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哥哥一起给老爸做“生日蛋糕”)
孩子班主任是武汉大学的数学硕士,有一次对她们训话说,不要以为你们会一点微积分就有什么了不起! 初中生就有人学微积分?! 吓得土著和土著婆神志不清!期末考试,孩子的英语试卷中有一道题目如下:
What are two reasons to be a teacher? 正确选择是( ) 1, January and February. 2, March and April. 3,May and June. 4, July and August.
我们又是一头雾水,特地咨询了她们老师。原来这道题考的是孩子脑筋急转弯的能力!
孩子的负担实在太重了,竞争压力太大了。我们的态度却一以贯之:课内不争第一名,课外不上文化类补习班。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孩子非常喜欢她们学校,每次上学都兴高采烈。看见孩子整天很high,父母心满意足。
假期来了,我又开始给孩子讲一些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事情,主要用于在散步时闲扯。就地取材,止于猎涉。
一,为什么是浮光跃金而不是浮光跃银?
范仲淹《岳阳楼记》写道:“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为什么不说浮光跃银?
银白色的月光照耀静谧洞庭湖,水面跳跃动荡,反射的月光和天上的月光相比,颜色基本相同。作者似乎应该写浮光跃银而不是浮光跃金。其实不然。
在物理上,光的反射过程是光要想钻入“水皮”,然后再从“水皮”中钻出来,加上水面附近水气较重,这一进一出反射的月光就有较严重的损耗。月光本来是银白色,而银色中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俱备。但不同颜色成分经过水面后损耗不同,青蓝紫部分损耗较严重,反过来就使得湖面上反射的月光略带赤橙黄。因此,水面上反射回来的月光会略微偏红黄,夸张一点就是浮光跃金。
读书人何以区别于常人? 见常人所不能见,言常人所不能言!
二,看事物看物外之趣,读书读题外之味,是读书人的入门功课
清中期文学家沈复《闲情记趣》说:“余忆童稚时……,见藐小之物必细查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清末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大凡咏物诗,或借物兴感,或借物自况,或借物寓意,方有题外之味……”。
南宋大学问家朱熹《观书有感》全诗如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不见楷行草隶篆,不读文言辞章句。首先看见的居然是方塘半亩,云影天光。然后推想这是作者博观、厚积的结果。
从朱熹欣赏书法作品可以看出,他不但穿透书法本身,产生了第二层次的感性感受,还能在第三个层次上即理性层次上进行探讨。
从感性中看出理性来、看出隐藏的规律来,是读书人生活的最高层次。
三,写作文不能追求文学性
什么是文学性?文学性的最高形式就是诗性。而作文最重要的是把事件和感受写清楚,特别是细节要交代清楚,至于文学性可遇不可求。
台湾作家於梨华有本小说很有名,书名叫《又见棕榈,又见棕榈》。这个题目就有文学性,但不可以写到作文中。而且这个文学性不可再用!
你们同学有篇作文结尾写到:“如果我是一只爬墙虎,一定要爬上高高的墙头……。”这就是文学性。恰到好处,作文就出彩,但不可追求,宁拙勿巧。
好作文不可胜数。有篇作文的开篇如下:“放学后女儿没有地方可去,又担心我接不到她,便跑到我必经的路口去会我。”(徐金秋,《散文百家》2013第2期)。时间、地点、人物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能勾起进一步阅读的兴趣。这就是好作文的开篇范例。
———
土著最伟大的事迹,是给孩子将解荀子《劝学》,讲稿在此:劝学.pdf。
(从刚出生就和爸爸妈妈一起爬山)
(钢琴和画画一直是孩子最大的课余爱好)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2: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