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尖日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jry8044 物理学歪人 电气接地学雷人 qq:9792255

博文

玩科研的境界和重要误区(外一则) 精选

已有 12443 次阅读 2011-9-2 07:56 |个人分类:科研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科研, 教育, 学习, 爱因斯坦, 年轻人

 

(一)、境界

这些天一直忙得焦头烂额,所以没打算在十月份之间认真写博文。可今晚无意中瞥了置顶博文玩科研是种境界,年轻人一时学不来很吃了一惊,这与我自己所学、所思差别太大了

首先,就标题“玩科研是种境界,年轻人一时学不来”本身就是错误,正好与事实相反。研究表明,相较于老年人,年轻人最大优势在于更强的专注能力,更容易持续地全身心地做好一件事情不受干扰,而老年人就相去甚远,中年人其次。但年轻人在一心多用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而科研需要的就是全身心的持续专注能力,这正是年轻人的最大优势。也就是说,年轻人更易玩好科研,更容易达到科研的最高境界。事实上,至少我所了解的物理、数学等多个领域都是如此:

  • 物理领域最伟大的当数牛顿和爱因斯坦,而牛顿最伟大的三项发现全都在22岁至24岁时取得,爱因斯坦最伟大的三项成就全都在26岁一年取得,其他类似的案例非常多。
  • 数学领域荣获沃尔夫奖的还有20世纪“最后四分之一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丘成桐、被美国2008年探索杂志评为最聪明的年轻科学家——陶哲轩,他们最伟大的成就同样在年轻时取得,所以丘成桐特别关注和支持中国年轻学者。
  • 电气接地领域最强者属武汉大学和长江水利委员会,我所知道的几个牛人成就也都是在年轻时取得的。
  • 就我自己而言,电气接地之所以能达到今天如此可观的水准(至少能自己编程解析复杂的双层甚至多层土壤电阻率,国内教授大多不具备相应水准),不是源于这么多年持续的努力,基本得益于刚开始工作的两年的不断的超越和突破,之后便懈怠了,于是就一直维持着相应水平。

那么,年轻人如何玩出科研的最高境界呢?道理谁都懂。就是秉着“思想自由、人格独立”之精神,以自己最喜欢(或者说最擅长)的方式学习、研究(如此可避免爱因斯坦搞文学、比尔盖茨搞艺术的错误)。因为喜欢,所以能幸福地沉迷于其中,自然会不断地去超越和突破以期获取更大的幸福感,自然会在更大的振奋快感的驱动下取得更大的成就,如此良性循环,自然会源源不断地取得进步。

因此,大师、大牛得玩科研,年轻人更得玩科研。玩科研的关键不在于现在水准有多牛,而在于能否以自己最喜欢和擅长的方式去学习和研究,在于是否有一颗源源不绝的进取心。没了进取心,便再也不会有新的成就,大牛、院士、大师甚至诺贝奖获得者都与普通技工、教师无异了,拥有进取心,谁都科研玩科研,就这么简单

 

(二)、误区

如上所说,要想玩好科研,就得保持在高度清醒、振奋的最佳状态,这最易攻占难题,是一种最健康的状态,也是最年轻的状态。为此,就得运动好、休息好(运动休息促进智力的作用意义已被大量科研数据所证实),从而将自己调节并保持在相应最佳年轻、健康状态。所以,文中列举的爱因斯坦酷爱走路,陶哲轩很注重休息和瞌睡。

所以,“玩科研是种境界,年轻人一时学不来” 中“要像打工一样学习的理念”(要像富士康的打工仔那样,每天站在机器前,罚站’8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一直工作,天天如此,上班,下班,睡觉,上班,下班,睡觉,直到彻底干出结果。科研就像烧开水,你必须一鼓作气烧到100度让它开,否则,你烧到80度又停一下,它马上又退回到原来的温度了。)是有问题的。长期的艰辛努力固然必要,但是,像打工一样持久底下的疲劳战更有可能塑造一辈子平平庸庸的打工仔。如果像打工一样学习合理,那么,以勤劳、刻苦著称的中国人科研水准早就是世界一流了。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接受正规训练的象棋、乐器演奏学员往往可以在短时间内超过数十年功底的业余选手,因为前者始终处在不断的超越和突破中,后者尽管练习时间长,但更多地处在松懈中打疲劳战,只知勤奋和刻苦,却忽视了更为关键的超越和突破。

