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oline2016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roline2016

博文

“知识三角”:“三螺旋”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升级版”

已有 5352 次阅读 2017-1-14 20:50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style, center, 起点, justify, 知识经济

——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发展与演变


国家创新体系把创新看作是一个系统,关注创新系统中的要素并特别凸显了国家要素的作用,而“知识三角”的提出超越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局限,使得欧盟实现“创新的欧洲”蓝图成为可能。不过,从理论创新的角度看,理论创新具有继承性。一切科学理论都植根于所处的时代,一切科学理论的发展都以继承已有的成果为基础。也就是说,只有在不断深化已有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以前人的成果作为理论创新的起点,对其进行合理的借鉴,才能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邢福有,2004)。“知识三角”之所以得以超越“国家”这一要素,直接得力于三螺旋创新模式理论。

一、“三螺旋”:凸显大学(和其他知识生产机构)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埃茨科维兹和雷德斯多夫继承和超越了前人的创新思想,提出了三重螺旋创新模式理论。亨利•埃茨科维兹的论著《三螺旋》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认为是三螺旋创新模式理论的奠基人。“三螺旋”理论通过引入生物学中的三重螺旋概念,着重探讨了以大学为代表的学术界、产业部门、政府等创新主体是如何借助市场需求这个纽带,围绕知识生产与转化这个主题,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三种力量相互影响的三重螺旋关系(林学军,2010)。该理论更好地解释了不同层次、不同创新主体间所发生的复杂的互动与交互影响,在研究界得到广泛认同,并在实践领域受到产业界与政府的重视。

相对于国家创新体系,已有的研究认为,三螺旋理论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之间重要的不同在于:国家创新系统强调以产业为创新主体,而在三螺旋理论中不强调谁是创新主体,大学一产业一政府三方都可以是创新的组织者、主体和参与者。无论以哪一方为主,最终都是要形成动态三螺旋,推动各种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在这个过程中,三方各自起独特的作用,但和谐地相互作用、协作创新,形成共同发展的势头,导致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繁荣景象(周春彦,2006)。

不过,仔细研读《三螺旋》可以看出,该书在创新理论方面的贡献主要有如下两点(以下内容皆基于《三螺旋》原著):

其一,不同于以往的要素划分以及单边、线性的分析,“三螺旋”理论捕捉“大学—产业—政府三个主要机构之间相互作用与关系的变化”,指出“在一个三螺旋结构中,一根螺旋线可以代替另一根成为主驱动力,而此时原来起核心螺旋线作用的那个机构就变成了支撑机构,大学、产业、政府都可以成为创新的领导性机构范围,三者相互作用,实现动态平衡”并成为“混成组织机制形成”的一个平台。此处的“混成组织”指孵化器、科技园和风险资本公司等促进创新的新组织形式。

其二,也是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三螺旋”理论是立足于大学的作用而提出的。“三螺旋”理论提出的前提是:由于知识经济社会的出现,国家干预主义或自由放任主义都不是理想的创新体制。其原因在于,“在自由放任主义三螺旋体制中,产业螺旋线是主驱动力,其余两根螺旋线则作为支撑机构;在国家干预主义三螺旋体制中,政府起主导作用,它控制着大学与产业。”“在这两种体制中大学被限制到次要的位置”,因此“无论是国家干预主义还是自由放任主义社会,都不能提供足以令人满意的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新体制。”为此,“三螺旋”理论指出,“产业与政府的关系都倾向于保持现有的均衡状况,以获得一个新的动力:三螺旋社会通过三个机构范围的相互作用引入一个动力因素,这些相互作用不仅通过机构之间一个托一个的间接关系,而且还通过直接关系来进行。大学和其他知识生产机构被引入主要机构的范围,也将促进产业与政府建立新的关系。

不仅如此,“三螺旋”理论进一步强调,“当知识成为新产品开发和形成未来产品开发基础结构的一个更重要的要素时,知识生产机构对于创新而言变得越来越重要其结果是,“以科学为基础的产业大都定位于毗邻大学的地方,发源于大学研究与教学活动的新公司的出现与发展,以实例说明了在日益以知识为基础的让会中正在进行着明显的机构重组:大学及其他知识生产机构正在成为社会主要机构,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将取代产业和政府,成为起创新组织者领导作用的核心螺旋线。因此,“在三螺旋模式的这个层次上,大学和其他知识生产机构性能的加强经常成为关键问题,成为基于智力资本以某种形式更新旧经济或创造新经济活动战略的组成部分”。

二、“知识三角”:将“三螺旋”的设想转化为可行性存在

“三螺旋”理论有关知识经济社会大学作用的描述与欧洲知识经济背景下提出的创新战略不谋而合。如果说,“三螺旋”理论的上述论断尚属“纸上谈兵”,那么,经由里斯本战略提出的“知识三角”将上述设想转化为可行性存在。

“知识三角”借鉴了“三螺旋”理论“螺旋式”发展脉络和生态系统,同时将大学的教学与科研两大职能直接与创新联系起来,以充分发挥大学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揭示了教育、研究、创新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双向互动的关系。

教育可以通过人才培养为研究领域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本投入,而研究领域一方面依赖教育对研究人才的培养和输出,另一方面又能够通过研究活动提升教育质量。教育与创新双边互动表现为:一方面,教育能够为创新活动及其成果的运用提供必要的创新型人力资源,并能为创新产品的早期运用提供技能型消费者;另一方面创新又能够为教育提供新技术产品,丰富教育资源,并引导教育发展。从创新与研究双边互动看,一方面创新又能够催化研究活动,另一方面研究活动产出又能够为创新提供丰富资源。三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互为循环(武学超,2014)。

简要结论:综上,“知识三角”是基于“三螺旋”理论的进一步细化,并将“三螺旋”的理论思想付之于实践之中。“知识三角”与“三螺旋”理论之间的直接关系之所以被忽略不计,其原因可粗略归纳为: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在介绍、引用“三螺旋”理论时仍关注的是大学、产业、政府三者的关系,尤其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了企业是创新主体之后,大学和其他知识生产机构在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作用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三螺旋”理论有关大学角色与作用的论述被淹没于大学、产业、政府三者的关系的探讨中,“知识三角”因而也得以成为新的理论和课题进行探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84597-1027603.html

上一篇:知识三角”的理论渊源——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发展与演变之一
下一篇:欧洲促进创新创业用了哪些招?
收藏 IP: 183.192.73.*| 热度|

1 张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2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