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溪翁张劲松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s1970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博文

楼空仙已去

已有 1695 次阅读 2024-5-3 14:11 |个人分类:似水年华|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楼空仙已去

——三山暮春行记 IMG_20240429_125322.jpg

三月暮春,三山出游。先往乌当协天宫,这也是我的旅游图上查到的最后一个古迹了。这天30度,蛮热的,我一身短打。协天宫在东风镇,想起老邹母亲去世安葬的时候,来过这里。

一进东风镇,道路拥挤狭小,车子两边都停,一股浊气弥漫天空。小红车停在宫门旁边。一看这协天宫,古木架构,是有些年代了。走进宫中,身后是戏台,楼木旧木,正面大鼎后就是财神殿,这是协天宫的主殿,两旁是厢房。一女子正和一老道姑说话。我们拿出自备的沉香点上,插入鼎炉中。女子走后,老道姑过来,问我们要买香打罄吗?我们说不用了,然后老道姑就跟着我们,我问起宫的历史,老道姑说,你没有看介绍吗?并说我们看多久,她就跟着我们多久。仔细端详这个老道姑,并无修道之人的慈祥与仙风道骨,反而有些鬼里鬼气的,我忽然想起《林海雪原》里的那位老道士。我们心里不悦,浏览了一下,便匆匆离开了。宫门外有一个省级文保碑,1999年立的。正要走,一大妈有喊车不能停在消防通道,要我们挪车。

离开协天宫,庭来查到有一个来仙阁,好像也是古迹。我们便导航而去。车到贵黔医院附近,便看见一座楼,一弯桥,旁边是高大的高铁桥横穿。小红车蜿蜒开进去。近看来仙阁,有三层,最下层砌了砖,大概是为了加固。围墙外的大门紧闭,文保碑是1985年立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一遗弃的石墩,孔静幽默。我有些失望。半山轻轻一推门,门却开了,原来是虚掩的。半山号僧如,这一推,不就是“僧推月下门”吗?进去后,但里面的门是锁上了。抬头可见楼阁旧木,很沧桑的。“来仙阁”的匾额挂在阁前,有“光绪三十四年季秋月几个字。盖来仙阁始建于明代,光绪戊申火毁,乡里集资重建,这个匾就是重建时所留的。若论时间,来仙阁重建比著名的甲秀楼历史还久,甲秀楼是宣统元年重建的。不过,现在知道来仙阁的很少。此刻,楼中空空,只有屋檐的小铜铃悠悠晃荡着。阁楼后面是临仙桥,桥大概也是光绪火灾后重建,“临仙桥”三字是戴明贤书的。“临仙”就等待仙人降临之意。桥下有一颗朴树,在风中摇曳,似乎在等待仙人来临。想象古代的时候,文人墨客在此雅会,但见桥上,楼中,吟咏诗词,指点仙路,小桥流水,田野绿树,不亦乐乎。

   而今大桥横穿河流,把来仙阁的风水全部破坏了,煞风凌虐,安闲之气荡然无存。来仙是永远不会有了。我们徘徊好一会,挥手自兹去。因想中午茶叙,想找一个好地方。但渔洞峡不合适,小力建议还去上水村那里。上水村一到,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一扫东风镇的恶浊。我们来到上次坐过的六角亭,没有人。我们安闲地喝茶吃东西漫谈。这个地方,有鱼塘,而有鱼塘的地方就有钓鱼的,而钓鱼的都是单个人,很少拖家带口的,没有小孩的吵闹,因为钓鱼要安静,所谓“仰飞纤缴,俯钓长流”。所以这个亭子很清净,超尘埃以瑕逝,甚至妙玉的陇翠庵都没有这么好吧。周围都是山环绕,很凉爽,真有“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的盛景。更妙的是不远处就是慈悲的下水大佛,它的佛气抚慰众生,洗去戾气。因此,这里人和气清。茶叙中间,下起了雨,挂起了风,正好有几个渔夫进来躲雨。风斜着吹进亭子,细雨飘面而来。半山庭来突大呼:“这不是斜风细雨不须归”?我心一动,不禁跟着吟诵起张志和那首《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闷热被一扫而空。风过雨停,我们摇扇聊天,怡然自乐

此处避浊喝茶,确有归田之乐,张衡《归田赋》说“时和气清”,今天在上水,体会到了。小力和半山都带了很多的食物,真是费心了。喝完茶,已经是下午五点半了,我们不知不觉呆了四个多小时,记得上次如此的疏懒安逸是在白云寺中,三山漫谈三个多小时,成了三仙,庭来今天也说“山”加个人字旁,不就是“仙”吗?看到我们的,都惊为天人。我们三山,游心太玄,玩赏浊世,如此,“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IMG_20240429_125308.jpg

IMG_20240429_130242.jpg

IMG_20240429_125127.jpg

IMG_20240429_125100.jpg

 IMG_20240429_125144.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7716-1432497.html

上一篇:唐伯虎与《红楼梦》“散场”言说
下一篇:甲辰端午吊屈原
收藏 IP: 111.121.89.*| 热度|

5 杨卫东 杨正瓴 王从彦 尤明庆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