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料库翻译研究+认知空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rldy 探索翻译研究新途径,反思语言认知研究

博文

E.B. White and "The elements of style"

已有 13035 次阅读 2010-5-30 22:46 |个人分类:我所景仰的学者 My Respected Scholars|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文风, 美国散文大师怀特, 写作风格, 文如其人

这一段时间在读由:William Strunk Jr. 与 Elwyn Brooks White(小威廉·斯特伦克、E·B·怀特)撰写的The Elements of Style”(有人把它翻译成《风格的要求》、《风格的要素》,也有人把它翻译成《英文写作指南》,还有人把它翻译成《英文写作圣经》。边读边不得不感叹:何谓经典,何谓大师。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两位作者:

小威廉·斯特伦克(1869–1946)是著名的康奈尔大学英语系教授,英语语法和写作文法方面的专家。其1918年的著作《风格的要素》,是英文写作方面的经典必读书。作者在《风格的要素》一书中确立的精确无暇的英文写作规则,对提高美国大、中学生的英文写作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人必须首先了解规则才能够去打破它。这本经典的指导书是每个学生和写作者的必读之书。这本书以简短的篇幅阐明了英文朴实风格必须具备的基本原则,集中阐释了英语文法应用、写作技巧以及一般人在写作中常犯的错误等。本书在中国赴美国的留学生中享有广泛的声誉,经过口口相传,几乎成了每一个出国留学者必备的英文写作指南。

作为小威廉·斯特伦克的学生,埃尔文·布鲁克斯·怀特(Elwyn Brooks White, 1899-1985),是美国当代著名散文家、评论家,以散文名世,最为世人称道的一篇是《湖畔重游》(Once More to the Lake)。 E·B·怀特1899年生于纽约。1918年他从美军中退役,入康奈尔大学就读,1921 年毕业,期间曾担任《西雅图时报》等多家媒体的记者。1924 年,他回到纽约,当了一位广告撰稿人。1926或1927年,他来到《纽约客》杂志社作编辑工作,随后11年里,他为杂志写下了大量的散文和诗歌。

1929 年他和凯瑟琳结婚(1941年夫妻二人共同撰写了《美国幽默文库》一书)。不久,怀特开始为《新纽约周刊》工作。但是,直到他和他的同事兼朋友詹姆斯·特伯合著的《性是必需的吗?》一书在同年出版后,怀特才真正引起了文坛的注意。

1938年至1943年间,作为《哈珀斯》杂志的专栏作家,怀特为“个人观点”专栏撰写了大量的散文。这些“怀特式”散文在1942年结集出版,被评论界认为是怀特最优秀的一本散文集。

1939年,怀特搬到缅因州北布鲁克林的一个农场,作为一名自由作家继续写作。1959年,怀特补充小威廉·斯特伦克的《文体的要素》并加以出版,该书被广泛地用作美国院校的教材。

怀特写过三部童话:《小老鼠斯图尔特》(1945)、《夏洛蒂的网》(1952)、《天鹅的喇叭》/《吹小号的天鹅》(1970),前两部均已被搬上银幕。《夏洛蒂的网》至今已发行500万余册,拥有20多种文字的译本,是怀特最受欢迎的童话作品。在美国《出版周刊》1976年进行的读者调查中,《夏洛蒂的网》位居“美国十佳儿童文学名著”的首位,曾有一位小读者写信问怀特:“你的童话故事是真的吗?”怀特回答道:“不,他们是想象出来的故事,但真实的生活也不过是生活的一种罢了,想象里的生活也算一种生活。”

1985年10月1日,怀特因罹患阿尔兹海默病在缅因州北布鲁克林去世。

由于怀特在散文创作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他生前曾获多项殊荣:1971年,他获得美国“国家文学奖章”;1973年,他当选美国文学艺术学院50名永久院士之一;1978年,他获得普利策特别文艺奖;此外,他还获得了美国七家大学及学院的名誉学位。

怀特的主要作品有:《女士是冷酷的》(1928),《性是必需的吗?》(1929),《美国幽默文库》(1941),《个人观点》(1942),《小老鼠斯图尔特》(1945),《野菖蒲》(1946),《这里是纽约》(1949),《夏洛蒂的网》(1952),《角落里的第二棵树》(1954),《文体的要素》(1959),《我罗盘的方位》(1962),《天鹅的喇叭》(1970),《怀特散文》(1977),《诗与小品》(1981),《纽约客文选1925-1976》(1990)。

