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初,弗吉尼亚就是美国”
—— 威廉·伯德 (WilliamByrd)
按照我们传统的世界史时代划分,世界近代史始于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但是,从人类对世界地理的了解和认知来看,世界近代史起源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1492年。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让地球人真正了解了自身的生存空间,从此地球表面对人类来说没有了任何秘密,人类征服地球的脚步从此大大地加快了。
发现新大陆
1492年8月3日,42岁的哥伦布(CristoforoColombo)带领87名水手,乘三艘船从巴罗斯港(Portof Puerto Barros)出航,经历了千难万险,横渡大西洋,来到了巴哈马群岛和古巴。后来,哥伦布又三次横渡大西洋,到达了中、南美洲大陆。当时哥伦布认为他到了亚洲,直到去世,他也不知道他发现的是“新大陆”。
十五、十六世纪的地理大发现由西班牙与葡萄牙主导,两国企图以此瓜分世界。在西班牙支持下上任的教皇亚历山大六世(Alexander VI)颁布了对西班牙有利的赦令。由于葡萄牙的抗议,西班牙与葡萄牙于1494年在教皇的调停下签署了托德西里亚斯(Tordesilias)条约。条约把已知世界一分为二,以西经46°37'的子午线为界,子午线以西归西班牙,以东归葡萄牙。西葡两国分别于1494年的7月2日和9月5日批准了该条约。这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当时的欧洲人对新大陆的概念十分模糊,西葡两国较好地履行了条约。但条约无视其他欧洲国家的权利,遭到这些国家的抵制。当时反对该条约最激烈的是英国、法国与荷兰,法王弗朗西斯一世(FrancisI)说:“阳光普照,应一视同仁。”关于教皇子午线,法王说,我愿意看看亚当的遗嘱,好知道他最初是怎样划分世界的。
哥伦布
在新发明的印刷术的推动下,哥伦布的发现迅速传遍了欧洲。各国的统治阶层意识到,他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眼看着新贸易之路被西班牙和葡萄牙垄断,要么加入到地理大发现的热潮中去。葡萄牙人在1498年由水路抵达印度。瓦斯科·达·伽马(Vascoda Gama)于1499年回到了里斯本,他带回来了真正的香料,并和印度统治者有过交流,为葡萄牙奠定了其海洋帝国的基础。
托德西里亚斯条约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的一百年中,西班牙人彻底地争服了中南美的印第安人。他们从中南美得到了无穷的金银财富,西班牙成了当时的世界第一大帝国,大西洋成了西班牙的内湖。
乔瓦尼·卡博托
西班牙与葡萄牙以外的欧洲国家并不认同托德西里亚斯条约。法国、荷兰、和英国三国声称,教皇划分世界(Inter caetera)时它们并未参与,因此它们没有遵守该条约的义务。法国、荷兰、和英国有着悠久的航海传统;尽管西葡两国对它们严加防范,但法、荷、英三国最终还是得到了最新的航海技术与海图。
英国的参与
法、荷、英三国中最早驾船出海探险的人是曾为西班牙工作过的意大利航海家乔瓦尼·卡博托(Giovanni Cabot),他来自意大利的热那亚(Genova)。1497年,卡博托说服了英王亨利七世(Henry VII),要做英王的哥伦布。英王给卡博特和他的三个儿子签发了许可证,批准他们“向一切地方和地区,向东海、西海和北海所有的海岸行驶……以便寻找、发现和考察一切海岛、陆地、国家,以及至今为基督教世界不知的偶像崇拜者和无神论者的地区,不论后者现在居住在世界的什么地区。”并在那些土地上“竖立起英国旗帜。”许可证规定,英王从探险的收益中提取五分之一的利润,许可证中没有指明向南航行的路线,为的是避免与西葡发生冲突。根据当时欧洲各国的基督教原则,任何基督教王室,只要发现了异教徒或野蛮人的土地,即有权宣布对其拥有主权。卡博托在北美登陆后立即宣布其为英王的财产。
1497年5月2日,卡博托的马修(Matthew)号扬帆启航。他最初想找到一条通往中国的海上通道,没想到他于6月24日在北美的某处靠岸。他在那里停留了一个月,但没有建立永久定居地,英王给卡博托的许可证,即双方的合同构成了后来英国支配北美大陆的合法性基础。1498年,卡博托企图第二次从北美去印度时和他的船队一起失踪了。
美洲的发现给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带来了极大的震动。这一发现不仅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也极大地拓展了欧洲人的活动范围,激励了他们探索财富的野心。当时所有的欧洲人都能够感受到来自美洲的冲击:从美洲传入的农作物产量惊人,玉米和土豆很快就成了欧洲人的主要食物。欧洲普通人也感受到了美洲的影响。那些去过美洲的人带来了关于美洲富庶的消息。作为后来竞争者的英国,最初的美洲知识来自于欧洲大陆航海家提供的资料。其中,最有名的是牧师理查德·哈克鲁特(Richard Hakluyt)编辑的西班牙与葡萄牙等国的有关文献。但是,他的著作主要是关于欧洲人在美洲的航海、勘探、和贸易的记录,并没有建立殖民地的信息。自15世纪末开始,欧洲就不断有人往返于大西洋两岸,但欧洲人关于美洲的知识一直真伪难辨,充斥着传闻和错误。正是这些传闻激发了欧洲人对美洲的向往,推进了对美洲的开发。
理查德·哈克鲁特
