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xingsh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xingshan

博文

从一篇奇文发表浅谈国内办刊思想

已有 4144 次阅读 2020-11-9 17:5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从一篇奇文发表浅谈国内办刊思想

最近,看了一个热传的帖子,说著名环境期刊总环(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一区期刊)发表了一篇奇文,“C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vide insights into controll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Serpentinization-induced lithospheric long-wavelength magnetic anomalies in Proterozoic bedrockis in a weakend geomagnetic field mediate the aberrant transformation of biogenic molecules in COVID-19 via magnetic catalysis”,论文的结论之一是佩戴软玉可以防新冠病毒。

这个帖子阅读量为10+。之所以热,可能是因为:看上去荒诞不经的论文居然发表在了著名国际期刊上。

本人没有去阅读这篇文章,也不知道证据是否充分。不过从结论看,观点的确是够新奇的,因为除了作者,可能不会有第二人能将玉镯与新冠联系起来。至于论文作者提供的证据,显然也不够过硬,否则不会引来这么多人的冷嘲热讽。

观点很新颖,但证据不过硬,这样的文章居然能在著名刊物上发表。在很多国人看来,这种事情有些荒唐,因为在他们眼里,公开出版的期刊是很严肃的,其文章的观点都应该是正确的,都应是有充分证据的,各种结论和认识至少要符合人们的正常推理和常识。刊物级别越高,论文水平就越高;刊物越权威,论文的观点就越权威、越正确。所以,当一流刊物上发表了看似荒诞不经的论文时,就接受不了。

但本人认为,这可能就是国外办刊的精髓所在。期刊的宗旨是什么?应该是提供思维碰撞平台,激发思想火花;是探求真理,而不是传播真理,因为其中不少论文的观点以后会被证明是谬误,不可能做到篇篇论文都是真理。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本庶佑曾说过,《Nature》《Science》上90%的文章,其观点最终将被证明是不正确的。

所以,期刊最看重的应是观点是否新颖,而不是是否真的正确。对于证据,则不要求必须充分,只要能自圆其说、不与当时的事实(而且仅仅是2-3个审稿人掌握的事实)矛盾就行,就可以发表。这是因为有些情况下,由于受当时客观因素限制,不可能或很难获得确凿的证据。证据不足的观点,不意味着是不靠谱的观点;与大众常识或正常推理相悖的观点,不意味着是错误的观点。

例如,在古代如果谁要说人可以登月,一定会被大众讽刺为天方夜谭,因为当时不可能有什么证据证明可以登月。但事实证明,很多神话后来都实现了。我们今天很多重大科学成就,就是在神话启发和引导下实现的。哥白尼的日心说出现之前,人们一直认为太阳绕地球转。谁要是说地球绕太阳转,当时就被认为是疯子,与常理不符。布鲁诺就因为支持日心说而被视为异端。但事实最终证明哥白尼是对的。新观点、新想法因与“权威们”的认识不符而被扼杀的实例也不在少数。

这个世界上,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因此,对于所有“奇谈怪论”,只要自己没有确凿的依据,就不能轻易否定。期刊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鼓励创新,保护并公布新观点、新想法,而不使之被埋没。期刊看重的,是这些观点和想法有可能启发他人,碰撞出思想火花,从而诞生一个新领域。至于观点和想法是否正确,可以让以后的实践去检验。

本人认为,所有期刊的征稿启事中应该注明一条:凡是新颖的观点,只要没有确凿证据与之相矛盾,就应降低要求,优先录用和发表。这样,可以鼓励创新,让人人想创新,使创新成为习惯。若能如此,期刊功莫大焉。

同样,对于所有论文要理性看待,不必把高级别文章奉为至宝。无论高级别还是低级别刊物上的文章,都是表达一种观点而已,都未必正确。期刊级别越高,不意味着观点就越正确,结论就越可靠顶多是正确的概率高些。例如,近20年前美国的《新闻周刊》《商业周刊》、英国的《金融时报》《经济学家》等世界“高级别、顶尖”媒体曾刊登的“中国崩溃论”(预测中国在2008年前崩溃),听起来头头是道,使不少人相信,但却被事实证明是错误的,因为中国不但没有崩溃,而且越来越强大。又例如,国内某著名高校的专业研究团队,前不久发文章预测特朗普将赢得大选,并且会领先拜登6%左右。文章有图有分析数据,让人觉得颇有道理,但事实证明其预测是错误的。

总之,对于任何文章的观点,只要未被事实验证,就不能说一定是正确的或一定是错误的。认为正确的同时,要怀有一丝怀疑;认为错误的同时,要怀有一丝相信。一个新颖的观点,可能就像一只刚出生的小鸟,还不成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尚若假以时日,通过不断完善,就有可能羽翼丰满,一飞冲天。这,才是科学的态度,才是读者和期刊应有的态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6496-1257698.html

上一篇:教育需重视组织管理能力培养
下一篇:蓟县国家地质公园——地质研究、考察、实习和地质旅游的绝佳之地
收藏 IP: 125.33.161.*| 热度|

9 檀成龙 宁利中 郑永军 焦飞 黄河宁 刘炜 孙颉 杨正瓴 刘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6: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