所以,成才的关键在于精益求精,在于不断的超越和突破,得不断提高修为和境界。千万不能打疲劳战,一旦觉得效果不明显、难有收获时,就得放松休息,待状态恢复后再来。事实上,上面提及的世界级天才陶哲轩就是这么做的,他只在状态极好时,才会静心写篇苦思已久的论文。如果状态不佳,他只会发发邮件、散散步甚至打个盹,对于那些迟迟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他甚至会放弃多年后再来做,总之只做可以不断超越和突破且又力所能及的事情。

连陶哲轩这样的世界级天才也只能在状态最佳时做好最有挑战意义的事情,我们常人就更不必说了。否则,不仅难有所成,还会严重损害身心健康,断不可取。

外一则

作为一物理学大师,卢瑟福不仅自己获得诺贝尔奖,而且还为科学家培养出大批优秀科学家,其中13位先后获得诺贝尔奖,不管是在人类科学史上还是人才史上,都极为罕见。
他是一位伟大的老师,他把他的知识,智慧和诚挚的心献给了他的学生,他只要接受了学生就会负责到底。他协助学生选课题,并亲自辅导,以至于他的一个学生说:“即使最平凡的人在他这里都可以取得非常的成就”。所以,他能培养出13位诺贝尔奖得主和大批优秀科学家绝非运气,而是伟大的付出,这其中当然蕴含了至高的智慧,引导学生自由独立思考的至高智慧,该智慧为灵活学习和创造性探索的源泉所在。
下面一则广为流传的故事足以说明问题:
一天深夜,卢瑟福走进实验室发现医学生仍然伏在工作台上,询问后知道他在工作。
卢瑟福又问:
“那你白天做什么呢?”
“在工作。”
“那你早晨再也工作吗?”
“是的,教授,我早晨也工作。”
卢瑟福略为迟疑了一下,随即问道:“那么,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进行思考呢?”
一个负责的导师应能像卢瑟福一样将其杰出的智慧和诚挚献给学生!
所以,建议一些老师,如果您自己不懂得如何玩科研,年轻时没有多大成就,那最好还是跟学生讲讲那些有成就者的学习方式吧,否则,很有可能反过来影响学生。至少“要像富士康的打工仔那样,每天站在机器前,罚站’8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这样的建议是非常糟糕的,即使是天才,也只能被这种平缓得死寂且不健康的方式塑造成庸人,除了落得每天“刻苦学习”的心理安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4673-482079.html

上一篇:试从防雷接地角度简述高铁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及解决策略
下一篇:723动车调查:王梦恕院士爆重大防雷设计缺陷
收藏 IP: 121.229.177.*| 热度|

62 彭思龙 吕喆 吴飞鹏 丁甜 黎在珣 文双春 郭桅 张玉秀 金小伟 王衍伟 刘欢 武夷山 刘用生 吉宗祥 许培扬 陈儒军 王伟 黄锦芳 杨秀海 张选泽 刘立 孙静宇 李学宽 王启云 罗淼 研学交流 鲍海飞 唐常杰 方晓汾 唐小卿 陈金华 柳东阳 葛肖虹 高虹 刘庆丰 李泽波 贺乐 曹俊兴 周可真 夏德斌 饶海 蒋继平 刘广明 张天翼 曾新林 刘艳红 吴吉良 孔晓飞 张珍 吴江 杨月琴 陈绥阳 张晓锋 李宇斌 ddengjian leiyunting yyfy105 zhangboshi xiaxiaoxue86 liangqiang xqhuang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3: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