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料库翻译研究+认知空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rldy 探索翻译研究新途径,反思语言认知研究

博文

同行四分一世纪——随笔纪念丘世文

已有 6235 次阅读 2012-6-11 17:03 |个人分类:千里旅行,万卷阅历 Travelling and reading help yo|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友谊, 世纪, 丘世文, 陈修治

注意到“丘世文”这个名字,是我来到澳门大学之后的事情。

来到澳门大学国际图书馆,搜集自己所学的材料,发现不少书籍扉页上都贴有这样一个标签:

“丘世文 1951-1998 ‘暂且向读者朋友道别,说句老套的:再见’ 一九九九年四月赠予澳门大学国际图书馆”

标签上还有一个醒目的手握笔进行写作的图标。

起初也没多想,因为澳门大学经常接受校友以及外界机构的赠书,就当是普通的捐赠了。

随着自己搜索资料的增多,这个名字也接触得越来越多,可以看出,“丘世文”读书面非常之广,至少我研究的语言学领域,他捐赠的书就有很多。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心想,也该查查这位赠书人的生平事迹,他应该也是我未曾谋面的“老师、朋友”了。

网络搜索,结果如下:

丘世文(1951年-1998年),香港出生。《号外》杂志其中一位创办人,被誉为该杂志文化铁三角之一,亦是作家及传媒工作者。1974年于香港大学英国及比较文学系毕业,并获奖学金到法国巴黎第四大学高等研究院攻读中国比较文学博士课程,及后放弃奖学金,于1975年回港并加入丽的电视台工作,1年后晋升人事部经理。1978年创办号外杂志,1986年考取专业会计师资格。1998年10月去世。

丘世文为香港著名爱书人及藏书家,他涉猎中外读数万种,潜心文学,哲学,音乐及艺术领域。死后其家人将整批赠送澳门大学。赠书数量约12,000册,是澳门图书馆其中一次最大宗赠书接收。

丘世文以多个笔名在号外杂志创作,部分结集成书,以作者本名推出。著作包括《周日床上》、《同行四分一世纪》、《爱恨香港》、《在香港长大》、《创业经营法则》及《悭税精要》等。96至97年间丘替明报写文化副刊专栏,文章收录在《一人观众》一书内。

丘世文少时家住九龙,家中排行第六。就读喇沙书院,中六时放弃理科,转读文科。大学时选读香港大学英国及比较文学系,并入住学生宿舍利玛窦宿舍一年,认识其摰友陈修治医生。丘在大学时自修法文,其后考获法国政府奖学金在外深造,于法国巴黎第四大学高等研究院攻读中国比较文学博士课程。后发现课程及理想不符,一年后退学回港。

从法国回港后,丘世文与陈冠中等集资出版《号外》杂志,并受到陈鼓励在杂志发表文章。他用过多个笔名,其中分别以顾西蒙及胡冠文为笔名的《周日床上》及《在香港长大》最为欢迎。其后博益出版社分别将作品结集成书,以城市笔记系列为名出版。1998年由青文书屋作新版发行。
  1997年,丘为记念大学好友陈修治医生撰写《同行四分一世纪》,书中记录两人的认识,及陈与癌症抗争的经过。
  丘死后,谭国基医生将两人的书信结集成书,书名为《顾西蒙的信-谭国基与丘世文鸿雁十五年》。书中亦收录了丘世文与二兄丘自强的书信。  

作品集

看眼难忘 在香港长大(增订本),1998年12月,青文书屋 ISBN 9627258601 

顾西蒙的信 谭国基与丘世文鸿雁十七年 ,由谭国基医生整理与丘世文的书信写成,2004年2月,青文书屋 ISBN 9628158252 

香港老照片,与陶杰,文洁华,刘天赐合著,1999年1月,天地图书 ISBN 9629503891 

同行四分一世纪 ,突破,10年后由中英剧团改编成舞台剧[3] ISBN 9622642497 

讲东讲西,与陶杰,文洁华,刘天赐,何弢合著,2002年7月,次文化堂 ISBN 9629920646 

讲东讲西2 反智对谈录,与陶杰,文洁华,刘天赐,何弢合著,2003年1月,次文化堂 ISBN 9629920654 

周日床上的顾西蒙,1998年1月,ISBN 9627258652 

一人观众,1999年1月,ISBN 9627258660 

悭税精要 决策人系列 ,与袁忠合著,1990年11月,博益 ISBN 962170796X

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618565.htm


这里刚好看到如下这本书(《同形四分之一世纪》)的相关报道,转载如下:
http://www.krt.com.hk/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4437 

 

中英剧团彩排大学时代一幕
 

丘世文(左)与陈修治(右)惺惺相惜廿五年
 

年青时代的陈修治夫妇
 

年青时代的丘世文夫妇
 
 
突破小说《同行四分一世纪》
中英剧团搬上舞台

黄少芬

生死情谊憾动古天农

在今日社会,经得起考验的友情愈来愈少,男人间建立深厚情谊更难能可贵。知名戏剧导演古天农从基督徒戏剧工作者陈桂芬手里接过《同行四分一世纪》来看,虽然本身不是基督徒,却深深被小说中两个男人的深厚情谊憾动,而且觉得故事展现出人生意义,又能从他们的成长经历中回望香港回归前廿五年的社会变迁,於是决定把原著改编搬上舞台。

