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至5月,最主要的一件事,仍然是眼睛的检查和治疗。
回想了一下最近两次住院治疗经历,基本上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花钱、受罪、没效果。
上一次住院治疗是2014年,病因是长期低烧。
历时三个多月,辗转学校医院、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成都军区总医院。
反复检查,血至少抽了一升,连骨髓穿刺这类不常见的检查手段都做过了……
检查结果是没有结果。
发烧自然消失了,原因仍是未知。
今年的经历也差不多:
三月中旬检查,第一次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
四月中旬复查,注射了第二针……
迄今为止,视力没有明显改善。
直接的结果就是:看书或看文献变得愈发困难,很多时候不得不借助于放大镜。
既然两次都没有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我是不是有充分的理由抱怨“过度医疗”或者“医疗黑幕”呢?
真实的感受是:没有被骗、被坑的感觉;越到后面,越是心安。
如果用治疗结果来“倒推”前面检查和治疗的合理性,每个患者都会觉得自己被“过度医疗”。
然而,没有那些事后看来“不必要”的检查和尝试,就不会有对病因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治疗方案。
当我们把每个患者的诊断、治疗过程看作是一次科学研究,一切就很容易理解了:
科研就是一个探索过程,没有人能够保证每一次探索都是成功的;
受个人能力和科技水平限制,一直在探索,一直没有找到成功的路径也是一种常态;
不成功的探索也有价值,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
至于说,为什么到了后期反而觉得更“心安”了,这与医疗的“特殊逻辑”有关系:
科学研究的一般逻辑是从高概率因素到低概率因素,逐步试错,确定技术路线
医疗的逻辑是从对人体影响最严重的因素开始,逐个排除,最后确定病因和治疗方案
毫无疑问,医疗的逻辑是生命安全优先,但是效率不高。
检查到了后期,说明那些致命的因素都“排除”了,剩下的都是小问题。
最近,两个与医疗关联的事件冲上了热搜:
2021年4月6日,株洲一位“地产大亨”游先生,签字拒绝住院;4月11日猝死。
2021年4月18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内科医生揭露“肿瘤治疗黑幕”:过度治疗导致人财两空。
这个世界是复杂的,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认知方法和应对策略。
当然,每个人也必须为自己的选择买单,无论多大代价。
面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比如医疗体系,个人有没有最佳的应对策略呢?
这类问题早已有人做过研究,称之为“长期囚徒博弈”策略研究。
直接说结论,在“交替型”囚徒困境博弈中,最佳策略是“宽容以牙还牙”:
交替型博弈类似于下棋,医患关系可以看作是典型的交替型博弈
“宽容以牙还牙”,英文是"Tit for tat with forgiveness" ,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内容:
友善:首先选择合作,不主动背叛;
报复:对方背叛一次,我选择继续合作;当对方连续背叛两次,我再报复;
宽恕:对方再次合作,就既往不咎;
不嫉妒:每一轮最好的结果只是和对方打平
“地产大亨”游先生的悲剧在于,他首先启动了“猜疑链”,违背了友善原则。
其次,他没有遵循医疗过程中,“生命安全第一”的基本原则。
这种认知水平、决策机制,“死得其所”就是该付的“代价”。
关于“猜疑链”的话题,我在上一篇文章《眼睁睁地看着一根针扎进眼球,是个什么体验?》已经讨论过了:对于底线特别低的人,最大的惩罚就是没法相信别人;猜疑链一旦启动,永无宁日。
那么,总是选择相信别人,比如医生,就没有问题了吗?当然也不是。
第一,相信群体的“平均底线”,而不是单一个体;
第二,有一颗平常心:接纳生活的不完美,也理解别人的失误;偶尔“踩坑”是常态,避免“踩坑”靠认知。
还是以我个人正在进行的眼睛治疗为例。
第一阶段:医生根据眼底出血情况→可能有高血压→心血管内科;主治医生→排除继发性高血压(<10%)→做动脉造影检查;眼科医生→消炎、促进淤血吸收→打针。以我的认知水平,觉得这些都是合理的、必要的,那就配合好好配合治疗喽;
第二阶段:确认是原发性高血压→正常吃降压降脂药→心里面踏实了;确定打针后视力没有改善→换一家医院再复查→医生说,要排除眼底肿瘤→检查确认还是眼底出血→继续打针治疗。
后续阶段:大概还是如此吧,继续复查、治疗;如果不确定,就换一家医院复查。
即使最终结果仍然没有改善视力,也不必抱怨吧。
关于生命观,2019年初写过一篇文章《我的生命观和生育观 ——《流浪地球》引发的思考 》。
经历了新冠疫情和近期的医疗过程后,又多了一点感触。
人的身体,与汽车一样,有设计使用寿命
我们买一辆汽车,心里面会有一个预期,比如20年或者30万公里。
达到了这个预期,我们就说“够本”了!剩下的都是赚到的。
在美国访学期间,开的是一辆第N手的凯美瑞(2005年产,见上图)。
我对汽车完全是外行,一切遵照前任车主的告诫:5000英里或半年进行全面保养;有任何异常信号随时去修车厂检查。
我对这辆车的预期就是:不飙车、不开长途、正常通勤情况下,顺利使用一年。
结果还是因为电池老化和氧气传感器失灵,进了两次修理厂,花了几百美元。
即便如此,我仍然认为:这辆车的质量是没问题的;我也是又一任幸运车主。
人也一样,我们对自己的寿命也有一个预期,比如60岁,70岁。
如果正常活到了这个年龄,就已经是足够幸运了,剩下的也是赚到的。
想通了这一层,很多问题就有了自己的答案,人也会变得豁达起来。
比如,医生说,把烟、酒戒了,肉要少吃,每天早睡早起,要不要听?
一台车,每天只保养不能开,那就已经失去了作为交通工具的意义,进入了“古董”的范畴。
一个人,每天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多撑一天,没有办法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与“植物人”有什么区别?
如果有一天,医疗检查可以精确告诉我们剩下的寿命,该怎么选择?
人比其他动物高级的地方在于:可以通过理性判断做出选择,而不是只能够依赖本能做出反应。
金钱和物质的最大价值是给人提供更多的选择性。
我们羡慕别人,是因为别人有更多的选择权。
如果经历了一系列检查和治疗,最终的结果不是治愈;
而是仅仅确定了人体机能的问题或者知道了死亡的大致时间。
我以为,这也是值得的;
增加了确定性,就是增加了选择权;
也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提升生命价值。
生命是一个短暂的过程,没有人可以永生。
生命最大的尊严是当生则生,当死则死。
活着的时候,接受自己和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做自己想做和该做的事情;
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依然拥有选择的能力,内心平静,了无牵挂。
这是豁达,也是修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