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羽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iyuxiao 诗言志,以象贵。

博文

七绝组诗•舌尖中国(II):脚步

已有 4268 次阅读 2014-5-9 15:32 |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七绝组诗·舌尖中国(II

 

脚步

 

2014/5/9



 


1. 引子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行遍中西南北东,

人生脚步太匆匆。

豆花煎饼酥油蜜,

滋味长存故事中。







 

 


2. 藏南酥油蜂蜜

 

西藏林芝,印度洋吹来暖湿的季风,植物正在疯长,又到了白马占堆最忙碌的季节。西藏百分之八十的森林集中在这里,白马占堆仔细搜索几天前发现的蜂巢。现在,他得想办法到达树顶。在当地人眼中,蜂蜜是宝贵的营养品,值得为它冒险。

白马选了一根藤条使自己与大树相连,从现在起,这根藤条关系性命。一个小时过后,白马爬了很高,但还有更长的距离要爬。3个小时过后,白马接近树冠,现在他准备摆脱藤条。40米高,并且没有任何保护,这是一次危险的行走。野蜂并不怕人,白马从长辈那里学会了点燃烟雾,迫使蜜蜂放弃抵抗,砍开蜜蜂藏身的树洞就可以得到最甜美的蜂蜜。

在与世隔绝的大森林里,甜食非常难得,而蜂蜜是白马能带给家人最珍贵的礼物。甜,是人最简单最初始的美食体验。和人工提炼的蔗糖不同,蜂蜜中的糖不经过水解就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在中国的厨房,无论烹饪菜肴还是制作甜点,蜂蜜都是其他糖类无法替代的。当然,白马家最喜欢的是酥油蜂蜜。

 

玉露琼浆不可期,

 穹林深处有甘滋。

攀援采蜜弥惊险,

调入酥油美胜饴。

 

甘滋:甜美的味道。曾巩 《福州拟贡荔枝状》:荔枝成实在六七月间。虽乾而致之,然新者於其甘滋犹未尽失。







 


 

3. 四川豆花

 

老谭是职业养蜂人,二十多年来,依靠这份工作,他养育了一双儿女。二十多年前,老谭向未婚妻许诺,要带她从事一份甜蜜的事业。交通不便的年代,人们远行时,会携带能长期保存的食物,它们被通称为路菜。

路菜不止用来果腹,更是主人习惯的家乡味道,看似寂寞的路途,因为四川女人的存在,变得生趣盎然。妻子甚至会用简单的工具制作出豆花儿,这是川渝一带最简单最开胃的美食。通过加热卤水使蛋白质分子连接成网状结构,豆花实际上就是大豆蛋白质重新组合的凝胶。挤出水分,力度的变化将决定豆花的口感。简陋的帐篷里,一幕奇观开始呈现。现在是佐料时间,提神的香菜、清凉的薄荷、酥脆的油炸花生,还有酸辣清冽的泡菜,所有的一切足以令人忘记远行的疲惫。丰盛的一餐,标志着另一段旅程的开启。

二十多年,风雨劳顿,之所以不觉得孤单,除了坚忍的丈夫,勤劳的妻子,相濡以沫的还有一路陪伴的家乡味道。

 

家乡味道总牵魂,

路菜香醇伴路尘。

一碗豆花成致味,

犒劳辛苦放蜂人。









 

4. 陕北麦客与面食

 

秦岭北麓,麦子熟透,机械收割的普及,不妨碍竞争者的存在。麦客,中国古老的职业割麦人,他们踩着麦子成熟的节奏,用双手挑战机械。小麦,曾经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作物,拥有世界上最广泛的种植面积。从最日常的馒头,锅盔,面条到肉夹馍,羊肉泡再到花样百出的各色小吃,共同奠定了陕西这个面食王国难以撼动的基石。然而,要一尝最为原始古朴的面香,只有等到麦收的季节。

小麦富含淀粉和蛋白质,而刚刚收获的新麦甜度最高。陕西人习惯把面加工成3厘米宽的形状,正是这样的宽度,加上合适的火候,才能彰显新麦劲道的牙感和清香的味道。老婆婆比谁都清楚做面的奥妙,风箱大柴,一灶旺火最让面条出彩。木耳、胡萝卜、嫩豆腐,做成的浇头,陕西人称作臊子。浓墨重彩的油泼辣子,是面条永远不变的忠实搭档。善待麦客是祖辈的传统,大量碳水化合物,可以维持重体力劳动后身体所必须的苷糖。

 

