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前文
李逵式的“打假” 。
在反复读水浒的过程中,我对李逵式“打假”的感觉可有变化的。首先感到快意,快意是因为造假害人者受到惩处;继而感到血腥,血腥是处罚的手段太过恐怖;很快我又感到迷惘,迷惘的是打假过程中的令人不解的现象。
令人迷惘的现象之一就是在李逵出现之前,无论是“受害者”、“发现者”、“破获者”还是“审判者”都集体失语。在李逵之前一定有李鬼造假案的受害者,这是李鬼自己承认的,但显然没人报过官。其原因应该三个:没命去报,也许被李鬼害死了;没胆去报,天知道李鬼是不是有官府作后台,没把保护伞,哪个地方黑社会能长久得了;没信心去报,宋朝无论官府还是军队都有“剿匪无方,扰民有术”优良传统,到了徽宗时期,朝廷和军队早腐败得一塌糊涂,知道是李逵在山上他们才不去主动招惹呢。所以这些“侦办者”和“审判者”或不愿管,或不敢管,或不屑管,在打假过程中消失了。另外,李逵个人的因素也是个原因。李逵是反上梁山的,是为宋朝的官府所不容的,他不会也无法和衙门打交道,所以他干脆一件事管到了底。
光天化日、朗朗乾坤,有人冒名宋朝著名匪寇拦路抢劫而没人管,反而是这位著名匪寇正主自己来处理的,这不是绝大讽刺吗。如果说大宋王朝的官人和良民可以视为是生活在体制以内的,那以梁山好汉为代表的江湖就在体制之外。像李鬼造假这一类的案子,本来在体制以内是有一套方法和程序的,但是当时这个体制显然已经烂掉了,不管用了,所以在体制以内无法解决。最后,是一个体制外的人,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件事解决了。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乱管,我能不迷惘吗。
令人迷惘的现象之二就是公众对李逵打假行为几乎一边倒的支持。读《水浒》看《水浒》的老百姓几乎没人认为李逵的这种打假方式有何不妥,当它们漠视了已有的打假规则,已有的打假机构反而对个人英雄主义式的打假大声叫好。在他们心中,李鬼造假该管的没管,有人来管,并让造假者受到了处罚,有了他们看来合理的结果就行了,总比没人管强。而且李逵是老百姓喜爱的人物,所以人们会先入为主的认为李逵没错,无条件支持他。
令人迷惘事情多了就感到了恐惧。当老百姓,也可能包括了读者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造假者的威胁时,这些个官人和公人却不来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让老百姓怎么办?这种监管不力的体制,怎能不让人心生恐惧。
恐惧还来自打假者个人。李逵这个打假者首先没有资格,他不具有审判造假者的资格;其次缺少相应的能力,他识假的能力有限。这次他碰巧碰到是的假李逵,如果碰到是的假武松呢,他能判断出来吗?他这时并不认识武松啊。再次,李逵缺少公正的心。李逵对李鬼的两次处罚是天壤之别,后来在寿张县装县官坐衙也是胡闹,所以李逵对造假的打击和处理并不是秉公处理,而依自己的心情和好恶来定。一个打假者如果没有下结论的资格、没有识假的能力又不秉承公心,他在打假时首先很可能打错,他就在假宋江案中就不打错了吗?其次可能瞎打,死在李逵斧子下的无辜人要远多于罪有应得者;再就当打假者心思不纯且缺少监督时有可能挟私报复或从中渔利,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中,大家都不是天使。
当打假者的打假本身出现了问题的时候,公众对这种打假方式的狂热支持无疑是更可怕,一旦公众的这种支持失去了理性就会失去正确的判断力,也许被冤枉者的恶梦或某些幕后推手利用的工具。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李逵式的打假并不是一个合法合理的打假的方式,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而且打假者本身也会陷入重重困境。
(未完待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065-369326.html
上一篇:
李逵式的“打假”下一篇:
尴尬的打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