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料库翻译研究+认知空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rldy 探索翻译研究新途径,反思语言认知研究

博文

人生、语言与规律:从“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谈起

已有 10513 次阅读 2010-6-7 15:30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 Inspirations from Life|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语言, 语言与社会, 语言与人生, 语言与文化

 

近段时间经历了许多的事情。

这些事情引发了我对人生、对社会、对朋友、对事业系列事情的反思。也发现:人其实可以这样生活——每天腾出几分钟时间,对自己所言所行所思的事情再度进行反思,往往会有许多独到的发现。真可谓“When human beings start thinking, God finds that side-splitting.”不知道英语这样的表达是否地道,也有这样说“Once human being start to think, God will laugh. ”翻译成汉语,就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说法呢?难道人类不思考,上帝就不发笑?我不是基督徒,不知道基督教义中是否有着这样的说法——人类是渺小的。无论人类干什么,怎么干,其实都不会逃离基本规律。

有网友这样阐释:

这样的笑,属于上帝会心的一笑。上帝造人,人是上帝的杰作,是上帝的孩子。人类就像一个莽撞的孩子,不经世事。当人类以为自己成为万物的主宰,认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改变一切的时候。自然的法则必定给人类深刻的教训。因此人类开始思考和反思自己的行为。上帝看到自己的孩子开始学习,开始独立思考,作为父母的上帝自然会会心一笑。

也有这样的说法:

这样的笑,属于上帝轻蔑的笑。人类的知识是不断积累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但无论如何,人类知道的越多,就发现自己不知道的更多,发现自己知识的匮乏。就好比孙悟空和如来,你的本事再大,看你如何逃出我的手掌心。上帝对人类的进步不屑一顾,轻蔑而笑。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一书中也谈到这句格言。他在该书第七章耶路撒冷讲话:小说与欧洲这样说道:

伟大的小说里蕴藏的智慧总比它的创作者多。认为自己比其作品更有洞察力的作家不如索性改行。可是,这“小说的智慧”究竟从而来?所谓“小说”又是怎么回事?我很喜欢一句犹太谚语:“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这句谚语带给我灵感,我常想象拉伯雷(Francois Rabelais)有一天突然听到上帝的笑声,欧洲第一部伟大的小说就呱呱坠地了。小说艺术就是上帝笑声的回响。

为什么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呢?因为人们愈思索,真理离他愈远。人们愈思索,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距离就愈远。因为人从来就跟他想象中的自己不一样。当人们从中世纪迈入现代社会的门槛,他终于看到自己的真面目:堂.吉诃德左思右想,他的仆役桑丘也左思右想。他们不但未曾看透世界,连自身都无法看清。欧洲最早期的小说家却看到了人类的新处境,从而建立起一种新的艺术,那就是小说艺术。

我不是小说家,更不是哲学家、思想家,只是普通人而已。普通人有普通人的痛苦,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快乐。痛苦与快乐,其实差别很少——一小步之遥的事情。但是,如何真正认清楚痛苦的本质,才是人活在世上主要原因,至少在我是如此。

我不是那种活得特别累的人——因为我没有什么能力去“拯救”他人。活得累,说明你有存在的价值:你不光为自己而活,还为他人而活。

普通人,你承担着无数的角色——在家是儿子女儿、女婿媳妇、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在单位你是有血有肉一分子,在朋友圈里你是颇有个性之人,在老师心目中你是活泼调皮而又勤奋好学的学生……不管如何,你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就像一滴水,融进了大海,没有了自我。

普通人经历着生老病死的人生过程,当然也会忍受着生离死别的痛苦。这一段时间我再一次深深感触到了这种痛——父亲的去世,这种刻骨铭心的痛,让我感觉到语言是苍白的,无法描述出我内心深处这种痛。

父亲爱我疼我,辛苦一辈子,没有向我提过任何要求。这一点,在父亲,是父亲伟大之处;在我,只能是我内心无尽的哀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惟一能做的,就是祈祷上苍,善待我的老父亲。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朱自清先生对于时间与生命的感触,着实让我反思:我们在如白驹过隙的人生道路上,到底如何才能让自己活得更洒脱,过得更充实?

当前社会有足够多的理由让人类远离了真理。真理本身也受到了各方面的挑战。芸芸众生中,如何认清真理的庐山真面目,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需要足够的修养与学养。

作为语言研究者,我一直在思考:人为什么要依赖语言而活?语言在社会与生活中,到底承担着什么样的作用?

这前进的路途中,有几多屈折,有几多艰辛,唯有亲力亲为,才能体会;唯有坚定屈原式的信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同时具备李白式的豪放——“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才能真正做到“刨根问底”,也才能实现“水落石出”。(

【待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1736-333109.html

上一篇:E.B. White and "The elements of style"
下一篇:综合英语课堂辩论素材三:大学生是否应该外出旅游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9: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