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中的心理与行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lphaDa 研究兴趣:科研中的心理与行为,社会心理与治理,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

博文

研究生学业-生活平衡:2个案例分析

已有 2710 次阅读 2018-6-21 21:53 |个人分类:咨询万象|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最近接的两个案例都跟学业生活平衡有关,而且原因都很相似,就是师生关系严重影响了学业生活平衡。在这里分享,大家都可以参考。也向两个案主致谢,此处虽然隐去了所有信息,但还是希望所有看到的同志不要对号入座,不要“人肉”,会给您带来不必要的烦恼。


案例一:女,记A,本科进入一个学院领导研究组,记B;但考硕后,没有选B,进入另外一个导师的研究组,记C。B和C有些过节。A觉的在B研究组不能学到什么,就喜欢上上专业课的C。但念硕至今,1.5年,她很努力,也很吃苦,但觉得没有得到有效指导,而且C不停地让她换题目。其实她每个题目都有了一些进展,但她觉得做得还不漂亮,所以没有汇报。相反,同组一个女生得到她手把手的指导,因此觉得受到不公正对待。微信沟通多次,没有改善。终于在一次外出做实验到很晚,没有车回去,太失落,爆发。和C电话中吵起来,吵完后来还当面吵。C说A有心理问题,后被C kick out。


核心点:导师C未理解A想得到什么,A一直想发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但C耐心不足,两者沟通不到位,A不坚定自己的立场。频繁换题,浪费时间,导致A爆发。


案例二:男,记A,在接到任务后,发现方向是死的,自己改变思路,打磨出一个方向,一篇文章打磨了2年,后导师(记B)要求尽快发表,即发表在一份影响因子低于10的刊物中。学校以10为临界,前后待遇差很远。这篇文章的创新方向,成为导师所在大组的一个新方向,另一个人从他这里发表了一篇文章,影响因子超过了他。有被仿照、被抄袭的感觉,感觉自己的工作在组内没有受到导师的公正对待。在这个问题上,导师并没有表态,肯定他的功劳,同组人的工作都是从他那里为起点,但自己的文章却发在一个影响因子更低的杂志。后来,出国申请2个导师,又没收到回复,音信全无。学业生活一团糟。接连的失败,精神状态很差,半年来过得非常抑郁,有自杀的想法。


核心点:导师没有在口头上肯定A在组内的功劳,又担心成果被抢先发表,让A发表影响因子未到达A内心认可的杂志,A惧怕导师权威,不敢坚持个人想法,多种因素导致抑郁。


两个案例的共同点,学生在沟通能力上欠缺,惧怕导师的权威而不敢坚持自己的观点。学生的研究没有得到肯定,没有看到学生的优点。双方沟通没有在一条线上,没有形成师生认同的学术标准。导致问题爆发。然而,学生还是收到较大的伤害,因为两个学生都是好学生,都很努力。


咨询技术、处理过程略。

测一测:学业-生活是否平衡?推荐给您的学生吧!为硕导分忧,为博导解愁,我做的这个题就有意义了。(点击链接,测试3分钟做完,结束后有简单的评估,如果您是硕导博导,个人身份一定选其它,不能污染数据,后面我根据这个收集数据去建立常模,暂时评分是按平均分等级给出的,不能达到临床分类的标准!)。

邝宏达,江西赣州人,北京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博士在读,助理研究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兴趣:学业-生活平衡;积极心理资本与健康。目前,正积极倡导研究生保持学业-生活平衡,破除当前消极科研文化和消极社会文化对研究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本人认为当前比较消极的科研文化如“读博士和坐监狱很相似”、“读博的过程注定是痛苦的”、“毕业得掉一层皮”、“读书就是拿个文凭”、“只要结果不关心手段和过程”、过度的市场化行为、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影响等等,这些消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不断剥削自己,而负面效应远远大于积极效应)。博士生以“混”来反击就是例证,而且很成功,很多博士生就是在说“自己是在混”!!!但,这样以消极态度回应消极文化的方法是痛苦的。这种负面效应也引发了博士毕业之后,学术生命有多长的疑问。幸运的是,总是有一群人能够不断地批判和反思,赋予这个过程更多积极的意义,试图去打破这些消极文化带来的沉重枷锁,不断影响身边研究生保持学业-生活平衡,爱上科学工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83728-1120211.html

上一篇:研究生学业-生活平衡:学习和生活的边界
下一篇:最后一刹那,我们相互瞟了对方一眼
收藏 IP: 211.68.2.*| 热度|

1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0: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