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溪翁张劲松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s1970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博文

杨致远兄就这样远去了

已有 9658 次阅读 2021-10-10 14:04 |个人分类:师尊师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杨致远兄就这样远去了

src=http___cxinw.snnu.edu.cn___local_0_5A_F4_03DB880EA136DCA06B3A4D842CC_E67FE8C.jpg

    昨天偶尔看了下qq群旁若无人斋,见安中兄发一条通知。

     沉痛通知各位:天妒英才,致远不在了,昨天的事。大家都感到惊讶无比。qq群这些年很少用了,群里都是我们07级川大的文科博士,致远也在里面,但很少说话。

   我当时猜想可能是因病去世吧。于是在我们川大文学博士群“望江春呓”里发了一条致远去世的消息,因为致远兄也在里面的。然后师友们都感到可惜和遗憾。兰州不是和尚旁若无人斋主人杨有庆兄告诉我们,致远是因出血热被误诊离世的,时间是2021年10月6日。有庆刚去参加了他的追悼会。随后许勇强兄把陕师大的讣告发到了群里。一看,致远兄已经是陕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副院长了,享年才41岁。看来这些年致远学术上成就很大。毕业十多年来,我和致远兄并无太多交集,虽然有他的微信,qq。但各忙各的,很少联系,每个人都在努力的活着。但致远兄的形象我一直没有忘记。在东一舍6楼,致远是我们的隔壁,晚上,经常听到他练哑铃的声音。有时,他到我们寝室来和我们聊天。致远是标准的西北汉子。皮肤白皙,身材中等,脸型很好看,鼻梁很高,眼窝较深。有一次他对我说,他身上就有当年鲜卑人基因。致远相貌老成,看起来比我年龄大。其实我还痴长他十来岁。之后,在北楼不舍斋和旁若无人斋聚会时,也不时见到致远兄。

4bc3f0e8487b72a53150f&690.jpg

10年夏博士毕业期间与致远兄在旁若无人斋的聚会。

2010年夏,不舍斋和旁若无人斋都风流云散了,致远兄再也没有见到了,甚至都几乎遗忘了,虽然把他的微信拉到川大博士群里,但他因为几乎不发言,所以几乎遗忘了他。但当突然记起他时,却是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消息。致远的出血热的病本来应该不至于殒命的,却被庸医所误。在陕师大网上查到致远兄的一个简历。

    杨致远(1980年——),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博士,上海大学电影学博士后。入选陕西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研究方向为电影美学及理论,影视批评及媒介文化。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视觉感知、叙事文本与文化身份——叙事电影的观众认同机制研究》。主持完成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曾获西安市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二届优秀学术论文一、二、三等奖。兼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研究分会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分会理事。

    硕士招生专业:戏剧影视学

   简介上致远兄的取得了骄人的学术成就,所附的照片很潇洒,很有学者魅力。不过,这张照片的背景,致远的头上却是一大片乌云,难道是照片谶吗?然而这一切都远去了。致远兄可能是我们川大07级文科博士第一个先走的师友,想起这个不禁怆然泪下。身体是硬道理,是王道,所有的头衔,奖励,C刊在生死面前其实都是浮云。这两天得到的都是不幸的消息。今天德坤兄又发了云南师范大学胡建次先生逝世的消息,胡先生是我硕士师姐邱美琼的爱人。我一看简历,除了长江大河学者的头衔,几乎什么都得了,国家课题三项,C刊有百篇。可是人没了,这些又有什么呢?我在的贵大,有一个青年学者,刚把省管专家得了,就脑癌走了。现在做学术的,完全没有一个从容不迫的舒心环境,英年早逝的学者的生命过早地被量化管理体制榨干了。

   致远兄就这样远去了,我想起了《红楼梦》的结尾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逝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是的,致远兄并没有远去,他是入道成仙去了,他到了真如福地去研究电影,探讨学问了。

src=http___cxinw.snnu.edu.cn___local_C_D5_9B_C59DEBB3C9364DBFC7200C83760_8E75C93.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7716-1307435.html

上一篇:[转载]書巢记
下一篇:芯月碎影
收藏 IP: 202.101.72.*| 热度|

10 郑永军 尤明庆 梁洪泽 武夷山 吴国林 蒋力 张晓良 韦四江 王启云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