麦客秋来有定踪,

 香甜新麦慰乡佣。

面宽火旺浇头重,

辣子泼油余味浓。

 

乡佣:乡农、乡村雇工。严复 《主客平议》:比者学子乡佣之蠢蠢,有明徵矣。

 








 

5. 东海开渔第一网

 

3个月的休渔期过后,东海迎来了开渔的第一天。这种小船被称作夫妻船,它是渔民的双脚,4小时行驶60海里,夫妻俩撒下第一网。

三门湾位于浙东沿海,鱼类资源曾经极度丰富。临近农历十五,大潮将至,妻子身体较弱,开始晕船。但凡出海,除了打鱼,烧火做饭等杂务都由丈夫包办,这是两人20多年的默契。

白蟹油炸,水烧开放入挂面,一顿简单的晚餐后,将是6小时的繁重工作。这是休渔后的第一网,至关重要。起锚,收网,渔网已经在水下蛰伏20个小时,拉出水面,景象令人失望,终于发现了一条鲳鱼,却挣脱了渔网。6小时过后,鱼颗粒无收,幸亏有其它海货。大海又一次展现了它的慷慨。50公斤海货,是他们一昼夜颠簸的回报。10个小时内,这些海蟹将出现在大城市的餐厅。

 

大海为田舟作房,

 海耕岁月有饥穰。

开渔首网空无获,

脱网还逃一尾鲳。

 

饥穰:饥,荒年。穰,丰年。汉贾谊《论积贮疏》:“世之有饥穰。”

 





 

 


6. 野生小花菇

 

为了一种特殊的菌子,饶长清已经守候了8个多月,现在终于到了季节。脚下是青峰断裂带深处,湿气在海拔2400米的高处凝聚,催生出一种珍贵的食材,小花菇,枯树上寄居的真菌,香菇中的王者。低温环境中,香菇生长极慢,但肉质肥厚,剧烈的昼夜温差,导致伞盖龟裂开花。小花菇的问世,源自于天地之间的种种机缘巧合。如今,香菇已经实现人工培植,品相极佳。但老汉清楚,那些种植香菇,不是最顶级的美味。

鲜花菇含有90%的水分,干燥过程暗藏玄机。炭火烤房里,是人工栽培的香菇。事实上,新鲜香菇远不及干香菇的味道,奥妙就在于香菇在脱水过程中,会自动转化出大量鸟苷酸盐,有强烈的鲜味。因此,只有干燥之后,这种菌子才真正称得上香菇。至于野生花鼓的干燥,老汉更喜欢最天然的方法。借助阳光和风,肥美的野生花菇,慢慢散失水分,鲜美的味道一点点凝聚,和栽培菇相比,野生花菇品相不整齐,也很难卖出价钱,这些稀有的美味,饶长清打算留给家人。

 

高山深谷隐奇珍,

小小花菇鲜又醇。

赖有阳光能聚味,

风干香气更无伦。





 

 


7. 望潮,跳跳鱼

 

无论靠山还是靠水,劳动者都有专属于自己家人的美味。

望潮,被赋予诗意的小章鱼,学名短蛸。潮涨时外出,潮落后躲藏。杨世橹正是捕捉望潮的高手。望潮表层的胶原蛋白和调料相遇,形成浓油赤酱的自来芡,望潮肉质脆韧弹牙,是东海渔民最拿得出手的看家菜。

然而女儿最喜欢的美食,仍然躲在海滩上。弹涂鱼又名跳跳鱼,是能够在陆地上生活的鱼类。不要妄想抓住它们,除非舍得用五年时间练就一门绝技。使用5长的钓竿,6长的鱼线,捕捉10开外仅5厘米长的猎物,其难度和精准度的要求,不亚于20外投篮。从发力到捕获,仅需八分之一秒,高速摄影机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整个过程。

几尾跳跳鱼便能成就一锅靓汤,肉质细嫩,汁液浓郁。用稻草反复熏烤,渗出鱼油,晾晒风干,便是最好的增味品,跟其它海鲜和菜肴搭配,提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食材的本味。

 

望潮美食属渔家,

浓酱烹成绕齿牙。

更喜弹涂鱼跳跳,

飞杆钩取味弥奢。











 

8. 山东煎饼

 

盛夏,雨水充沛,沂蒙山进入最湿润的季节。爷爷垒好了土灶,搭上鏊子,这是烙制山东煎饼的工具。制作煎饼的主料,是用白薯干碾成的粉,当然也可以用大豆、小麦、高粱、玉米等五谷杂粮来碾粉。

