以我的资质与学识是无法对她的学术做出任何有意义的判断,但主要依据科学共同体曾经做出的评价得出的结论,大体上应该是可行的与可信的。
(1)仅仅凭借博士后的成绩(一作的《科学》论文),在助理教授初期(2006-2008年),Chenghua Gu没有发表任何一篇论文,依然获得了美国斯隆基金会(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颁发的2008年斯隆研究奖(Sloan Resarch Fellowship Award)。
(2)2014年1月,Chenghua Gu用八年时间升任副教授。同年,Chenghua Gu获得了美国国家卫生总署为鼓励创新科研而设立的NIH基金先锋奖(NIH Pioneer Award)。
(3)2016年,Chenghua Gu获得了首届HHMI早期学者奖(Faculty Scholars)。杰出的科学家根据其博士和博士后工作,独立研究计划的结果以及未来的研究计划,对1,400多名申请人进行了评估,并对其潜在的重大研究生产力和独创性进行了评估。卒后确定首届84名获奖者。
(4)2017年10年,Chenghua Gu突破了哈佛大学“非升即走” 十年制终身轨的年限,经过约12年的努力,以1篇《自然》、3篇《神经元》和3篇Elife终于拿下终身教职(教授)。
(5)2022年,Chenghua Gu当选为AAAS院士。在拿到哈佛大学的终身教职后,Chenghua Gu深耕血脑屏障相关的分子机制,以及神经与血管生物学,目的是了解神经和血管系统如何协调发展、交流和协同工作以确保大脑正常功能的分子机制。Chenghua Gu再接再厉发表了2篇《自然》论文。
虽然科学家很早就观察到了神经-血管耦合现象---大脑中能量的调节方式,但是对这个现象背后的机制知之甚少。研究人员已经在高血压、糖尿病和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中观察到这种耦合作用受损。因此,搞清楚背后的机制,不仅仅是解开了一个谜团,还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顾成华团队,借助双光子显微镜技术,在活体小鼠的大脑中,解开了上述谜团。Chenghua Gu实验室的发现表明,科学家可以通过操纵抑制内皮细胞转运的分子途径来改变血脑屏障。这种控制可以让所需的药物更容易输送。当它变得渗漏时,它还可以帮助收紧屏障,这发生在某些神经退行性疾病中(Chow, B.W., Nuñez, V., Kaplan, L., Granger, A.J., Bistrong, K., Zucker, H.L., Kumar, P., Sabatini, B.L., Gu C. (2020) Caveolae in CNS arterioles mediate neurovascular coupling. Nature, 579(7797):106-110.)。
Chenghua Gu团队与斯坦福大学冯亮教授团队揭示了血脑屏障脂质转运蛋白MFSD2A的结构和功能机制。这项发现有助于设计药物调节血脑屏障的通透性(Wood C.A.P, Zhang J., Aydin D., Xu Y., Andreone B.J, Langen U.H, Dror R.O, Gu C., Feng L. (2021)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blood-brain-barrier lipid transporter MFSD2A. Nature. 596(7872):444-448)。
在她的博士后合作导师Ginty当选AAAS院士后五年,2020年,Chenghua Gu也跻身院士行列。
2. Wenqin Luo: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系副教授
Wenqin Luo本科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1996年),获得MD学位(在中国是医学学士学位,不是医学博士);硕士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1999年),博士毕业于霍普金斯大学 (2005年)。在Ginty实验室做博士后(2005-2011年),发表论文三篇,第一作者二篇,都是《神经元》(Luo W, Wickramasinghe SR, Savitt JM, Griffin JW, Dawson TM, Ginty DD.A hierarchical NGF signaling cascade controls Ret-dependent and Ret-independent events during development of nonpeptidergic DRG neurons.Neuron. 2007 Jun 7;54(5):739-54)(Luo W, Enomoto H, Rice FL, Milbrandt J, Ginty DD.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rapidly adapting mechanoreceptors and their developmental dependence on ret signaling.Neuron. 2009 Dec 24;64(6):841-56.);第八作者一篇,《细胞》(2011,8/11)。Wenqin Luo在博士后期间,两篇一作《神经元》,而没有一作CNS论文,其职业生涯起步明显比Chenghua Gu低。2011年3月,Wenqin Luo拿下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
