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一直以为我们是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然而有研究表明,我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因为我们只是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表情、动作和生理状态来推测自己的内心状态,那么一旦出现归因错误,则会导致我们对自己内心状态的误判。
读书时看到下面这项关于直觉型和反思型的测试,感觉挺有意思的,拿来分享到这里。这项测试看似很简单,却很容易答错。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测试一下,看看自己是一个直觉型的人还是一个反思型的人?
测试题:请看下图中的两枚硬币。如果上方硬币沿着下方硬币的边缘滚动,假设其直接滚到下方硬币的正下方,上方硬币上的箭头会指向哪个方向?
答案是上方硬币上的箭头会指向上方,相关分析就在底部相关文章链接中第二篇《知识的错觉| 谁是最了解你的人?为何知己难觅?》里。
这项测试题摘自《知识的错觉》一书。作者认为,世界的复杂性出乎意料,比我们所能想到的要复杂得多。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决策都不过是情绪和拇指法则的产物,而非理性分析的结果。我们自认为了解世间万物,事实上却是一知半解,对大多数事物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错觉使我们总是习惯性高估自己的理解力。
美国前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有一段很著名的绕口令:“据我们所知,有‘已知的已知’,有些事,我们知道我们知道;我们也知道,有‘已知的未知’,也就是说,有些事,我们现在知道我们不知道。但是,同样存在‘未知的未知’——有些事,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
百度了一下,英文原文如下:
Reports that say that something hasn't happened always interesting to me, because as we know, there are known knowns; there are things we know we know. We also know there are known unknows; that is to say we know there are some things we do not know. But there are also unknown unknowns — the ones we don't know we don't know.
作者从认知科学的角度这样来分析这段话:知道自己知道,指的是我们对自己已知什么心知肚明;知道自己不知道,指的是我们对自己不知道什么有自知之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指的是我们对未来的愚昧无知。
正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让我们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不再去质疑有些事是否还会有其他的可能性。
好奇心促使孩子们总爱追问为什么,答案会让他们隐约察觉到事物的复杂性。然而,我们成年人常常会忘记事物的复杂性,不再去刨根问底,导致高估自己对事物运行规则的理解能力,让自己相信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哪怕事实并非如此,还会用所谓的知识和信条将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合理化。
还记得苏轼那首《题西林壁》吗?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苏轼游玩庐山之后写下的一首诗,他借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否则,主观片面根本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由于我们每一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相同,认识难免会有一定的片面性,所以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我们必须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摆脱主观片面,努力避免出现认知偏差。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把人类心理图谱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大基本区块,弗洛伊德把意识比作探照灯,探照灯照不到的地方都是潜意识,那该是多大的范围?况且,意识还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认知科学研究表明,大多数认知过程都是潜意识下的直觉思维产物,而思维是为了行动,即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知识包围的世界中——知识共同体,思维的本质是缜密地使用源自内在和外在的知识。知识共同体就像是一头大象,而我们则像是摸像的盲人,无法精确地划分知识是来自内在还是外在,因而易于陷入知识的错觉之中。、
只有认识到自身理解力的局限性,得知自己远比原先预想的要无知时,也许才会有一份实实在在的惊讶和从未有过的谦卑涌上心头,我们才会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别人的想法和思维方式。
例如,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大多数人对别人的真实情况和思维方式所知甚少。如果仅凭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去判断,也许会产生认知偏见,让自己陷入非理性状态,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这种情况下,不管是爱情、友情还是亲情,也许都会触发“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的多愁善感,破坏初见时那份唯美、温馨和惬意。正所谓“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如果多一份信任,少一份猜疑,你若待我如初见,我会给予你怎样的回报?我若待你如初见,我们又会有怎样的未来?人生不易,相聚皆是缘,且行且珍惜!
读完这本书,我不得不承认,我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也不知道谁是最了解我的人。你呢?你对自己了解多少呢?你认为谁是最了解你的人呢?
微信彩虹桃源版相关文章链接:
知识的错觉| 衰老过程并非只有一种模式,你可以有更精彩的晚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0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