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zhouchangwan 余小波和学生们的周末沙龙

博文

在“第十六届全国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上的致辞(2016.11.28)

已有 1846 次阅读 2018-10-1 10:43 |个人分类:湘水余波|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代表:

今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我们共聚美丽的华中科技大学,参加“第十六届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一直由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三校联合主办、轮流承办、二年一届。在这里,我谨代表联合主办学校之一的湖南大学(教科院),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出席会议的各位嘉宾、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诸位同行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承办本次会议付出辛勤努力的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研究院师生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1986年的11月,第一届“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在湖南长沙举办,当时的会议主题是“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到今天,“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已连续举办十六届,历时三十年。三十年不懈探索,三十年持续追寻,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年携手前行,“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同呼吸,共命运,一同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壮大,同时,也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提供了思想、智慧及舆论上的强力支持。今天,“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已然成为目前国内持续长久、影响广泛、多校协同承办、具有前瞻性和思想引领性的学术盛会,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学术论坛百花园地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应该感谢我国高教界的前辈们,正是他们的远见卓识,三十年前就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交流思想、研讨学术的平台,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再一次聚会;还应该感谢今天在座诸位,正是因为有你们持续不断的关注与积极参与,“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才有了如此长盛的生命力和今天的这么一次学术盛宴。

今年的研讨会主题是“后大众化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这个主题,既有理论的深度关照,又回应着实践的迫切需要;既具现实价值又颇具有前瞻性。后大众化这个概念,是在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 “三阶段”理论基础上,由日本著名高等教育专家有本章先生提出的。有本章先生通过对美、英、日等国高等教育体系发展演变的分析,认为“各国高等教育体系有着相似发展历程,即由大众化走向成熟进而走向后大众化”。后大众化的核心思想是:高等教育系统外部环境发生转变(经济衰退或政府对高等教育拨款的压缩),使得大众化时期占主流的学术快速发展模式让步于日趋凸显的财政紧缩,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停滞不前,而非适龄人口的中学后教育群体却大量增加,每个国家为应对大众化带来的质量和就业问题,都会进行教学和学术政策变革,这些变革是世界更广范围内国家经济性质变革的一部分,这种变革进而延伸到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制。

我国自1999 年实施大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张,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上升,截止2015年底,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从1998年的9.8%升至2015年的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就是说,现在每10个18至22岁的适龄人口有4人是大学生了。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已然进入“后大众化阶段”。随着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的到来,我们一方面需要对大众化时期的若干教育政策和具体做法进行反思和检讨,另一方面更需要对后大众化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行重新思考和谋划:后大众化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是什么?使命和职责又是什么?如何应对更加严峻的压力和挑战?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发展模式、内容方式等应有哪些调整和变革?等等。有理由相信,本次会议的召开,将为我们深入思考这些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结出丰硕果实。

最后,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祝各位代表生活幸福,事业有成!祝我国高等教育步履更加坚实有力,发展更加协调、健康和可持续!谢谢大家!

2016/11/26于华中科技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八号楼报告厅

6631985857908408404.jpg

6631609824934813740.jpg

6631985857908408404.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8771-1138192.html

上一篇:杉木岗(2016.02.13)
下一篇:湖南经视台“海外游学”访谈(2017.08.14)
收藏 IP: 113.222.19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07: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