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2月27日,终于去看了今年大热的《流浪地球》。
四字影评:值回票价。
后面的内容涉及一定程度剧透,请自行选择。
关于《流浪地球》的短评
《流浪地球》引起热议的原因:如同今日之中国
缺点和优点同样鲜明。
或弹或赞,都有足够的理由。
谁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两个脑洞+一个情感爆点,足以支撑其影史地位:
脑洞一:流浪地球
脑洞二:引爆木星
情感爆点:生命之希望
结论:不够完美;足够精彩。
推测:中国人的“星球大战“系列?
生命的真相
我,生于1972。
近乎知命之年,亲历的生死离别足以窥见生命的真相。
多年前,得知父亲的罹患癌症,必须决定是否开刀的时候,我知道了生命黑暗面的第一重:没有大团圆,没有双赢。生命中很多时候根本没有好的选择,只有坏的选择或更坏的选择。
当确诊父亲癌症已经扩散,必须决定是激进治疗还是保守治疗,甚至只能决定用哪种止痛药的时候,我看见了生命黑暗面的第二重:没有不痛的选择,只有长痛或短痛的选择。
生命如此黑暗,我们如何选择相信光明?
我家是一个大家族,与我基本同龄的堂(表)兄弟或姐妹有四五个。
小时候,我的几个姑姑/婶婶/舅妈常常说,我是吃她们的奶水长大的。我以为她们是在逗我玩。
后来,跟母亲认真求证过,一切竟然是真的。
我是最小的儿子,有一个姐姐,两个哥哥。我的的出生并不在父母计划之内。
生下来,母亲奶水不足,家里也没钱买奶粉,只有靠米汤作为补充。父母对我能活下来其实不报太多希望。
几个姑姑/婶婶/舅妈偶尔过来,我才能吃一次“饱奶”。
用我几位长辈的话说,我有像“狼崽子”一样的求生欲望,加上母亲和其它几位长辈主动奉献的“百家奶”,才能勉强活下来,并最终变成一个二百斤的胖子。
生命如此艰难,我们为何要选择坚持?
因为有一种东西叫希望。
希望明天比今天好,希望我们的后代有更好的未来。
就是因为这个,我们:
有时候选择坚持;有时候甚至主动牺牲。
这是人类(以及附着于其上的人类文明)得以存续和发展的真相。
一个人该活多久?
人类的永生,至少目前仍是不可能的。
人类必须通过繁育后代实现基因的传递,种族的生存和发展。
从人类大脑发育方式和教育成长过程来看,合理的人类寿命应该保证三代人的顺利长大成人:
自己长大成人
生育并抚养下一代长大成人
帮助抚育第三代长大成人
如果按照人类生理成熟期16-20岁计算,每一代人的合理寿命不该超过60岁。
事实上,人类的进化机制也确实如此:多数人的身体在50-60岁明显进入衰老和多病期。
如果有一天,如“流浪地球”设定一样,必须有一半人死去才可能保证另一半人的生存机会。如何选择?
答案只有一个:老人死去,把生的希望留给儿童或青少年。
生,还是不生?这是一个问题
曾经在某个自媒体平台被邀请回答问题:为什么很多人有生二孩的能力和资源,却不愿意生?
没有想出简单、明确的答案,遂暂时放弃。
思考一:生孩子是父母的单方面决定,与孩子本人意愿无关。
人类的爱是跨代传递的。
我们通常无法完全回报父母的爱,但是会传递给下一代。
生只是开始,抚养教育才是关键。
如果预期的剩余寿命或身体状况,不足以完成前面所说的亲自抚育第二代,帮助抚育第三代,是否公平?是否足够负责?
思考二:个体的选择与人类的整体利益
从宏观上看,保证足够的出生率是种族存续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但具体到个人,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在人类70亿的基数面前,单独个体的选择对人类保持种群数量和基因多样性的贡献趋近于零。
从个人角度看,选择做好此生的事情,或者多生几个孩子,很难说哪一种选择对族群繁衍的贡献更大。
所谓的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短缺问题,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必没有解决之道。
一种选择,一种态度,一种人生
看到人生的黑暗和痛苦,就一定活得消极,活得悲观吗?
以我个人经历来看,并非如此。
当我了解到生命初始阶段“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时候,我并没有抱怨过什么。我完全能够理解人生中有一种选择叫“不得已”。
我常常说,在我生命的最初始阶段,已经把一生中的好运和“人品”都用光了,所以那之后活着的每一天都是“赚到”了;无论遇到怎样的悲催命运,其实都不必再慨叹上天的不公平。
其实,这是一个笑话。
我并非天蓬转世,也没有含着“通灵宝玉”出生,哪里有什么先天的人脉和人品可用?
那些姑姑/婶婶/舅妈隔三岔五、赶几十里路、自愿过来当”奶妈”,一方面是她们的善良,另一方面则是父母的爱“转移支付”罢了。
我的父母都是各自大家庭的老大,他们为家庭的巨大付出,兄弟姐妹都看在眼里。
虽然都是穷人,当年无法给出更多物质帮助;但是不能让大哥或大姐的孩子饿死,这种朴素的亲情才是我活下来的真正原因。
我和爱人有类似的人生经历,走到一起反而更容易释然。
人生中剩余的每一天,都应该活出自己的乐观和精彩,才不辜负生命的奇迹,又何必在意所谓家族繁衍的责任?
生命的底色一直都是黑色的。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为何不用它寻找光明?
人类的存续和发展,从来不是田园牧歌,而是血与火中的奋斗和牺牲。
何谓“时势造英雄”?个人价值观在历史的偶然性中的体现而已。
很多人,如救援队中的普通的队员一样,面对死亡,也曾恐惧,也有畏惧。
从未想过做英雄,但是,当需要牺牲自己的电池给“火石”供电,当需要用生命接驳一根关键电缆的时候,他们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如果有一天,需要我们的牺牲来推动人类的些许进步或微末希望,该做何选择呢?
致敬理工男——刘慈欣
我所认识的《流浪地球》,科幻设定和情感设定的背后,是对人类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一次深度思考和拷问。
必须死一半地球人的时候,该如何抉择?
为了近乎为零的希望,全球救援队的牺牲是否有价值?
放弃文明的火种计划,孤注一掷与地球共存亡是否值得?
有时候,提出问题比给出答案更有价值。
这些看似“冰冷”的问题和理科男的“冷酷”逻辑思维,是我所知道的刘慈欣式科幻的硬核。
有人赞扬导演的执着,有人感慨吴京的仗义。
我以为是刘慈欣这种理科男式的思辨和视角,给了《流浪地球》与众不同的特质。
理科男都是行动派。
未来的中国电影,甚至世界电影,都应该有理科男的一席之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09: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