椿树沟,地处蒙山深处,古老的风俗被顽强地留存。今天是奶奶的生日,小慧一家已经忙碌了好几天。鏊子烧热,面糊均匀摊开,杂粮面糊快速成型,蒸汽弥散,空气中浸润着朴素的甜香,那是谷物特有的气息,火力至关重要,太旺容易焦糊,太小煎饼潮湿黏牙。有60多年经验的奶奶,手艺最棒,火候全靠她一手拿捏。刚出锅的煎饼又脆又香,彻底放凉,就慢慢会软变韧。

今天,从大鱼大肉到家常小菜,煎饼几乎能够包裹任食物,丰俭由人,多寡随意。但对地道的山东人来说,最适合被卷在一张煎饼里的似乎还是大葱。

 

香酥煎饼意无穷,

铁鏊摊成五谷融。

任随南北客,

大葱一卷最山东。







 

 


9. 苗族腌鱼鲊

 

贵州省东南部最偏僻的村庄,苗族女孩李建英等待着一个幸福的时刻,这是半年来父母第一次回家。现在,流水线旁的打工妹重新变回苗族母亲。正值稻花盛开,来不及休息,余高里准备给全家制作腌鱼。吃腌鱼首先要做甜米,糯米淘洗干净,上灶蒸,等糯米熟透,加酒曲发酵。鲤鱼吃饱了稻花,正是最肥最甜的时候,与其说是捕获食材,不如说更像是一场户外的亲子游戏。稻花鱼剖尽内脏,在灶上摆放整齐,用微弱的炭火熏烤一夜,现在需要借助空气和风的力量风干与发酵,将共同制造出特殊的风味。糯米布满菌丝,霉菌产生了各种酶使淀粉水解成糖,最终得到爽口的酸甜。甜米混合盐和辣椒一同塞进鱼腹中,稻花鱼可以直接吃,也适合蒸或油炸,不管用哪种做法都掩盖不住腌鱼和糯米造就的迷人酸甜。

李建英和哥哥给父母准备了一小坛鱼酱,清晨五点,分别的时刻到了。一坛家乡味将被带往1000公里外的广东中山,也许有一天,它会以新的形势在他乡重现。

 

闯荡江湖路几程,

苗家腌鲊最牵情。

一坛鱼酱家乡味,

伴我天南海北行。









 

 


10. 泉州萝卜饭

 

离开40年后,华侨程世坤回到家乡。隆重的祭拜,完成了他对家族的回归。在这里宴请乡邻被称作摆桌,任何重大事项只有通过摆桌才能顺理成章地宣告确立。一顿归乡宴,穷尽乡间名厨的全部手艺,中断几十年的相识和旧情重新接通,瞬间让一切回到从前。过去几十年,程世坤在美国农场做工,这次老人决定回乡定居,召唤他的不仅仅是亲情,更有熟悉的味道。在泉州,在福建、台湾、甚至东南亚的华人中,这种味道被称作古早味。少年熬成白发,故乡变了模样,但各种老味道历久弥新。

大夏村海边的沙土地,有一种著名的特产,它们貌不惊人但几乎全部出口海外。沙土萝卜,含水量接近90%,入口润嫩幼滑,毫无纤维感。猪肉八分肥两分瘦,带皮最好,切寸段,与香菇、海蛎、虾干同煮。肉的丰腴,萝卜的清甜,米粒的饱满,这就是最让泉州人欲罢不能的萝卜饭,一种简朴而丰饶的主食。

半生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少年熬作白头翁,

老大归来乡宴隆。

 芦菔饭香怀旧味,

口含甘糯忆儿童。

 

芦菔:即萝卜。《后汉书·刘盆子传》:﹝宫女﹞幽闭殿内,掘庭中芦菔根,捕池鱼而食之。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蔓菁》:种菘、芦菔法,与芜菁同。石声汉注:“‘芦菔,现在写作萝卜莱菔










(说明:解说词部分和图片都摘自电视片,解说词已经过整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0333-792801.html

上一篇:写在《舌尖2》开播之际
下一篇:七绝组诗•舌尖中国(II):时节
收藏 IP: 60.217.171.*| 热度|

25 王号 李笑月 袁海涛 李泳 陈湘明 郭向云 钟炳 陈小润 李学宽 武夷山 庄世宇 侯成亚 孟津 张晓良 马磊 张忆文 吴开宁 陆俊茜 鲍海飞 卫军英 孙彧 杨文祥 JIANHUN zgg wangqinl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4 17: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