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咏江
1983年中国内蒙的中学物理教师陆家羲在解决了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之后,由于身体长期透支,年仅48岁就辞世了。
(该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969)
中国人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一样聪明,然而在本乡本土产生出来的能有辉煌成就的多半是数学家,陆家羲、陈景润,... 这是为什么?
搞科研是有条件的。相比之下,搞数学要求的条件最低,只要研究者能够正常地生活,也许只用一支笔和一些纸就够了。这样的条件在我们国家比较容易满足,因而本土出身的著名学者多为数学家。
搞工程类的科学研究和数学研究情况大不相同,除了科研人自身的条件之外,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科研的外在环境条件。例如,北京郊区的一个农民搞机器人,花了自己多年的积蓄,搞得老婆差一点儿离婚。但这还算有条件的,如果要搞飞机设计制造,搞高能物理实验,农民恐怕连实验室的门都进不去。中国不缺有创新思想的人,一般最缺少的是实现创新梦想的条件。这是中国直至现在有独特创新思想的科研人最苦脑的事。
我们中国的科学研究有很多不利于发展的框框,科学研究常常以研究者的地位和名气来确定国家是否支持,特别要看是不是“世界热点课题”来确定是否重点支持。其实有创新思想的科学家提出的一般都是“匪夷所思”的奇思妙想,在一些“颇有成就”的人眼中,基本上就是“胡说八道”。既然是“创新”,那么一定是很少有人能认识到创新者的观点和方法,那些盛名之下的“大腕”也不例外,然而就是这些大腕常常将创新思想和方法给“封杀”了,这不是可悲的事情吗?中国缺乏让创新人才“冒出来”的机制,这是让“无名”的创新者苦恼的又一个方面。
我国无名的创新者基本上没有“话语权”,这是科技创新者的又一苦恼。中国的科研体制是行政领导说了算。推而广之,是名气大的人说了算,而不论他是不是真懂创新者提出的理论和方法。我国现时召开的各种学术会议,全是“论资排辈”“按实权大小”安排报告的。这种报告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国外成熟”的东西,很少有他们自己的独创,有的内容是“老生常谈”。越是高级别的学术会议越是“大而全”,很少见到能让新面孔发表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因而学术会议极其缺少创新和学术研究的气氛。
科技创新应该注重科学内容的本身,而不应该“看人下菜碟”。科学研究是不应该以研究者的年龄论成败的,既不能因为其年龄小而不予重视,也不应以“超过60岁”而不予支持。科学研究,那一个年龄段的人都有优势和劣势。作为国家科技学术的组织和领导者,如何将各方面的积极性发动起来,组织在一起,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创新人士打造方便优越的科研条件,那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那才是突出政绩的表现。
灵活的国家科研体制,注重挖掘创新的思想方法,注重新人的观点,会让我们国家快速地摆脱科技落后的面貌。
2010-7-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0399-340783.html
上一篇:
机器数间的距离下一篇:
高兴张建伟设计出了动态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