英伦三岛因为英吉利海峡与欧陆相隔,那些逐鹿欧陆的战火很少燃至英国。十八世纪前的英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是英国人的基本经济活动,那时候英国的土地制度开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公地渐渐地落入私人手中,所有权和使用权渐渐合一。很多人脱离了土地,成为雇工。农业开始了市场化,畜牧业与国内外市场有了密切联系。英国的羊毛是国内和全欧洲呢绒业的原料。英国工业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采矿、冶金、羊毛加工、造船、纺织、造纸、枪支的产业有了一定的规模。英国的海外贸易也很活跃,英国商人遍布西欧、南欧、中东、北非、印度。在金融改革的影响下,英国的货币供应量大增,市场价格上扬,商品需求扩大,英国人的经济地位发生了急剧变化。
英国国内人口和土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大。美洲贸易对英国人的吸引力一直很大,但西班牙是不会轻易让英国插手的。卡博特父子从北美带回来的消息让很大一部分英国人开始议论起了美洲的巨大机遇与好处。16世纪的英国出版了一些探讨殖民美洲的书籍,其中以牧师理查德·哈克鲁特和他的堂兄律师理查德·哈克鲁特两人最为出名。
1584年,牧师哈克鲁特向伊丽莎白女王呈递了《向西拓殖》一文,力陈北美殖民的重要性,他指出北美移民的21条必要性。其中最重要的是解决本土土地匮乏的问题,给无所事事的人以工作,为海军提供一个海外基地,增加女王的收入等等。1585年,哈克鲁特指出了向北美殖民的三个目的:移植基督教;开展贸易;征服新世界。这三个目的是英国后来殖民者的共同目的。
汉弗莱·吉尔伯特
英国贵族对北美兴趣也很大,贵族汉弗莱·吉尔伯特(Sir Humphrey Gilbert)爵士坚信,美洲有很多的金银矿产。同时,当地印第安人会对英国生产的衣服、帽子等产品产生大量需求。当时的人们心中,英国与美洲的海上通道将是一条致富之路。
从和西班牙争夺海上霸权的战略上来看,在美洲建立海军基地,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一旦英国与西班牙开战,英国可以从大西洋彼岸袭击西班牙的西印度殖民地,英国的军舰也能得到及时的补给。殖民美洲还是缓解本土人口压力,根除城市贫困问题的一个可行措施。
当时英国从事殖民活动的有个人冒险家、商业公司、和承包商。他们为了招募移民发起了各种宣传活动。但是,这种宣传只能蛊惑一时,无法形成持续的移民潮。移民美洲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美洲那富饶广柔的土地,和摆脱贫困的美妙前景。
吉尔伯特爵士是第一个尝试在美洲殖民的英国人。他于1577年提出对美洲发起一次军事征服,建立一个军事基地。该建议未被采纳。1578年他得到特许,可以在六年内在美洲无人区建立永久性的居民点。1582年,吉尔伯特爵士开始以移民为开发目标。他呼吁国家资助穷人移民,在美洲建立政府、教会、学校、和慈善机构。为了实现该构想,吉尔伯特爵士于1583年亲率领船队来到纽芬兰一带考察,为英国得到了这一地区的主权。他在返回英国的途中去世,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吉尔伯特爵士在北美的停留,再次确认了当年卡博托发现的领土归属于英国。
拓殖美洲
十六世纪末,英国朝野就逐鹿欧陆还是殖民美洲进行了辩论。他们很快就对美洲殖民形成了共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采纳了吉尔伯特爵士的同母异父兄弟大臣沃尔特·罗利爵士(Sir Walter Raleigh)的建议:殖民美洲。
沃尔特·罗利
罗利派出了三批人马,前两批因准备不足,未能在北美坚持下来,只得撤回英国。1587年,伊丽莎白一世把一份“土地授权书”(Grant)交给罗利,让他在北美殖民。罗利派出的最后一批110名殖民者,在约翰·怀特(JohnWhite)的率领下,于1587年春天到达罗努克岛(RoanokeIsland)。随行的还有17个女人,包括怀特的女儿艾丽诺·戴尔(EleannorDare)。他们小心翼翼,四处防范,既怕西班牙人,又怕印第安人。没多久,粮食就吃完了。怀特只得回英国去运粮食,临行前,艾丽诺生下一女,取名弗吉尼亚(Virginia),这是第一个出生在北美的英国第二代移民。
约翰·怀特
怀特想快去快回,启航离开英国时,赶上了英国和西班牙无敌舰队(Armada)的大战,女王下令封港。怀特在英国耽搁了三年。1590年8月18日,怀特带着粮食返回罗努克岛,岛上的人全部失综,没有迹象表明发生了什么。只有刻在树干上的一个字“克罗托恩”(Croatoan),怀特疯狂地寻找女儿和外孙女。风暴来临,他们离开了罗努克岛。这个消失的殖民地(Lost Colony)成了英国人永远的痛。
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去世,她缔造的黄金时代(GoldenAge)随之而去。继位的詹姆斯一世(James I)没有女王的睿智,但有更大的野心。即位之初,他与西班牙达成协议:英国停止皇家海盗拦截西班牙宝船,换取西班牙不再进攻英国人在北美的定居地。大英帝国在他的手中开始称霸世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4: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