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ersinia pestis and Plague: Some Knowns and Unknowns
鼠疫耶尔森氏菌和鼠疫的知之与不知
作者:Ruifu Yang, Steve Atkinson, Ziqi Chen, Yujun Cui, Zongmin Du, Yanping Han, Florent Sebbane, Philip Slavin, Yajun Song, Yanfeng Yan, Yarong Wu, Lei Xu, Chutian Zhang, Yun Zhang, B. Joseph Hinnebusch, Nils Chr. Stenseth,Vladimir L. Motin
鼠疫是一种古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正常情况下是以蚤类为传播媒介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类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偶尔经过蚤类叮咬或接触患畜感染到人。由于其发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被列为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第三次大流行期间,1894 年首次在香港分离确认导致烈性传染病鼠疫的病原菌——鼠疫耶尔森氏菌(以下简称鼠疫菌)。此后的一个多世纪,对于该菌生理、遗传、基因组、进化、基因调节、致病和免疫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巨大进展。然而,鼠疫菌自身和疾病进程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鼠疫菌是由温和致病的肠道致病菌假结核耶尔森氏菌进化而来的年轻单源物种,进化过程中获得或丢失遗传元件,适应新的动物和环境,发展出新的传播模式和临床表现。
2023年1月19日,军事医学研究院杨瑞馥教授联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加尔维斯顿分校Vladimir L Motin教授团队以及英国诺丁汉大学和斯特灵大学、中国清华大学和西北农林大学、法国里尔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挪威奥斯陆大学的相关专家在Zoonoses发表特约综述《Yersinia pestis and Plague: Some Knowns and Unknowns》(鼠疫耶尔森氏菌和鼠疫的知之与不知)。
在该综述中,作者提出了鼠疫菌和鼠疫研究中需要更加深入挖掘的关键问题,包括鼠疫菌传播过程的温度感应机制、早期感染免疫细胞内存活和互作、蚤体吸食宿主血液中鼠疫菌大量生长的免疫抑制机制、鼠疫菌进化驱动力和动态特征、鼠疫菌与宿主、环境间的生态互作和分子机制、现场诊断和精确治疗策略、具有长期保护作用的疫苗研发、生物恐怖袭击的有效防护措施等。
该综述重点对鼠疫菌生活周期、致病和进化过程中关键的生理和病理特征进行了综述。此外,还涉及了鼠疫菌的遗传多样性、鼠疫的生态分布特点、相应的医疗干预手段以及鼠疫菌相关生物安全和防护方面的内容。
鼠疫菌和鼠疫研究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鼠疫菌从起祖先假结核耶尔森氏菌进化示意图。鼠疫菌从祖先分枝(红色)演化出5个分枝(0-4)过程中基因获得、缺失与失活的关键事件。红星标示出“大爆炸”演化的节点。灰色标记的分枝为为鼠疫大流行前的鼠疫菌演化分枝;
本文由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韩延平博士供稿。
作者信息
杨瑞馥 ,教授,任职于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细菌基因组学、进化与致病机制研究。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包括NEJM、Science、Nat Genet、Cell Metab、Nat Comm、PNAS等,被引用H因子72。担任国家卫生部疾病防控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卫生部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卫生部食品安全委员会委员,中国营养学会益生菌益生元与健康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Vladimir L Motin, 教授, 任 职于德克 萨斯大学加尔维斯顿分校 ,从事鼠疫耶尔森氏菌属特别是鼠疫菌致病相关研究30余年,主要利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鼠疫微生物进化和致病机制,并探索新一代鼠疫诊断、疫苗和治疗方法。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pen.com/hosted-document?doi=10.15212/ZOONOSES-2022-0040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6: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