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读懂今天的中国,有四本书非常好,我称它们为中国四书。它们是:
文一的《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这本书回答了:为什么今天的中国能够完成一次与众不同的伟大的工业革命?在这次伟大的工业革命中,中国、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做对了什么事情?这两个对于我们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飞速成长的问题。同时,文一教授还解释历史上工业革命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对我们理解工业革命的发生与演进有极大的启发性。
赵汀阳的《天下的当代性 - 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一书则回答了以下问题:什么是中国特有的天下体系?中国的天下体系与西方的帝国体系有什么不同?天下体系的当代性—无需霸权的大同世界?中国的天下体系这一概念很可能是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一条可行途径,这将为中国成为世界领导力量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苏力的《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这本书回答了以下问题:什么是历史中国?为什么是家、国、天下?什么是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这些问题对我们理解历史中国和中国的制度构成非常重要。
施展的《枢纽:3000年的中国》,它回答了:什么是中国?什么是中国的超大规模性?超大规模性为中国带来了什么?这几个对理解今天的中国的极为重要的问题。
中国四书之一:文一教授的《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
要是有人问起21世纪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是什么,答案非中国崛起莫属。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这个世界带来了无数的惊喜,中国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发展到今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奇迹,也是一个最出人意料的奇迹,因此以往所有的政治经济理论都无法解释这一现象。清华大学文一教授的《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一书,就是要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释这一中国奇迹,这是一本读懂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中国飞速发展的一本好书。
归纳来说,文一教授在这本书里总结了中国在这四十年里做对了些什么,再把中国这次工业革命和欧美历史上的工业革命相比较,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工业革命需要有一个原始工业化的积累、要选对支柱型产业即棉纺织业、要有一个重商主义的有为政府、这个重商主义的有为政府创造并维护一个自由市场、最后还必须循序渐进地发展,决不能跳跃式地忽略一些积累过程。其中,一个重商主义的有为政府为市场的保驾护航最为重要,它是工业革命成功的必要条件。
文一先生目前担任清华大学讲席教授、美国联邦储蓄银行圣路易斯分行高级经济学家兼助理副行长。文一先生于1982年,获华西医科大学医学学士;1991年,获美国圣母大学哲学硕士;1996年,获爱荷华大学经济学博士。之后任教于香港科技大学、康奈尔大学。2008年起,文一先生担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经济系杰出访问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设银行讲席教授。文一教授以讲授宏观经济学和中级宏观经济学为主,其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包括商业周期理论,储蓄和投资理论,货币政策。
以往工业革命的成败
英国的工业革命之火是由纺织业点燃的。其实,后来西欧及亚洲各国成功的工业革命均源于纺织业。这是因为工业革命应当由具有普遍需求的行业来发起。衣食住行中,纺织业的市场潜力最大,它既可做原料也可做最终消费品。而且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前,全球纺织品市场就已经相对成熟了,纺织生产需要很多重复劳动,因此对劳动分工和机械化的需求很高,这就产生了工业化的土壤。
除了选定了纺织业作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支柱产业之外,英国还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工业化过程。这是一个从农村原始工业化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过程。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每一个环节都在为下一个环节创造条件。该过程的核心是,通过需求的推动和供给的反馈,在各个环节间逐渐建立规模化生产、规模化销售,最后形成规模化的供应链和规模经济效益。
英国工业革命的代表建筑:海德公园的水晶宫(玻璃幕墙为主),1851年
在规模经济形成的过程中,英国重商主义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必要条件就是有一个重商主义政府保驾护航的市场,英国政府是这一市场的创作者和组织者。文一教授认为,工业革命的成功,首先,必须具备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一批有冒险精神的商人阶层、一个由商人创造的商业网络;第二,必须要有一个重商主义的中央政府支持并推动制造业和开拓海外市场;第三,要有一个连通全国商业网络并连接海外市场的交通运输系统;第四,要有一个重商主义的产业政策。
市场规模决定了工业化和技术创新的水平,规模化的市场完全可以由国家来实现。英国能成功地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本质上就是英国商人在其政府的军事力量帮助下,开辟了18世纪全球最大规模的纺织业供应链。于是,英国国内的纺织业采用纺纱机和工厂体系就变得有利可图了。
总结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经验有三条:正确的支柱产业、重商主义的有为政府、持续不断的市场创造与维护。
在英国之前,最有可能爆发工业革命的国家是荷兰。17世纪的荷兰,无论在政治和经济制度上,还是在全球贸易上,都遥遥领先英国。但是,它不仅没有率先开启工业革命,甚至未能在英国工业革命后,复制英国的工业革命。其原因何在呢?