Wenqin Luo在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一年后,就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了论文,一篇《神经元》(L. Cui, Xue-Rong Miao, Wenqin Luo。Identification of Early RET+ Deep Dorsal Spinal Cord Interneurons in Gating Pain .Neuron 21 September 2016 41-46),一篇《神经科学》(Jingwen Niu, L. Ding, +9 authors Wenqin Luo.Modality-Based Organization of Ascending Somatosensory Axons in the Direct Dorsal Column Pathway.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6 November 2013 81-88),一篇《分子疼痛》(M. Fleming, Daniel Ramos, S. Han, Jianyuan Zhao, Y. Son, Wenqin Luo.The majority of dorsal spinal cord gastrin releasing peptide is synthesized locally whereas neuromedin B is highly expressed in pain- and itch-sensing somatosensory neurons. Molecular Pain 1 January 2012 100-109)拿下副教授与终身教职。
2022年1月,Wenqin Luo团队在《神经元》上发表论文,揭示了背根神经节的MrgprA3阳性神经元通过谷氨酸受体将痒觉信息传递给延髓背角中间神经元调控痒觉行为,而NMB/NMB受体信号更加强化上述过程。研究人员发现MrgprA3阳性感觉神经元来源的神经递质可传递痒觉信息。通过光激活DRG区域MrgprA3阳性神经元能够引起小鼠抓挠的动作。原位杂交实验发现DRG区域MrgprA3阳性神经元富集表达2型囊泡谷氨酸转运蛋白(Vglut2)和神经介素 B。电生理实验进一步发现光激活DRG区域MrgprA3阳性神经元投射到DH区纤维诱导出兴奋性突触电流,这种电流能够被谷氨酸受体拮抗剂阻断。这就表明MrgprA3阳性神经元通过释放谷氨酸与DH神经元进行交流。特异性敲除MrgprA3阳性神经元的NMB后仅能降低氯喹引起的瘙痒行为,而在通过药理学方法敲除DH区神经元上的NMB受体后,能够降低氯喹和组胺引起的瘙痒行为。这就表明NMB/NMB受体信号参与瘙痒行为的调控。
Wenqin Luo以现在的成绩,要升教授还需要出高质量的成果,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3. Cheng-Ying Ho: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副教授
Cheng-Ying Ho本科毕业于台湾大学(2003年),博士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2008年),曾在普金斯医院解剖病理学住院医师(2011年)。在博士后(2012-2014年)期间,发表共同作一篇 ,《细胞》(Rutlin M, Ho CY, Abraira VE, Cassidy C, Woodbury CJ, Ginty DD. Th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Basis of Direction Selectivity of Aδ-LTMRs. Cell.2014 Dec 18;159(7):1640-51.)。2014年,Cheng-Ying Ho拿下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助理教授。若干年后,还与博士后导师合作发表学术综述一篇,第五作者《美国科学院院报》(2009,5/6)。
现在都是医学院的副教授,Wenqin Luo与Cheng-Ying Ho分别是大陆与台湾的五年制医学院本科毕业,也都可以称为MD。但Wenqin Luo主要偏重于基础医学研究,而Cheng-Ying Ho偏重于研究感觉神经科学和感觉神经病,兼及临床医学工作。Cheng-Ying Ho在《神经病学年鉴》和《神经病学杂志》《新英格兰神经病学杂志》等刊物上发表合作论文(非通讯作者)。Cheng-Ying Ho获得了国家神经疾病和中风研究所(NINDS)的指导临床科学家研究职业发展奖(K08)、帕萨诺基金会的医生科学家奖和美国临床研究学会(ASCI)的青年医生科学家奖。
2022年4月18日, Cheng-Ying Ho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美国医学会神经病学杂志》刊登论文,公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新发现:新冠后遗症中,其中一项嗅觉丧失症状,竟然不是因为病毒,但跟新冠病毒也有不可割舍的关系。当身体的免疫系统对新冠病毒感染做出反应时,丧失嗅觉很可能是炎症的附带后果,而不是病毒直接作用。因此有可能使用抗炎药作为与新冠相关的嗅觉丧失的可能治疗方法。后遗症致因是炎症还是病毒,差别及影响很大。如果是炎症,说明它能治,抗炎药就是大家能找到的解决办法之一。吃新冠治疗药物?不太行,目前研发出来的新冠药物,不管辉瑞或者国产都主要是治新冠,即确诊期间使用的。至于痊愈后的康复者,有后遗症,却还没有官方首肯有用、可用的治疗方案。新冠患者嗅球中的轴突量要少得多,且血管损伤程度更严重。但多数新冠患者中的嗅球,没有检测到新冠病毒颗粒。这个发现让研究人员震惊。按照先前的研究,一般人以为没嗅觉的罪魁祸首是新冠病毒碎片残存于鼻腔中。所以这一研究,也算是给人一种新的希望。
4. Qingguang Jiang:昆廷教育有限责任公司经理
Qingguang Jiang 学士(1999年)、硕士(200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博士毕业于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2001 - 2008 年),在Ginty,实验室做博士后(2008 - 2014 年 )。他在博士后期间(六年),没有发表任何一篇论文,包括合作论文都没有,不知其中是什么原因,似乎不可思议。
Qingguang Jiang结束博士后训练,2015年曾在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担任过研究科学家。可以查到,Qingguang Jiang的论文2008年几篇,那都是博士毕业前做的工作。之后再也没有论文,应该是远离学术界了!
