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zhouchangwan 余小波和学生们的周末沙龙

博文

在行走中思考教育与人生(2023.05.14朱怡锦、雷攀)

已有 3062 次阅读 2023-5-18 09:25 |个人分类:沙龙纪实|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时间:2023年5月14日

地点:湖南科技大学图书馆、齐白石纪念馆、湖南科技大学尚左咖啡厅

参与者:余小波、张晓报、张欢欢、吴丹平、易凡、陈怡然、赵晴晴、仇国伟、秦煜萱、王彬涵、谢钰文、刘宏宇、雷攀、朱怡锦、黄伊琳、袁艺乐、蔡俞静

主持人:张晓报

撰写:朱怡、雷攀

供图:王彬涵、蔡俞静

春至花如锦,夏近叶成帷。2023年5月14日,余门周末联合沙龙活动在湖南科技大学举行。本次活动参会人员为湖南大学余小波教授及其学生,湖南科技大学张晓报老师及其学生,一行17人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沙龙”活动。上午,大家先后参观了湖南科技大学南校图书馆、齐白石纪念馆,下午前往湖南科技大学尚左咖啡厅开展了学术沙龙,讨论主题主要是从齐白石先生的人生经历谈其对人才培养与个人发展的启示。沙龙结束后,同学们旁听了余老师主持的湖南科技大学2020级教育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 

3.jpg

一、观湖科大图书馆,感科技赋能

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在同为厦大校友的彭拥军老师引领下,我们拾级而上,参观湖南科技大学南校图书馆。湖南科技大学南校图书馆位于南校区南门进门处,建筑面积为24855平方米。藏书750余万册,包含纸本图书近300万册及电子图书近450万册。数据库78个,包含中文数据库54个,外文数据库54个。

WechatIMG7.jpeg

科技赋能让这里产生万千新气象:“瀑布流”让我们随手就能翻看海量书籍并把自己喜欢的书籍“扫”进手机;在朗读亭,我们可以听见自己声音的回响;数字书法台不用点墨即能让师生书写挥毫;可供网上预约的大量座位与研讨空间极大地便利了学生的学习与研讨……

2.jpg

参观过程中,余小波、彭拥军、张晓报三位老师一同进入朗读亭,体验朗读的魅力。随后又来到数字书法台,体验软笔书法的数字化。我们不禁感慨,数字赋能真正促进了图书馆转型发展并助推了文化产业建设。 

1.jpg

二、探齐白石纪念馆,悟发展真谛

参观完湖南科技大学图书馆后,我们来到齐白石纪念馆。齐白石纪念馆位于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白石公园内,是一座以纪念杰出的人民艺术家、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为主题的纪念馆。齐白石纪念馆主要设五大纪念板块,分别为“齐白石艺术人生”“馆藏齐白石木雕作品”“馆藏齐白石书画作品展”“馆藏齐白石篆刻作品展”“齐白石后人、弟子、纪念馆专业画家作品展”。

7.jpg

在两层仿木砖瓦庭院式建筑群落中,伴随着讲解员的解说,齐白石先生的生平和作品瞬间变得立体起来。身处浓厚的艺术氛围中,大家都静下心来认真地了解齐白石先生的人生过往与艺术成就。从花鸟虫鱼、飞禽走兽、金石篆刻、雕花木工身边走过,我们更加感受到齐白石先生那缤纷的艺术人生与不断超越的艺术追求。

 6.jpg

三、品咖啡醇厚芳香,话所思所启

午饭后,我们来到湖南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楼下的尚左咖啡厅内,共同探讨新时代的大学建设与发展、齐白石先生的人生经历与艺术成就对人才培养与个人发展的启示。

10.jpg

张晓报老师首先对余老师、各位师弟师妹们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说,余老师一直有联合开展沙龙活动的想法,这个想法终于借着余老师到科大主持答辩的机会实现了。晓报老师是余老师的硕士,导师和和师弟师妹们来到他工作的单位组织活动,他仿佛看到了“娘家人”,非常高兴。对于沙龙主题,他说今天上午参观湖南科技大学南校图书馆和齐白石纪念馆,相信大家肯定有一些思考和想法,鼓励大家积极展开交流与讨论。