荷兰的衰落是因为它在完成了原始工业化之后,缺乏一系列的政府引导的产业升级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其支柱产业不是纺织业,而是渔业。纺织品的市场几乎是无限大的,其规模报酬几乎不会改变,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产生了对分工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又有了对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需求。于是,纺织业就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正确的切入点和利润回报。 (
拉美国家工业革命的失败也是因为选错了支柱产业,和政府的不作为。拉美国家依赖农产品和自然资源的出口来推动工业化,这无法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农业和自然资源是土地密集型产业,难以促进劳动分工;而机械化又减少了劳动力需求。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规模化生产必须提高对劳动力需求,否则就不能带来规模化就业,也不能创造一批企业家阶层和一个规模化的国内市场来支持连续的产业升级和市场创造,于是这些拉美国家就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工业革命的崎岖道路
中国曾尝试过四次工业化。从1860年的洋务运动到1912年后的民国政府,再到1949年后的毛泽东政权,最后要到1978年邓小平发起的改革开放运动,才使得中国真正实现了工业化。1978年以前,中国走过了将近120年的风风雨雨,进行了三次波澜壮阔的现代化运动。这些现代化尝试不仅没有成功,反而使中国沦为世界上最穷,人口最多的国家。
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运动是为晚清的洋务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工业化尝试。它的起因是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其思路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但其结果则是以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宣告了失败。
洋务运动失败的关键在于晚清政府没有采用重商主义发展战略,利用全球贸易,为刚刚起步的民族工业开创一个良性的市场环境,让全民经商致富。清政府依靠的是官办现代企业,且以军工为支柱产业,其工业化运动根本无法激发并惠及到占人口90%以上的农民,因而即无法进行原始工业积累,更无法引起工业革命的爆发,其结果是搞垮了国民经济。
金陵制造局制造的格林炮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统治,开启了现代共和时代,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次工业化的起点。其积极意义在于中国开始有了现代民族国家的理念和强国富民的想法。但辛亥革命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革命,其工业化进程即没触及地主的利益,更没把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现代产业工人。这使得民国政府无法为广大农民通过开辟纺织品市场,来完成原始工业积累。加上国内外战乱,以至于在1911年至1949年间,中华民国只能在贫穷和战乱中摸索前行。
辛亥革命后中国工业化的误区是认为工业化的先决条件是政治体制,人们认为只要实现了代议制民主,工业化将不成问题。辛亥革命一结束,国民政府就把注意力放在了政治体制改革上,引进了代议制民主政治,以为从此中国就会自然而然地走上工业化道路,而没有尽力为刚刚起步的民族工业创造良性的市场环境,未能把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尽管,有了现代的代议制民主政治,但没有一个强大的经济基础的支持,这使得民国政府不但未能实现中国的工业化,还失去了在大陆的政权。从西方工业化过程来看,代议制民主是工业革命的结果,不是前提。
1949年后,中国获得了自洋务运动以来第一次长期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宁。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开始了历史上第三次雄心勃勃的工业化尝试。这次工业化走的是苏联的计划经济道路。但是,从1949年到文革结束,这次规模宏大的中国第三次工业化运动,以在文革结束时中国国民经济的崩溃而告终。
计划经济的问题是,以供给决定需求。当市场缺失时,经济组织和投资项目很容易被误导,经济增长因此不可持续。中央计划则因为没有市场而完全忽视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这种以供给决定需求的苏联式工业组织,在全球的社会主义国家内的几十年实践下来都是亏损的。毛泽东在1949-1976年的激进的社会实验一再证明,要是没有市场机制和面向需求的经济政策,尽管有了大规模的农村组织与合作,这些农村生产组织仍然无法盈利,更不要奢谈什么原始工业积累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