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的科研成果是每一个教师个人奉献的结果。本文将以2016年我校(山东建筑大学)以第一单位发表的92篇SCI文章为据,分析各位老师(本次仅统计了第一作者)对学校科研的贡献。由于需要将各位老师的英文名翻译成中文,我只好在学校邮箱中组织通讯检索对照来完成。结果,本次统计有不少名字没对上号,只能用英文名,而且翻译过来的可能误差也比较大,请各位老师指正。
92篇我校第一单位SCI文章为59位老师(第一作者)所发。上图为所有发文2篇以上文章的第一作者。图中可以看出,材料学院老师发文章能力强劲,特别是李嘉宁老师,一年出了7篇文章,如果我统计无误,真乃神人也。可以直接送上膝盖了,收不?
考虑到我校文章的实际水平,我把高影响因子定义为>2。从上图可以看出,个人高影响因子文章数量是另一番光景。我校高于2的12篇文章由10人发表。对照文章总数量图可以发现,这10人中没一个发表3篇,或3篇以上的文章。
注:Yu Mingzhi是热能于明志教授,图我就不改了,费劲,下同。能与于教授同列,甚感荣幸。
按照一般惯例,中科院JCR分区1区和2区期刊被视为高水平期刊。上图反映出的结果与高因子文章数量情况类似,我校发表于1区和2区的文章共11篇,由9人发表。虽然与发表高影响因子文章人员组成不完全一致,但同样是没一人发表3篇,或3篇以上的文章。综合上述结果,说明以我校目前的科研水平,个人发表SCI文章同时保障高数量和高水平是极困难的,学校在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应给予考虑。
上图为老师们个人第一单位SCI文章影响因子总和,可综合反映了个人发表文章的数量和质量。从上图可以看出,位居第一的是。。。,咳咳。让大家看出来了,我在自夸。其实我本来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就是自娱自乐兼自夸。不过这个过程中东西越分析越多,引起了我更多的思考,关于这些思考我将在以后再写。
上面两图为个人SCI文章中的最高一篇影响因子(仅列大于2的)和所有文章的平均影响因子(仅列大于1.8的)。前两位是我和项老师,2016年我校第一单位仅有的3篇1区文章就是我和项老师发的,不自夸了,而另一篇影响因子过4的文章则是我们学院的任会学老师发的。对照发表文章总数的分析结果,还是说明,文章的高水平和数量多很难兼得。
最后,有老师问我,2015年我校哪篇第一单位文章登上过ESI。我公布答案,是我们学院母锐敏老师在《ENERGYPOLICY》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这种稀有资源我们学校不能自己不当事,得多宣传,“双一流”真有用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08: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