首先发言的是湖南大学易凡,她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谈了自己对高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几点看法。第一,数字化赋能高校建设非常重要。科大图书馆里随处可见的数字化设施设备,如朗读亭、研讨室、智能书法练习台,这些都是数字化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的具体表象,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第二,文化氛围熏陶很重要。齐白石纪念馆内陈列了各种体验式设备,营造了浓厚的文化环境氛围,这对于传播齐白石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创作理念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易凡又从齐白石先生的个人成长经历谈了对个人发展的启示。她认为努力很重要。齐白石先生虽然体弱,但他一直在坚持努力学习,从粗木匠到细木匠,从普通匠人到艺术大家,都离不开他自身的不懈努力。如果没有把努力提高技艺作为基础,他也不可能把握机遇。易凡表示她目前研三在读,要在努力学习过程中沉淀自己,这样才会在工作中有发现机会、把握机会的能力。最后,易凡谈了参观湖南科技大学后的点感悟。第一是大学的育人环境美。她感叹科大校园面积大、环境美,特别是校门那堵美丽的民族文化墙。第二是大学的文化氛围浓。学校图书馆里有着浓浓的学习氛围。基于以上两点,她认为在这样一所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是非常高的

易凡在发言中提到的“努力”,张晓报老师接着结合自身经历与大家作了分享,他说“选择有时候比努力还重要”。齐白石先生出生农家,父母因为他体弱、不适合干农活,便让他学手艺。反过来思考,如果他家人一味要求他守好本份把田种好呢?可能将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结果。晓报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他也是农村出身,14岁起,父母就到岳阳打工,那时起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学校没有课时就帮爷爷奶奶做点农活。好几次帮爷爷挑东西,不知什么原因,一挑东西肩膀就疼,只好用手把扁担举在胸前,爷爷看到后就说:“你这样以后肯定是干不了农活的,就是读书的料哇”。从后来的发展看,果然被他爷爷说中了。晓报老师认为,齐白石先生年少时体弱似乎是他的劣势,但在这种情况下恰恰让他走到了一条比较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有个成语叫“穷则思变”,意思是说如果这条路走不通,那就换条赛道试试,也许这条赛道更适合自己。对于5月5日余小波老师组织的“工作经历感悟分享漫谈”沙龙,晓报老师补充到,大家在就业选择工作时,不能只埋头努力,还要注重方向的选择。如果选择的方向适合自己,那么此时努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接来下发言的是湖南大学的陈怡然。她来科大前就听曾在湖科大读书的室友说,一定要去科大的图书馆看看,今天终于如愿以偿。在参观完科大图书馆后,她感叹科大图书馆的数字化功能带给学生极好的阅读体验,同时感叹“科技改变生活”的力量。在她看来,科大的校园环境和建筑风格很美,羡慕晓报师兄在这么美丽的学校工作,如果有机会她也想进入这所大学工作。从齐白石先生的生平事迹对人才培养的启示,陈怡然分享了北大教授“寒门再难出贵子”、北师大教授“贫困学生先天性有着文化资本在支撑,那是一种向上的力量”的观点。怡然认为,齐白石先生出身贫寒,而当前社会也仍有贫困学生这类群体。对此,我们要给予重点关注并让优秀老师为他们提供指导,以激发贫困学生本身就有的向上的内生动力。

湖南大学的秦煜萱由怡然同学说到的寒门再难出贵子”,提出了人生机遇和际遇的观点。人们常说机遇很重要,而她认为际遇同样重要。我们如何在逆境中抓住际遇,把际遇转化成机遇?这和个人能力和人生阅历息息相关。齐白石老先生出身贫寒,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许多贵人,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和摸索,最终从普通木匠成为一位伟大的画家,成名后他还培养了不少出色的弟子。纵观其成长轨迹,他的每一段人生经历都抓住了机遇,也抓住了际遇。在回答同学们提出的“机遇和际遇有何区别”时,秦煜萱认为,机遇是机会,它是一种正向反馈,际遇则是人处在逆境中遇到的挑战,两者分别是正向和逆向、顺境和挫折的区别。人生做出的每个选择、遇到的每个渡口都存在好与不好的一面,我们任何一次的选择,机会和挑战都是并存的,主要看我们如何把握,把不好的变成好的,把好的变成更好的。秦煜萱说,齐白石先生的人生历程,使她想起余老师经常教导学生的两句话:“人到一个阶段就要做这个阶段该做的事”“我们要去体味人间的态度,有时体会人间的态度比我们经历的东西要宝贵得多。”秦煜萱表示,这是第二次来到湖南科技大学,第一次是参加全省教育学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她认为科大不仅校园环境很美,而且学科体系健全,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发言中,她还向大家分享了晓报老师的“晓说EDU”微信公众号,从公众号内容里她感受到晓报老师传承了潘先生、余老师的优良沙龙传统。