《同行四分一世纪》是丘世文为好友陈修治写的传记小说,两人先後在96年和98年因癌症安息主怀了。丘世文著书时,还未信主,他以非基督徒的角度描述一个虔诚爱主的信徒如何活出丰盛的生命。他们的遗孀把故事交给中英剧团搬上舞台,跟古天农洽谈时,不讳言有传福音的意愿,对方接纳了,而且积极与她们沟通合作,在采用经文和角色演绎上也徵询她们的意见。

友情是全剧的主线。陈修治的太太励霞琴认为今日社会不太重视友谊。「小朋友争架,很快可以没事。但人大了,愈自我中心,变得固执,就很介意人家的评语。」在她眼中,丈夫心胸广阔,为人幽默,而且健谈,又喜欢广结朋友。而其中一个好友丘世文,同样富幽默感,脑筋灵活,博学多才。两人间有很多共通话题,很奇妙的是,他们是同年同月出生,相隔只有几日。

热爱香港的社会菁英

丘世文与陈修治在大学时代认识,是七十年代的菁英分子,二人同样热爱香港,面临九七问题,却坚持留港,不肯移民寻找安乐窝。二十多年来,香港社会经历无数变迁,他们的友谊却没有变质,各自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攀上成功之路。丘世文是文化界的才子,文史哲皆通晓,曾创办《号外》及主持广播节目〈讲东讲西〉。陈修治是皮肤科名医,曾创办爱滋病基金会。

陈修治自小返香港礼贤会,但一直不想神搅扰他的生命,因为他要努力工作、赚钱、买车置业。直到患上胰脏癌,被迫面对死亡时,才如梦初醒,学会将生命交回给神,在有生之年好好活下去。1996年,陈修治在壮年就过身了,但在病痛折磨的日子,一有机会就在布道会中为神作见证。死前一年,他更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筵开廿一席,跟同僚、旧同学和好朋友说出心中的喜乐和盼望的缘由。

陈太看见丈夫病重时,开始时的确有不快乐的时候,但不久心里就回复了喜乐和平安。他告诉妻子∶「我不是为病而活的,而是为传福音。」丈夫以前只懂拼命工作,自己计划人生,打算在五十岁时才退休,然後一半时间打高尔夫球,一半时间传福音。想不到在四十五岁就离开了世界,他在生命结束前把握每个传福音机会,几乎每个邀请都接受。陈太记得丈夫说过∶「神要医治我, 就会医治我。但医治不是最好的,神有 的心意。」

丘世文看见陈修治临终前,正是人生最黑暗惶恐的时候,竟能忘我地关怀别人,献上最後的日子拼命为主传福音。陈修治的言行深深触动他,促使他日後将好友的事迹写成文字,以鼓励别人同样积极面对困境。

临终前释放怨愤

陈修治病逝两年後,丘世文也是因癌症去世的,临终前一个月才在病床上信主,带领他决志的是陈修治的妻子。

陈太依然记得起当日探望丘世文的情景。她刚从加拿大回来,就收到丘太的电话,她说想抓紧机会向丈夫传福音。丘世文小时候是天主教徒,太太也是,但他的好朋友也是太太的哥哥,廿七岁时因鼻咽癌去世,令他们二人大受打击,更对神有怨愤。太太第一度怀孕时,胎儿临近出生前不幸胎死腹中,第二度怀孕时很担忧,想放弃不要,但陈修治夫妇劝他们把孩子生下来。丘太顺产之後,始开始返基督教的教会。但他们的孩子长大後出现读写障碍问题,令丘世文再深受打击,他才智过人,却似乎後继无人。

丘世文在发病期间,对基督教仍是抗拒,但有一日丘太发现他肯听见证录音,没有像往常一样叫她停播,所以促请陈太在丈夫最清醒的时候来医院。丘世文就在病床上点头决志信主,陈太随即掏出祷文带领他决志。她没有忘记当年自己的丈夫在病床上跟丘世文说∶「God will find you!」这句话竟然在她眼前应验了。

死了仍旧说话

丈夫离世後,陈太比以前更会关心别人,还修读辅导课程,现今在教会做义务辅导员,又在协康会和灵粮堂幼稚园担任义务工作。丈夫留下美好的榜样,令她学会以帮助别人为首要的事情,这才不会浪费光阴。她相信神接了丈夫回天家,可能是因为他在地上的工作结束了,而她要留下来,因为还有工作神要她去做。

她受到丈夫的感染,也想多向人传福音,寄望话剧可以让人从生命的见证认识那位掌管生命的主。她还打算每场送出一批丈夫的见证光碟给观众。正如圣经所言∶「他虽然死了,却因这信仍旧说话。」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1736-581071.html

上一篇:蒋新华校长在5.20青年教工集体婚礼上证婚词
下一篇:介绍身边的著名学者:杨义教授
收藏 IP: 161.64.14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2: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