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已成为众多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内卷之耗,危害影响之深即将在不远的将来显现。大学本科教育应当以育人为主,强化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多维度提升学习能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够担当国家、民族、社会向前发展的人,而不是比赛专业户或者拿奖专业户,过度地强调本科生科研和创新不利于脚踏实地去学习,更容易拔苗助长,甚至滋生腐败。
医学生尤其不应该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各类竞赛中去,特别是本科阶段,学业负担本身就极重,对于绝大多数医学生而言不可能有多余的精力去高质量完成各类竞赛,在虚假繁荣的背后大多是利益集团的绑定。
目前大多数比赛竞赛拼的是指导教师水平,学生只需要简单包装一下即可。在整体水平较低的学校,拼的是平均数,反正比赛得搞,大家水平都不行,那就平均分配,谁报了都有可能获奖,对于学生个人而言,除了浪费了大量可以去浪费的时间外,只能收获证书一张。对于一些高水平的比赛,往往有急功近利的要求,譬如说自己开了公司创造了多少社会价值挣了多少钱,这对于绝大多数高校和学生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目前已有诸多专业竞赛中介公司从中运作,这些公司提前筹划好了项目,做好了数据,申请了专利,更能随意买上新闻,与各地的评审专家都有着不一般的联系,学生如果有需要,就可以通过各类渠道加入这个组织,实现双赢。
盲目参加竞赛带来的最大危害是无法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同学们不是单纯为了个人理想和社会发展在奋斗,大多为了现实的好处,毕竟得了奖可以考研加分,可以有奖金,指导教师也会有相应的奖励,这会扭曲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念。同时,无序混乱地盲目参加各类竞赛会严重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造成三输:①学生只能得到虚无缥缈的奖励,浪费了时间,学不到知识,甚至影响之前的学习成果,还会深刻体会到所谓的不公平②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的“表现”或者“表演”获得正确的认知和评价,竞赛搞得好,不代表基础好、能力强,更不代表有创新精神,也不是优秀人才的标识③学校看似获利最大,但最终偏离了人才培养总目标,对不起党和国家,更对不起人民,毕竟老百姓看到各种名目繁多的奖项只会觉得高兴。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竞赛的评选都基本依靠主观评价,就靠几个专家点头,大部分专家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这是绝对不合理的,基本无解。同时,大学生竞赛缺乏监督退出与惩戒机制,造假、转包、中介现象都在灰色地带正常存在,这个现象只会愈演愈烈,培养出一堆虚无缥缈的项目和外强中干的竞赛人。
就不对比国外了,毕竟是跟人家学的,除了少数像ICPC这样的比赛,外国人似乎不怎么在乎这个。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3: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