湖南大学在读博士张欢欢接着就秦煜萱提到的“人生的机遇和际遇”,表达了自己的不同体会。她提出,人生很多的转变是在不经意之间发生的,我们如何适应这种转变并抓住机遇呢?她结合上周举办的“工作经历感悟分享漫谈”和齐白石纪念馆参观体验,谈了关于个人成长的两点体会。第一,放弃很重要。除了努力和勤奋很重要外,适时放弃也很重。齐白石先生从最初从事木匠工作,后来发现细木匠比粗木匠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更高并做出改变,再到钻研新的雕花工艺;从借来的《芥子园画谱》临摹绘画,又从一个木匠师傅变成一位画家、诗人、艺术家;……可以说,齐白石先生人生每一次选择就是一次放弃。当初齐白石先也许并没有想要往艺术方面发展,也没有想到人生轨迹会发生这么大转变。张欢欢建议,当你不知道要做什么的时候,你去做就是了,可能做着做着,人生的方向就找到了,人生轨迹也随之慢慢变得清晰。第二,保持对生活的感受力很重要。张欢欢说她从齐白石先生身上学到一种对生活的感知力。齐白石先生对生活始终是饱含热情的。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行万里路中,他对草木鱼虫等日常事物都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些观察汇诸笔端,运用到其绘画创作中,给人一种“心有远山,藏于俗常”的深刻感受。因此,不管我们做什么,都要对生活充满热情和细致的感受。在谈到对湖科大校园环境的感受时,张欢欢认为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需要具体的事物去表现,比如科大的民族大团结文化墙就是最好的体现。她认为我们要多行万里路,多感受不同大学的风采,使自己的眼界更开阔、内心更充实。

湖南大学赵晴晴认为齐白石先生有着一种守正创新的精神。齐白石先生“守”的初心主要基于两点,一是“不教一日闲过也”,指是不能有闲过的一天,这表明了他创作的恒心。这种精神也体在潘先生和余老师身上。赵晴晴曾记得余老师跟学生说过,做研究可以使人长寿,因为人一直思考和探索可以使大脑保持活跃。二是基于其爱国精神。古稀之年,北平沦陷,齐白石先生闭门隐居铁栅屋,贴出“画不卖与官家”的告白,谢绝见客,见证了其忠义爱国的精神。说到创新,赵晴晴同学认为,把雕刻艺术运用到绘画中,在模仿名人画风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就是齐白石先生的创新。在大学文化建设方面,赵晴晴认为,湖南科技大学将齐白石先生的文化融到校园,湘潭市将齐白石先生的文化融到城市建设,湖南大学将岳麓书院文化和湖南本地文化融到校园,本土文化融到城市文化建设,这些融合的做法都是高校建设中值得借鉴的。

张晓报老师以赵晴晴同学提到的“守正创新”为出发点,谈了自己一些感受。他认为齐白石先生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与其具备的守正创新的品质高度相关。关于守正,从齐白石先生的早期作品,不难看出其作品有些拘谨和束缚,强调规矩。当达到一定境界后,作品画风随心所欲,不逾矩,实现了作品创新。晓报老师认为做学问和做艺术是相通的,守正和创新都必不可少。而要实现从守正到创新的跃升,必然需要经历王国维先生所提出的为学三境界。只有经历“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后,我们才能达至“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高度。

