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地铁系统急需增加软实力——轨道交通忧思录之五 精选

已有 6873 次阅读 2011-10-19 06:44 |个人分类:科海随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软实力, 轨道交通, 上海地铁

“地铁系统急需增加软实力”,这是昨晚从上海电视台名牌节目“新闻透视”中听到的最末一句话,因为从13日至18日上海地铁“六天六故障”,涉及五条线路(12348号线),波及整个系统,加上927的十号线追尾事故,上海的超过半数的地铁线路“坏了金刚之身”。这些事故、故障造成的线路拥塞短至半小时,长到六七个小时,“上班族”叫苦不迭,“赶路者”(赶飞机、火车的)心急如焚,人们在问:“上海的地铁究竟怎么啦?”“我们能不能安全地乘坐地铁?”

自从“927”事故之后,上海地铁在发生故障时采取了最保险的“缓行”对策,过去出现故障,地铁列车的车速从6070公里/小时降至4050公里/小时,现在为保障安全计,降至20公里/小时,要知道,这是上海交通高峰时段的平均车速!于是乎,一出故障,地铁列车在轨道上“鹅行鸭步”,不少车站人满为患。更令人揪心的是:故障像“达摩克利斯剑”悬在头顶,不知何时会发生。昨天,连3号线(即“明珠线”)都出了较为严重的故障,这可是上海的第一条轻轨(即北京人所称的“城铁”),全在地面运行,是故障较易处置的线路!连它也“缓行”起来,更令人担忧。据称,这些故障的直接诱因多为信号控制系统功能的局部丧失。

这一系列地铁故障、事故表明:上海的地铁系统非常脆弱,首当其冲的控制和管理问题到了应刻不容缓地予以解决的地步!

上述“新闻透视”节目为我们简单剖析了故障、事故发生的初步原因:

一是上海地铁目前运行的11条线路,有的已运行十余年,进入了“事故多发期”,有的新建,还处于调适阶段;

二是地铁发展迅猛,已形成巨大的复杂的网络,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跟不上。据报载,原来在当“班长”的(管几号人)一下子升任“营长”、“团长”(管几百号人),难免手足无措;

三是地铁信号控制系统问题很多,有些系统(如2号线)是从美国引进的,有些(如4、8号线)是从法国引进的(据我所知,还有从日本、德国引进的),存在综合协调和妥善掌控问题。

在我看来,第一个原因是地铁超常速发展造成的。国外大城市地铁建设缓慢有序,因此运行几十年、上百年,也未见有频繁发生的事故、故障;第二个原因也与地铁超常速发展有关,再往下追问,是由于对地铁技术和管理人材的培养缺乏预见性,人材储备不足;第三个原因是实质性的技术原因,正如我两年前所说:“我国在地铁科技方面所掌握的基本技术极其不足!尤其是地铁线路控制系统,基本上是靠引进的,有的还是‘黑匣子’,一旦出问题,维修、重整都很困难。如果把整个地铁系统比作一个‘人体’,控制系统就好比是‘脑袋’,上海地铁的‘脑袋’的大部分不是自己的。因此,我的同行担心,可能还蕴藏着更可怕的事故。”(见链接中的文1)。电视节目里也说,如果当年有计划地从某个国家引进相关设备,情况会好得多。我要补充的是:如果在引进的同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及时消化,打开“黑匣子”,或者整合成自己能完全掌控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就可最大限度地避免那些事故、故障的发生。

总而言之,人们正在为超常速发展“埋单”,为不重视基础研究和技术储备品尝苦果。写到这里,我不禁想问:当年为航天器研制、生产了精密的控制系统和强大火箭,把杨利伟们送上天的上海人怎么啦?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下一步应该怎么做?除了过去已经提到的几点以外,这里再提一些具体建议:

1.        鉴于地铁信号控制的问题比较突出,需要及时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实现。建议上海市科技管理部门尽快设立相应的研究专项,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从应用基础研究入手,尽快研发国产化的可靠的地铁信号控制系统,切断可能发生事故的根源;建议在国家973863计划中,尽快设立相应的研究专项。

2.        加强地铁科技的多学科交流。把高校和研究设计单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采用学术会议、论坛、workshop、双边交流等形式,共同商议地铁故障的应对策略。

3.        加速建立有效的事故应急预案的研究和实施。在目前事故、故障频发的情况下,更应加强地铁-地面公交的一体化。在所有地铁站建立与其它交通方式衔接的方案,并广而告之,一旦发生事故,可及时疏散人流;为每个地铁站设计好科学的人员疏散方案,尤其应在地铁站的地面用荧光线标出疏散路线和方向,以便在停电时疏散人流。

4.        尽快建立地铁管理人员的培训体系,可适当扩大编制,让管理人员轮流参加短训班,甚至当工程硕士,实质性地提高他们的素质。

5.        为收缩战线,对付目前的问题,应考虑放缓上海地铁新线路(1214号线)的建设速度。

 

布衣之言,仅供参考。

 

写于20111019

 

【链接】相关博文

1、基础科研薄弱 迟早要出大乱子——上海地铁一号线事故引发的思考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48913.html

2、轨道交通忧思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465242

3、需要从深层次找原因——轨道交通忧思录之二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468825

4、高铁何时让人放心——轨道交通忧思录之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483023

5、上海地铁十号线事故:又一记“猛掌”——轨道交通忧思录之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49116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98334.html

上一篇:周末闲话-8:江郎为何才尽?
下一篇:莫让宝贵的思想财富流失——读徐复的《科学研究四十年》有感
收藏 IP: 124.79.6.*| 热度|

11 马磊 董焱章 吴斌 周华 吴吉良 王恪铭 刘颖彪 范庆来 许峰 wgq3867 fqk616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