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春晚,农民歌手“大衣哥”朱之文成了新的“草根偶像”,他的出色的歌喉和憨厚的谈吐赢得了人心。他的成长经历,有不少发人深思之处。他曾表示:“要成为中国唱歌唱得最好的农民。”(从电视纪录片中可见,他还是最会干农活的歌手)。这位“大衣哥”似乎正在向这个目标挺进。依我看来,这就是成功的“跨界”——从“基层农业界”一步跨进了“文艺界”。他的日后发展还有一些未知数,但至少目前他的前景看好。
这里说的“跨界”,指的是不同领域的跨界;即使在同一领域里,也有各种不同类型的跨界,例如,类似的“草根”歌手李玉刚、潘倩倩就实现了男女声声乐领域的跨界。
这样的跨界来之不易,需要付出长年累月的辛勤。你看,朱之文二十余年如一日,不断练歌,在清晨的乡间小路上、在“汗滴禾下土”的田间,一直在引吭高歌,琢磨演技。他文化水平不高,靠着这种坚忍不拔的执著追求,才有了今天的成功。当然,其中也有很多专家的扶持,今年春晚,原先安排著名歌唱家蒋大为与他合唱《我要回家》,蒋大为手把手地教会朱之文掌握了歌曲演唱要领,后来才改成由朱独唱,要是没有“绿叶”帮衬,“红花”也不会这么美。
文艺生活如此,科研生活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经常说,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科学技术领域中,我们的一流人才、一流成果相对较少,这种落后态势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不足,不少人抱残守缺,不敢轻易“跨界”,也许是一个原因。经我留心观察,除了有小部分优秀人物敢打敢拼,敢“吃第一只螃蟹”,很多人只会跟在别人后面小打小闹,有些人几十年固守一个狭小的领域,从不敢轻易越界、跨界。这样,日子过得虽然安稳,终究没有大出息。
学界也有“跨界”好手,其中钱学森、钱伟长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在认准了方向之后,敢于闯进别的新兴领域或需要开拓的新阵地,做出一番有声有色的事业。钱伟长先生敢于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什么问题都敢去尝试(当然有时是非常时期的无奈,例如,研究高能电池那会儿)。
学术上的跨界并不容易,与上面提到的朱之文等人的跨界一样,需要持之以恒的扎实努力,需要夯实深厚的专业基础。跨界需要有胆识,有热情,有恒心。我很佩服林家翘先生。在他的学术生涯中,曾涉足多个领域,在流动稳定性、非线性波动、星系动力学等领域做了开创性的工作,提到动力来自对科学的持久的激情,直到耄耋之年,他还在生物数学领域辛勤耕耘。他的善于跨界的能力源于他厚实的知识基础。记得他在他的那本应用数学名著中曾经提到,有人评价一位应用数学家,说此人就会摄动理论,不过,什么问题到了他的手里都变成了摄动问题,并得到出色的解答。这就说明,要跨界,必须以坚实的实力做基础,要有一技之长。
然而,我们的才能、水平毕竟与大师相去甚远,我这里提及的“跨界”一般指的是在某个领域中的方向转移,“在一棵树上吊死”是不可取的。我过去论及这类转移时,有博友强调“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出不了大师,对此,我部分地赞同。我们需要在一个学术领域上做持之以恒的努力,但固守某一个分支方向,不敢越雷池半步,满足于解决一些枝节问题,一般也出不了大师。
我们的科技事业要大发展,需要不拘一格地培育人才;而作为每个个人,需要在博大精深的方向上狠下功夫,学会跨界是一个要点。科学技术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学科之间在不断交叉融合,我们不能鼠目寸光、抱残守缺,该出手时就出手,该跨界时就跨界,而跨界要有志、有识,要下苦力。
写于2012年2月5日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