湖南大学仇国伟同样认为做研究和做艺术是相通的,并分享了自己的两点体会。第一是从“有画展要去看,有好画更要多看细看”得到的启示。在齐白石纪念馆内看到这行字,仇国伟认为,有学术会议时要去参加,有好论文要多看细看。第二是什么是主导成功的最主要的因素?仇国伟发问,成就事业光靠努力和吃苦够不够?他例举高考期间经常播放的关于捐助家庭贫困大学生上学的电视栏目,他思考这些受捐的家庭贫困生最后的人生道路的轨迹是什么样的。在仇国伟看来,天赋、贵人和努力是走向成功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湖南大学的王彬涵是第一次来湘潭,来到湖南科技大学,这次旅程使她感受到不同城市的不同风貌、不同学校的不同文化。齐白石生先生的事迹对于她而言也有两点不同启示。第一,耐得住性子,守得住定力。齐白石先生说他画虾画了几十载才得以传神,画的虾宛如虾在水中游。王彬涵认为这一点值得人才培养借鉴和参考,在做得成和做得好之间必然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在这个过程中耐得住性子、守得住定力是很重要的。第二,少些埋怨,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齐白石先生教诲家人“欲立艺者,先立人”“勿道人之短,勿说己之长;人骂之一笑,人誉之一笑”。这告诫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少埋怨别人,多发现别人的闪光点,虚心学习别人厉害之处,多反思自身、关注自身,适当屏蔽影响自身发展的外界评价。

湖南科技大学朱怡锦就齐白石先生生平与成就对人才培养的启示,谈了三点体会。第一是在不断沉淀中寻找机会。来科大求学前,她一直在为做教学还是行政而困惑。经过不断自我沉淀,她发现不管走哪条路,都要不断提升自己,这样才能抓住机会。第二是学习要有内驱力。怡锦认为具备强大的学习内驱力主要源于理想、志向和兴趣,这些都在齐白石先生身上有所体现。第三是本科导师制在强化教师指导上有一定优势。齐白石先生的成长离不开名师指导,而目前湖南科技大学实行的本科导师制能给学生们的思想、学业、就业等方面提供细致的指导和帮助,这对人才培养很有益处。

湖南科技大学的黄伊琳对于齐白石先生的人生经历有三点体会。第一,齐白石先生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他从粗木匠到后来成为细木匠,从师傅教他常用雕刻手法到钻研出了一套热辣的笔法,这既是高标准严要求的体现,也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学习同样如此,难道只要达到学校和老师定的标准就已经够了吗?人们常说“要分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黄伊琳认为一桶水不够,需要一池塘的水。第二,齐白石先生有敢于突破舒适圈的勇气。齐白石先生一生中画风多次转变,在不同阶段画的虾有着不同的神韵。同样的道理,做学问也要要有足够的毅力,敢于走出舒适圈,专精一件事情。第三,教育即自求。成功的道路离不开好的资源、好的人际关系,但最根本的则是要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上下工夫,这样才能抓住机遇,就如本次沙龙,能和余老师和各位师兄师姐在此畅谈也是人生经历的一部分。

湖南科技大学蔡俞静在了解齐白石先生生平时,注意到齐白石先生画蚂蚱的故事。别人对齐白石说:“蚂蚱习性特殊,干脆你它抓住放在盒子,边观察边画”。但齐白石先生却认为画蚂蚱就要画出它本身最自然、最理想的状态。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是我们在做研究、进行人才培养应坚守的品质。蔡俞静反思自己在科大就读的这两年,充满着对科大的批判,浑然不知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因此她告诫自己要多走出去,多感受学校的美好点滴。同时她还认为,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不单要考虑教学楼、图书馆等基础建设,像食堂餐食水平和保安员素质也是文化氛围建设的一部分。她提到在参观齐白石纪念馆时,发现保安叔叔在练字帖,这让她很感触。