Ginty实验室的华人博士后,主要因其在此期间(五六年内)训练获得的成绩大小,开始了差异明显的学术道路与生活轨迹。CNS论文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判定指标。尽管他们在博士期间,并没有CNS论文,通过博士后的努力,Chenghua Gu的《科学》一作,Cheng-Ying Ho的《细胞》共同一作,不仅使他们获得很好学校医学院的教职,而且获得了美国资助青年科学家的奖项。Wenqin Luo则是在神经科学顶级期刊《神经元》上徘徊,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可惜,南京大学毕业的Qingguang Jiang原本一直比较顺利,可是博士后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只好另择它途,改弦更张,或许是另一番人生道路。
伯克利加州大学Rape(1972年---)的博士后,有10人,去科研机构2人,一个在美国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一个在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ore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IST)。前者是是美国最高水平的主要医学与行为学研究机构,该院任务是探索生命本质和行为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充分运用这些知识延长人类寿命,以及预防、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和残障;后者是带领韩国科学技术复兴和发展的领导性机构之一,致力于高新工业核心技术的研发,集中力量开发创新性和原创性的技术,为韩国乃至世界在下一时期的发展贡献力量。
其余,5人去了工业界,1人做了科学教育的博士后,还有2人未标明去向。没有一人在高等学校任教。在10名博士后中,华人有3人,占30%。
5. Ling Song :诺华制药研究员
Ling Song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1996 -2000 年),博士毕业于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2000 - 2006 年),在用了7 年 8 个月时间完成博士后训练(2007 年 3 月 – 2014 年 10 月),之后去了诺华生物医学研究所(NIBR)---诺华的创新引擎(2014 年 10 月 – 2017 年 1 月)。该所专注于有潜力帮助患者实现治疗突破的强大的新技术。2017 年 2 月 – 2018 年 6 月,宋玲加入Takeda Oncology(武田肿瘤公司),它是武田制药的全球肿瘤业务部门。武田制药在2008年收购了Millennium Pharmaceuticals,由此产生的公司开始专注于肿瘤业务。2014年,武田肿瘤公司成立,成为武田肿瘤专业业务部门的全球总部,该部门设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前千禧制药基地。武田肿瘤学将我们不断扩展的全球肿瘤学业务,研发和药物发现部门整合到一个统一的业务部门中。
在博士后期间,Ling Song第一作者论文有:2008年一篇《细胞生物学新观点(current opinion in cell biology)》, 2010年一篇《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 2011年一篇《细胞周期Cell Cycle》2014年一篇《分子细胞(Mol Cell)》。此外,还有多篇其他作者的合作论文。
6. Xining Zhu:帝基生物的科学家
Xining Zhu结束博士后训练,去了Dia Carta(帝基生物),该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分子诊断公司,公司在美国的总部位于加州旧金山。拥有CLIA医学实验室、ISO13485和GMP生产厂房,并以检测血液ctDNA(液体活检)技术的高度精准引领此新的IVD 领域。 在中国上海、南京、天津、泰州和杭州设有公司及拥有独立第三方临检中心资质。帝基生物具有全球领先液体活检分子诊断技术,国际首创 QClampTM XNA 分子嵌合技术和纳米技术的完美结合运用于液体活检,对于ctDNA的临床检测,在时间、成本及灵敏度方面均优于二代测序技术。帝基生物拥有一流的专业团队,凭借其在临床检验医学、分子诊断、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丰富经验,建立了三个分子诊断的精准检测技术平台,拥有80多项专利技术,并利用自身的技术平台,开发出了一系列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商业化分子诊断产品。 江苏省肿瘤医院临床肿瘤实验中心是帝基生物诸多合作单位之一,该实验室也是国家高通量测序试点单位之一。基生物创始人及董事长是张爱国博士。帝基生物凭借在分子诊断及基因检测领域的领先技术, 成功入驻扬子国投集团旗下的扬子科创中心——全球最大高通量测序平台及国家大数据中心。
Xining Zhu1997年毕业于常州中学,本科是南京大学(1997– 2001年),博士是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健康科学中心(2001年 – 2007 年),博士后先在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健康科学中心(2007 年 6 月 – 2008 年 2 月),后在伯克利加州大学(2008 年 3 月 – 2010 年 3 月),在伯克利做博士后的两年里,只发表了一篇第三作者的论文《分子细胞(Mol Cell)》(2011年)。2011 年 7 月至今一直在帝基生物工作。
7. David Ye:Interline Therapeutics的高级科学教
David Ye本科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分子遗传学系(2010年)。本科期间,发表合作论文两篇(在博士期间发表),第五作者一篇,《人类分子遗传学》(Shi G, Lee JR, Grimes DA, Racacho L, Ye D, Yang H, Ross OA, Farrer M, McQuibban GA, Bulman DE.Functional alteration of PARL contributes to mitochondrial dysregula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Hum Mol Genet. 2011 May 15;20(10):1966-74.), 第二作者一篇《公共图书馆》(Schreiber KJ, Ye D, Fich E, Jian A, Lo T, Desveaux D.A high-throughput forward genetic screen identifies genes required for virulence of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maculicola ES4326 on Arabidopsis. PLoS One. 2012;7(8):e41461.)。