 

William Strunk Jr. 小威廉·斯特伦克(1869–1946)



Elwyn Brooks White 埃尔文·布鲁克斯·怀特(1899-1985)





该书精华,慢慢上传介绍。

2010年6月1日(儿童节)继续探讨该书的话题:

下文是对The Elements of Style的相关介绍,引自:http://bearwhisper.blogbus.com/logs/14852409.html (备注:该博主的个性化签名很有创意:于今夕之何夕,唯读书以自省)

本文内容译自Wikipedia:

《文章风格的要素》:

本书最初写成于1918年,并由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教授William Strunk Jr个人出版,并于1935年由Edward A. Tenney协助完成第一次修订。1957年,《纽约客》杂志的E. B. White注意到本书。White曾经在1919年作为Strunk的学生,不过自那之后并没有留心这本“小册子”——一本“仅用43页讲述如何以清晰、准确、简洁的方式使用英语的总结”。几周之后,White为《纽约客》写了一篇短文,赞颂了Strunk教授和他对“清晰易懂”的英文文体的贡献。由于本书作者已于1946年离世,Macmillan出版公司委托White重新修订新版本的《文章风格的元素》,并在1959年出版发行。此修订版中,White独立完成了对1918版本的扩展,并使之更符合1959年的年代习惯,这就是现在无数写手和学生所熟知的手册,简称为“Strunk and White”。这本小册子的第一版卖掉两百万册,四十年中,三个版本共售出超过一千万册。

Strunk的最初版本着重于用法上的某些特定问题,培养大家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避免冗长啰嗦的文风。他写道:“要让每个单词都发出自己的声音。”有一章总结起来只有一句告诫:“去掉不必要的单词!”White把这些部分做了更新和扩展,并从他的《纽约客》系列文章中选出一篇介绍性的文章放在书的前面。1999年“Strunk and White”版本第四版问世时,第二作者已经去世了,并且手稿已经被Longman出版集团所收购。该版本添加了由White的继子Roger Angell撰写的前言、Charles Osgood撰写的跋、一个术语汇编和一个索引。一位匿名的编辑修改了1999版本的文本。在许多引人注目的变更中,Strunk对于用“he”来指代不分性别第三人称的简短而有力的辩护被移除了。(查看第四章中关于“they”的条目,以及特定性别的代词不分。)

2005年出版了《文章风格的要素示例》(The Elements of Style Illustrated),由Maira Kalman设计并制作示例。文字部分沿用了1999年的版本。

William Strunk, Jr.

William Strunk, Jr. ,1869.7.1生于俄亥俄州辛辛那提,1946.9.26卒于纽约伊萨卡。康奈尔大学英语教授,以《文章风格的要素》一书第一版作者而闻名,该书也是关于英语用法指南的一本畅销书。

Strunk1890年在辛辛那提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于1896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康奈尔大学教授英语长达四十六年,他仅有的另一部作品是English Metres(于1922年在本地发行)。他更以编辑而知名,曾编选包括莎士比亚、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以及詹姆斯·芬尼摩尔·库帕(James Fenimore Cooper在内的知名作家的诸多作品。他还曾为1936年米高梅电影公司摄制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片担任文学顾问。

StrunkOlivia Emilie Locke1900年成婚,并育有二子和一女。

E. B. White

Elwyn Brooks White1899.7.11生于纽约弗农山[Vernon Mount]1985.10.1卒于缅因州南布鲁克林。美国知名评论家、作家、幽默作家、诗人,以及文体学家。James Thurber曾这样评价他清新典雅的文风:“没有人可以像White那样写一个句子。”作为一个自由主义思想家,White经常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撰写讽刺文章,拥戴个人自由。他的写作领域跨越讽刺文章、教材,甚至包括儿童幻想小说。他的写作风格指南《文章风格的要素》一书,仍被认为是经典之作,而他的三本儿童作品:《夏洛特的网》Charlotte’s Web《精灵鼠小弟》Stuart Little《真爱伴鹅行》The Trumpet of the Swan被视为儿童作品的经典之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1736-330410.html

上一篇:珍惜生命,把握人生:从送别老父亲及5月23日江西境内火车脱轨一事后谈起
下一篇:人生、语言与规律:从“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谈起
收藏 IP: .*| 热度|

1 金小伟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8: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