湖南科技大学雷攀就齐白石先生的一生,分享了她对人生经历重要性的三点体会。第一,齐白石先生早期生活经历对画作的影响。齐白石先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奋斗中,对艺术始终抱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在创新精神方面极具示范性。早期的木匠经历对其后来绘画技巧不断超越起着非同寻常的奠基性作用。他曾耐住寂寞闭关十年,十年后画作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离不开他早期生活经历的影响。第二,共赴这场美妙的沙龙旅行体验。人生是一场经历,齐白石先生的艺术成就与其丰富经历密切相关。而今天的沙龙亦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使我们在周末拥有了一场美妙的旅行,见到了仰慕以久的余老师,看到了民族大团结文化墙,参观了数字化转型的图书馆和文化氛围浓厚的齐白石纪念馆,这种体验是深刻的、难以忘记的。第三,科大的求学经历。武大靖曾说:“珍惜人生每一次经历,那都是上天赐予的宝藏”。回想两年来在学校就读的旅程,这是一场痛并快乐着的修行。

12.jpg

湖南大学谢钰文认为本次的沙龙是一次“行走的沙龙”。参观完科大校园,他感叹科大的校园面积和极具人文情怀的环境氛围,比如食堂的命名、民族文化墙的设计,这些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一定参考性。谢钰文以湖南大学和武汉大学“开放式”校园为例,认为学校内不应有过浓的商业气息,这对大学学术氛围的营造、学生生活习惯的养成会造成不利影响。

湖南大学刘宏宇在参观齐白石纪念馆时,听到最多的词是“衰年变法”,她认为齐白石先生变法成功有三个原因。一是源于其坚定的思想信念,二是源于其个人创新力,三是源于其个人的时代审美。纪念馆内墙上“昨天大风雨,不曾作画,今朝特此补充之,不教一日闲过也”这段话,使她不仅对齐白石先生产生敬佩之情,同时也对自身学习存愧疚之感。她表示经常会因为课程多、事情多而拖欠老师交待的学习任务、拖延撰写论文。反思之下,她表示要向齐白石先生学习,勤奋的同时更要端正学习态度。刘宏宇又从创新的角度谈了个人成长的感悟。齐白石先生的绝笔画——风中牡丹,鲜红的牡丹花加上墨色的根枝,寓意着其在作品改革创新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3.jpg

湖南大学吴丹平感谢余老师、晓报师兄策划和组织有意义的沙龙活动。作为科大的毕业生,吴丹平向大家介绍了湖南科技大学的校训:唯实惟新,至诚致志。“唯实”指的是严谨治学、求真务实,“惟新”是追求创新之意,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至诚”是指品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致志”是为自己理念目标而不懈奋斗的品质。吴丹平认为,湖南科技大学的校训与齐白石先生的一生经历有很多的契合点。从个人成长和人才培养角度,她谈了两点体会。第一,人生一切皆有可能。齐白石先生37岁时就已是当地知名木匠,常人可能认为一辈子的追求和成就也就到此为止。但是齐白石先生认为人生一切皆有可能,50岁的他不满足于现状而北漂独闯,成就了绘画事业新高度。这启示要勇于打破现状,追求更高目标。第二,独一无二的经历造就独一无二的作品。齐白石先生之所以有如此高超的绘画技艺,这和他特别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别人无论怎么画都画不出他的水平,这是因为别人没有他的经历。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去经历和阅历,在体验中不断丰富生活经验才能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如同今天的沙龙活动,参加与不参加的人生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余老师经常教导学生尽量参加线下沙龙活动,线下的体验不同于线上,这种体验也是独一无二的。每一次体验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人生走向,甚至成败与否。

湖南科技大学袁艺乐虽然没有实地参观齐白石纪念馆,但在查阅了齐白石先生的生平后也谈了她的体会。第一,齐白石先生做艺术时内心是平静的,能沉得下心的。在那个战乱年代,他没有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选择坚持艺术创作。做学术也不能受外界因素干扰,要始终保持内心平静,不浮躁行事。第二,注重知识积累与实践创新。齐白石先生的成长模式是从模仿传统到独树一帜的过程。先是跟着老师学,积累知识,增长技艺,实现从守正到创新的转变。第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友谊。齐白石先生共有七位老师,他们给与齐白石的深切教诲使其受用一生。第四,通过游列山川寻找艺术灵感。齐白石先生“五出五归”,在外游历多年,其所游历过的山川、风俗等都成为他艺术创作的灵感,因此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就读体验和教育记忆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沙龙尾声,张晓报老师就今天沙龙主题选择的初衷做了补充:一是想带大家了解湖南科技大学,二是在座的同学们很多是学高等教育学或者教育经济与管理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理论上,应该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是抽象的,办学是现实的,在解决具体的办学问题时,也许没有现成的答案,就需要到高等教育现场中去寻找思路。湖南科技大学这几年变化很大,特别是图书馆的变化明显。目前学校图书馆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图书馆面临员工人数偏少、平均年龄偏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图书馆的建设意味着什么?如何解决都值得我们思考

