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中,采用演化博弈模型,针对多种情景中的‘囚徒困境’现象进行了深入推演和剖析,这种数学性质的分析虽然是基于某种假定和简化情形进行的,但其内在蕴含的道理却非常有启发性,本文对此问题继续进行推演和拓展。
在上文的演化博弈数学模型的分析中,蕴含了这样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道理:在许多的简化博弈模型中,都会存在一个或两个(甚至某些特殊情景下会存在多个)演化稳定均衡点,这种现象,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某种积累或累积效应,这种累积效应导致整个博弈群体最终进入(或陷入)某种或良性或恶性的循环之中不断演化,并最终在该稳定均衡点附近达到某种平衡。然而该平衡点并非是完全稳定的,更不是永久稳定的,因为在一个更为广泛、更完整的博弈世界中,这种暂时的稳定又会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和遭受许多新的挑战,最终会导致该均衡点的稳定被打破,具体来说,比如出现了价值观的系统性整体性修正,或是出现了价值观不断败坏后的整体性崩溃;比如当前的博弈规则被修正,或当前的博弈规则被破坏;比如在该博弈规则下最终导致发生了重大灾难,或是该博弈规则下出现了心理迷茫或心理叛逆;等等,都会导致该均衡点的博弈稳定性被打破。
上述推理即意味着,在现实世界中,有大量的事物是处于各种循环之中的,或是恶性循环、或是良性循环,而这些循环又是镶嵌在更大的循环之中的局部循环和短期循环,这些大大小小的循环互相嵌套、互为因果,便构成了我们所体验着和生活着的真实世界。而要避免陷入恶性循环,和避免良性循环被打破后陷入恶性循环,唯一的方法是:增进身处其中的人的知识、心智和智慧,并进而及时地修正恶性循环中的不恰当博弈规则,和及时修补完善良性循环中的博弈规则缺漏。
更为形象地:在价值观扭曲(包括个体的价值观扭曲和制度性的价值观扭曲)的条件下进行博弈,会导致每个人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最终结果却是整体的长期利益最小化并最终伤害其中的每个个体的自身利益。
比如在市场竞争中,为了追求最大的企业自身收益,而采取各种急功近利的冒进举措甚至习惯性地采取违法、欺诈等行为策略,最终导致市场混乱、生产安全事故、企业内部管理混乱、产品安全出问题、产品质量下降、重大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最终不仅损害整个行业和社会,也损害了企业自身。
再比如,在学术研究中,想要短期经济利益和长期学术价值利益同时获得的人,其结果往往导致自己身心疲惫地双重焦虑,最终或是累死或是把自己的学术创造黄金期给荒废掉了。因为有专心才能专业,唯有静心凝炼才能出真金。同时追求两个目标,是无法专心的,也就无法静心凝炼,也就难以获得具有长远价值的真金(学术价值上的真金)。
要扭转上述由于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导致长期利益最小化(包括个体的和整体的利益)的恶性循环和困局,首先要做的是改变扭曲的制度;其次,通过制度的纠正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引领来逐渐扭转个体的和群体的扭曲价值观。
更进一步地,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几乎所有问题和困境,分析到最终会发现,其实真正最核心的就是价值观的问题:不论是对行为过程本身还是行为的最终目的的判断上,导致出现问题的最为核心的根源就是价值观上出了问题(当然也包括世界观和人生观方面的问题,因为世界观和人生观也会对价值观产生巨大影响。更准确地说,这三观互相之间是互相影响的。但是对日常行为影响最大的仍然是价值观,也就是说,在三观中,价值观是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
但是,要真正做到对不恰当、不理性或理性不足的现有博弈规则的彻底修正和完善,以及真正做到对扭曲的价值观的修正和完善,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才能完成这种转变。尤其是在推动社会改良和价值观修正等这类复杂事物上,‘过于毛躁的急于求成’与‘过于慵懒的习惯性苟且’一样,都是不理性的。更准确地说,耐心和毅力本身也是理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是需要足够长的作用时间而已。因为越是复杂的问题、越是复杂的系统,要被完善和修正所需的时间也就越长,而且从作用力发出到产生明显效果是需要时间和有滞后性的。这就好比太阳离地球的远近:每年地球平均气温最冷的那天并不是离太阳最远的那天,最热的那天也并不是离太阳最近的那天,都是有明显滞后性的。究其根源,这是因为绝大多数复杂性事物的改变和复杂系统的演化都是需要慢慢发酵和积累的:变坏(恶性循环达到顶点导致社会灾难)需要积累,变好(良性循环达到顶点实现大同社会)同样需要积累。有区别的只是,前者是负面力量和邪恶力量的积累,后者是正面力量和正义力量的积累。
最后的一点总结和补充:在逻辑的简洁性和思路的清晰性方面,演化博弈模型的数学推演往往显得有些复杂难懂(尤其是对于数学基础不够好的人来说),在对许多问题的分析效率上似乎远不如‘要么良性循环、要么恶性循环’理论/理念;但是,当你能真正理解清楚模型所反映的内在机理之后会发现,这种数学工具和这种数学性的逻辑思维其实非常简单而且高效。然而需要强调的是,数学不等同于物理:当数学模型过于简化时,该数学模型便会小于物理,只能反映物理世界的局部;当数学模型的假想成分过多、偏离实际时,该数学模型便会失真和失效。因此总的来说数学大于物理(万物皆数),同时又难于用数学去完全精确地描述物理,但这是因为人力所构建的数学模型难以完全精确地描述物理,是人自身的局限性所导致的,而不是说数学本身做不到。
忽视数学、不用数学与盲信数学、乱用数学都是错误的,是两个对称性的极端。把数学模型中的现象轻易扩大化为自然界的内在机制、内在机理的现象更是需要高度警惕的,因为真正能恰当地理解数学和运用数学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需要非常高的智慧层次,在智慧层次并不是非常高的情况下,盲目下结论和轻易拓展对数学模型的理解,容易导致当事人、同行、读者乃至吃瓜群众的误入歧途,需要慎之又慎###。对于吃瓜群众来说,对于任何一个可能重大尤其是可能超级重大的学术成果,在学术界并没有普遍公认,实践上也并未真正充分验证的情况下,安静吃瓜等待结果而不是急于欢呼和哄抬是最好的和最理性的选择。
###这个问题在物理学中的弦论、量子力学、黑洞等领域也许有非常严重的理解误区的存在(并不是指在数学处理上的技术错误,而是指对其中的许多数学模型在理解上的误区甚至错误),至少以我目前的理解和思考来说应该是如此的,这些领域中有不少关键性问题是违反常理、常识和违反更为深刻的哲学理念的,但具体细节需要深度剖析、论证和实证(对其中的不少问题可等待实践检验即可,不论当事人是否是因为失误还是恶意误导导致骑虎难下),而我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酝酿和积累,这是我下一个阶段要开始做的事情,但时间也许要很长,因为对于其中的大量数学工具的掌握需要较长的训练期和熟练期。但在方向性和宏观性的判断上我以前早就写过不少相关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自行查看(比如‘任何自然规律,只要存在必然是普适性的,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因人而增不因人而减、不因人而生不因人而灭’的观点,以及我在我的宇宙论一文中的许多与这些问题有相关性的论述等等)。
https://mp.weixin.qq.com/s/ehbrF1ZabmhjjSNEDci_4A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