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做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有以下两种方法对研究者是极为不利的,可列为禁忌,虽然经常有人会这样做:一种是阅读过少、闭门造车;另一种是阅读过多、静思反刍过少。前者多发生在基础知识薄弱,缺乏系统性的学术训练者身上,如许多民间的业余科学爱好者往往会存在这个问题(当然不绝对)。后者多发生在科班出身的以学术研究为职业的科研工作者身上,尤以文科的科研工作者为重(同样不绝对)。
这二者的一个共同点是缺乏自省力,缺乏进行自省力的自我训练,因此最终的体现都是:当事人往往都深陷其中难以自察。前者的问题旁观者往往很容易看出来,后者却往往非有足够洞察力则难以轻易发现。
由‘阅读过少、闭门造车’者所得到的成果,往往很容易被较有学识的人正确辨别从而加以拒绝;但‘阅读过多、静思反刍过少’者做出来、写出来的东西却往往具有较大的迷惑性,若非细致观察和有足够的判断力的话,往往容易鱼目混珠被当做有价值的成果和思想。
在文科领域,‘阅读过多、静思反刍过少’的现象似乎比较普遍,许多人都以不断地给自己开列书单,广泛且快速地阅读当做研究中的一个日常习惯。这种做法对于一个普通的文化知识爱好者来说并无不妥,因为爱知识是值得肯定的,是有文化、有精神追求的表现,但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却是一个极为不良的行为习惯。因为这种做法会导致许多信息没有得到自己大脑的充分逻辑推理就轻易被接纳或被轻易否定掉了,最终的结果往往是:符合自己直觉的自己就接受了,不符合自己直觉的就被自己所否定掉了,而这个肯定和否定的过程并未经过自己大脑的充分的逻辑推理和静思反省,因此最终给出的结论和感悟往往都过于感性而理性严重不足。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行为习惯会导致自己大脑的逻辑思维能力一直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自省能力也难以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因此其学术水平和学术能力只能依自己的天然禀赋、尤其是自己天然感性中的理性含量来决定,若自己天生感性中的理性水平高,则最终的成就高,反之则反之。
再来谈谈前者。有许多‘阅读过少、闭门造车’者为自己辩护的理由是:万物的内在规律是相通的,虽然自己看的不多,但自己也能领悟到其内在规律。问题是,真正能做到触类旁通的人是极少的,能做到触类旁通的人,往往是已经具备了非常扎实的学术功底,至少是在某些专业领域中已经具备了非常扎实的学术功底的人。从未扫清过一个屋子的人,是不可能有能力去扫遍广场甚至世界的。更多的是,即使能扫清一个屋子,也出门仍然容易迷路,能真正做到在多学科间触类旁通的人是凤毛麟角的。所以,笔者想借本文再次劝告许多的民间科研爱好者,如果你既没有经历过严格系统的学术训练,也不具备超强的自学能力和自我内省的能力,甚至连什么是自我内省你都没有过充分体验的话,你的研究成果的确有非常大的概率是没有学术价值的,或是已经被人早发现过的常识,甚至是彻底荒谬的。
当然,话说回来,事实上,任何时候学术界的主要问题都在于学术界自身,在于学术界中以学术研究为职业的科班出身的人群身上(至少从现代科学诞生后的近百年来一直如此)。一个做不出好学问的学术界,其问题从来都不是由于民间科研爱好者干扰导致的,而一定是其自身的因素以及其他可能更重要的社会因素所导致的(本文不在此做更多的延伸,笔者的其他博文中已有论述)。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学术界一方面要对民间科研爱好者有更多的宽容和富有爱心的疏导,更重要的是希望学术界中科班出身的职业科研工作者能更加重视自身的学习和学术研究习惯的养成,很多年轻时聪明劲很高的好苗子,以及许多在做学问上非常用功的科研工作者,为何最终在学术上没有得到足够好的成果甚至一事无成,应该和自身的一些不良阅读思考习惯和科研习惯有很大的关系:过于喜欢卖弄,过于喜欢利用自己博闻强记的能力来展现自己,以及‘阅读过多、静思反刍过少’等往往是主因。
后记及预告:我为何撰写本文?部分是源于从网络上查看到的有关江老师的公开信息,尤其是读了他写的“生命的厚度”一文,另外,更和我以往已有的对社会人生的某些观察和判断有关。更为具体的细节性评论涉及到对江老师治学方法的评论,出于对刚刚去世的江老师的尊重,后续的文字就等到满7天后再写出来吧。
有意愿到时前来阅读的读者,可做一次如下尝试:先自己把该文仔细阅读2-3遍或更多,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到时再与我的观点进行对比,看我们看到的问题和判断有何异同。对了,另外还有一篇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字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3185-854596.html,也会在被评论的范围,因为这两篇文字在某些问题上存在共性。
文责自负,与本人的工作单位无关,与文字发布的网络平台无关。
欢迎转载,只需注明文章作者钟定胜。
**********微信公众号holysky-zhong***********
*****微博地址http://weibo.com/holyskyzds****
*****QQ空间http://user.qzone.qq.com/253758/******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2: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