David Ye博士毕业于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第四年直至毕业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在读博期间(2010-2017),David Ye发表论文三篇(均在博士后期间发表),第一作者一篇,eLife论文(Ye M, Lehigh KM, Ginty DD. Multivesicular bodies mediate long-range retrograde NGF-TrkA signaling.Elife. 2018 Jan 30;7.);第二作者一篇,《自然》论文(Innervation of thermogenic adipose tissue via a calsyntenin 3β-S100b axis.Zeng X, Ye M, Resch JM, Jedrychowski MP, Hu B, Lowell BB, Ginty DD, Spiegelman BM.Nature. 2019 May;569(7755):229-235. Epub 2019 May 1.);第七作者一篇,《细胞》论文(Targeting Peripheral Somatosensory Neurons to Improve Tactile-Related Phenotypes in ASD Models. Orefice LL, Mosko JR, Morency DT, Wells MF, Tasnim A, Mozeika SM, Ye M, Chirila AM, Emanuel AJ, Rankin G, Fame RM, Lehtinen MK, Feng G, Ginty DD.Cell. 2019 Aug 8;178(4):867-886.e24. doi: 10.1016/j.cell.2019.07.024.)。
在博士后期间(2007-2022年),David Ye均以第二作者省份发表2篇论文,一篇实验论文(CLSTN3B enhances adipocyte lipid droplet structure and function via endoplasmic reticulum contact.Zhang C, Ye M, Melikov K, Yang D, Dias do Vale G, McDonald J, Eckert K, Lin MJ, Zeng X.bioRxiv . 2024 Jan 21:2024.01.20.576491.),一篇综述论文(Assembly and function of branched ubiquitin chains. Kolla S, Ye M, Mark KG, Rapé M.Trends Biochem Sci. 2022 Sep;47(9):759-771. doi: 10.1016/j.tibs.2022.04.003. Epub 2022 May 1.)
2023年,David Ye结束博士后训练,入职的生物技术公司Interline Therapeutics,主要从事蛋白质疗法,即用于开发通过改变蛋白质族群来治疗疾病的药物。Interline Therapeutics成立时间一年多,已经完成A轮融资9200万,入选2022年度新一代生物新锐公司,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生物技术公司,专注于开发免疫和炎症疾病创新疗法。
在当今社会,博士后作为最高层次的人才之一,其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一直备受关注。博士后毕业后的职业选择不仅关乎个人发展,更对整个社会的科研进步和人才培养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将详细探讨华人博士后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可以窥探其背后的原因和趋势。
2019年4月发表在Research Policy这个杂志的一项研究,向我们展示了我们一个扎心的事实。在84位最初志向成为独立研究员 (Principal Investigator,PI)的博士后中,在他们的调查过程中只有5位(6%)成功,大部分不得不改变最初的想法而另谋出路。
Nature出版集团对全球超过5700名博士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52%的博士期待未来在学术界工作,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成为一个PI。基本可以肯定的说,每一个博士后心中都有一个PI梦。但是现实是,真正能成为PI的博士后用凤毛麟角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生命科学医学博后数量占美国博后总数量的六成以上,本文通过两个小实验室的7位华人博士后,做出抽样评估,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许多博士后选择留在科研机构或高校(3/7人),继续从事科研工作。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在学术界取得更高的成就。同时,学术界也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环境和资源,有助于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博士后这样的高端人才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博士后毕业生(3人/7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
不能忽视博士后毕业生在教育领域的发展。他们可以成为中学教师或教育公司负责人(1/7人),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更多的学生,为培养下一代科研人才贡献力量。同时,教育领域也需要博士后这样的高层次人才来推动教育创新和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动,华人博士后的去向多样,具体去向取决于个人论文发表情况、合作导师的支持以及个人职业规划。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3 19: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