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但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其中最为典型的问题之一就是大气污染。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就曾发生过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导致数以千计的居民因空气质量恶化而丧生。因此,如何应对与治理大气污染是事关全人类福祉乃至全球生态系统健康的重大事务。
广义地来说,大气污染是指有害物质(如气体、颗粒物和生物污染物等)进入大气后,改变了空气的自然成分,进而影响人类健康、生态系统和气候。
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SO₂)、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以及细颗粒物(PM2.5和PM10)等。
生物污染物,如花粉、细菌和真菌等,虽然来源于自然生命,但在城市化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其浓度和分布也可能对空气质量产生显著影响(如各种过敏症和导致呼吸道感染等)。
此外,还有一些虽然通常含量极少,但会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构成严重威胁的物质——危险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多环芳烃(PAHs,如苯并芘),重金属:如铅、汞和镉等(重金属在大气中的扩散主要依赖于颗粒物的传播,且在沉降后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
造成大气污染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建筑施工、农业活动以及自然现象(如火山喷发和沙尘暴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使得空气质量问题愈加突出。
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不容小觑,长期暴露在污染空气中可能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甚至增加死亡风险。此外,大气污染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影响植物生长和水体质量,从而扰动整个生态系统,并影响生态系统中各级消费者所赖以生存的食物链。
要了解大气污染具体是如何影响人类及生态系统的,首先需要了解和分析清楚大气污染物的发生机理及其传播机制,这其中,大气的稳定度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大气稳定度是指大气层在垂向的稳定性程度,通常分为稳定、不稳定和中性三种状态。在稳定条件下(尤其是如果出现了逆温现象的话),低层空气相对较冷,而上层空气相对较热,这种温度分布会抑制空气的垂向运动,导致污染物在低层空气中积聚,从而形成或加剧雾霾等空气质量问题。相反,在不稳定条件下,空气会发生强烈的垂向混合,污染物能够迅速扩散和稀释,从而降低地面污染物的浓度。因此,稳定度较高的天气条件往往会加剧大气污染,尤其是在城市和工业区。
值得注意的是,大气污染本身也会对大气的稳定度产生影响,增加的气溶胶和其他颗粒物可能改变局部气候,进而影响大气的稳定性。因此,深入理解大气稳定度的变化对于制定有效的空气质量管理和污染控制策略至关重要。通过科学的监测与分析,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大气污染,保护人类的健康与生态环境。
大气稳定度与大气污染物扩散有哪些内在机理?
从学术的角度来说,大气稳定度与大气的垂向运动特征紧密相关(甚至可以这么说,大气的稳定度通常指的就是大气的垂向运动特征)。而决定大气的垂向运动特征的最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风(这里指的是水平方向的空气流动),二是大气的垂向温度分布。水平方向风的存在显然会影响大气的垂向运动,而且水平方向风越大这种影响会越大。但在水平风相对较小或无风的条件下,大气的垂向温度分布对于大气的垂向运动特征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不同垂向温度分布的大气,具有不同的稳定度。
从动力学特征的角度来描述的话,大气稳定度的划分方法如下:如果大气中的某个气团在外力作用下产生了一个随机的向上或向下的运动,当这个随机性的外力去除后,气团如果逐渐减速并有返回原来高度的趋势,就称这时的大气是稳定的;当外力去除后,气团有继续加速运动的趋势,则这时的大气是不稳定的(准确地说,这种大气会自发地产生垂向湍流);如果气团处于随遇平衡状态,则称大气处于中性稳定度(参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