从教育研究者的角度来看,齐白石先生的人生成就究竟给我们的个人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怎样的启示?晓报老师谈了自己三点体会。第一,一切的教育最根本的是自我教育。他说,作为教育研究者、教育工作者,我们一方面需要研究如何教育,另一方面还需要注意自我教育是教育他人的基础。我们需要反思,我们在研究教育、教育别人的时候,自己有没有运用教育理论、教育方法首先教育自己?第二,不要自我设限。齐白石先生和潘先生的经历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潘先生1920年出生,1984年出版《高等教育学》时已64岁,而齐白石先生到北京“衰年变法”也已60岁左右。通常来说,60岁已到退休年纪,但是他们俩在这个年纪还在继续追求事业的进步。两位先生在那个年代、那个年纪都能够勇敢走出舒适圈、不给自己设限,我们作为年轻人在今天为什么不可以呢?第三,在制度化教育时代要注意汲取非制度教育时代的宝贵经验。从教育正式化的程度,我们可以把教育划分为制度化教育和非制度化教育。不难发现,齐白石先的艺术造就并不是在传统正规的艺术院校培养出来的,他的造诣是很多艺术院校科班出身的人无法比拟的。对此,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在今天高度制度化的教育时代,我们需要借鉴非制度化教育时代的哪些经验?在晓报老师看来,自学、游学可能是当今教育非常需要加强的经验。

沙龙最后,余小波老师作总结发言,他认为本次沙龙活动安排周密、时间紧凑、内容丰富,今天参加的同学也收获满满、幸福满满。之前一直想带研三的同学出去走走,正好这次湖科大邀请他作为教育学院2020级教育学专业的答辩主席,由此临时产生了举办联合沙龙的想法。余小波老师认为本次沙龙和以往不一样,具体归纳为五个“结合”,即两个不同城市的结合、两所不同学校的结合、两个不同场景的结合、学术活动和非学术活动的结合、两个不同师门的结合。特别是两个不同师门的结合是他乐见其成的,这为今后联合沙龙活动的开展开了个好头。

接着,余小波老师说,他对湖南科技大学较为熟悉,还向大家介绍了湖南科技大学的前身和优势学科。通过今天的参观,他对湖南科技大又增加了一些了解,特别是通过科大的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点,感受到科大校领导办学治校理念和学校发展的面。

余老师在谈到参观齐白石纪念馆时分享了三点感受。第一,齐白石早期的生活经历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基础。未来“万丈高楼”起步于其最初的人生经历,他的作品中昆虫、花草、牧牛童等素材都来自于其孩童时期接触和经历的人生。第二,齐白石先生有种“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的特质。齐白石先生从没有安于现状的想法,一直在往前奔走。余老师说他经常跟学生们讲,任何一种生命体有一种本能,就是希望能够使自己的能量充分发挥。究竟想知道自己的生命能量有多大,那就多去尝试,多去“折腾”,最大限度燃烧自己的生命能量。第三,无论从事何事一定要有区别于其他人的特质和特点。这并不是倡导怪诞不经,而是说无论是为人还是做事都要有自己的特殊性,不消磨、否认自己的个性。这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特质,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基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此次“余门周末联合沙龙”在行走中取得了圆满成功,大家都收获满满被誉为清华大学“永远的校长”的梅贻琦先生曾在《大学一解》中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感谢余老师给予我们难得的从游体验!期待湘水余波下次“汇流”激起更多涟漪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8771-1388460.html

上一篇:工作经历感悟分享漫谈(2023.05.05谢钰文)
下一篇:研途堪堪亦澜澜,前路漫漫亦灿灿(2023.05.26刘宏宇)
收藏 IP: 222.244.13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