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被刷屏了,关于马斯克及其SpaceX的报道铺天盖地。先是集中于猎鹰火箭多么神奇、特斯拉多么酷炫。对物的崇拜,转而是对物的创造者,人的折服,关于马斯克的种种溢美称道之词不暇于耳。鼎鼎大名的埃隆·马斯克,被称为现实版“钢铁侠”,第二个乔布斯,甚至是“行走在人间的上帝”。进而母凭子贵,马斯克母亲梅耶·马斯克(Maye Musk)也得到深度挖掘,其传奇人生也频频得到报道。
归结起来,关于马斯克及其奇迹的成因,迄今为止归结为三点:马斯克本人有梦想,能坚持,马斯克有一个优秀的母亲——如媒体所言:“从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母亲身上,看一个优秀的母亲是多么重要”。想必这种系列报道让许多母亲汗颜和自责吧,也让许多初为人母者跃跃欲试,梦想着培养下一个马斯克或科马斯之类的吧。
牢骚就此打住,言归正传。
由于对创新创业研究的关注使然,笔者第一感知是,哇,发现了一个创新创业者典型,可以好好挖掘挖掘。紧接着,对于铺天盖地的赞誉报道,唱反调的习惯使然,很想扒一扒有无负面报道。扒来扒去,只发现了一则,且写得非常“婉转”:假若马斯克是个邪恶的野心家,或者是个疯子,就像美国超级英雄电影里那些乖戾怪异的反面坏人一样,那他如果想要对这个地球搞一些破坏,那就实在是太容易了。……我止不住地想要感叹的一件事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权势、在金字塔尖上的那一小批人,他们所控制的企业已经拥有了随心所欲的庞大力量,他们想上天就可以上天,想入地就可以入地(微信公众号:假装在纽约,2018-02-09)。
这点仅仅由马斯克现象引发出的其他话题还是不能满足我的“好奇心”,不免追根究底。
与国内马斯克的“热”相映成趣的是,我周围美国人对马斯克现象的“冷”:人们谈论股票下跌、移民遣返、暴雪来临;人们忙着报税并兼评“减税法案”;更重要的是,礼拜天人们不约而同地到教堂高声赞美上帝,唯独没有听见谁夸夸这个马斯克。由此不由而生的又一好奇就是,马斯克都牛叉成那样了,美国人自身怎么看?于是忍不住和美国人八卦开了。
逢人就问的同一问题是:你知道吗,埃隆·马斯克最近在中国拥有众多粉丝,他创造了奇迹,似乎成为我们心中的英雄,你怎么看埃隆·马斯克?
我的问题相同,但听到的回答各异,且颇令人联想不已。因篇幅所限,以下就代表性的回答,发表一己之见。
代表性回答之一:我听说过报道。他是南非人(来自南非),对吧?!
好吧,听见这个回答,我立马噤声,但深表理解。美国与其说是个国家,不如说是各民族大联合。那个若干年前称美国为“大熔炉”的观点早已过时,时新的说法是美国是个“沙拉碗”(Salad Bowel)(2013年10月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一场有关美国文化的报告中所得)。也就是说,当说是“熔炉”时,承认美国原有的体系和价值观,不同的人来到美国,都被“融入”;当说是“沙拉碗”,即大家都聚在美国(这个大碗里),但各自并没有改变,你是你,我还是我。不仅如此,各种族之间还暗暗较着劲,都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实现自己的美国梦。或者说,具有不同民族背景的人们,在美国这片土地上,努力实现属于自己的梦想。于是乎,你可以看见华裔美国人周末也在忙着送孩子送各种补习班学各种才艺,期待孩子们上名校;你也可以常常看见非裔美国人至今仍对“种族歧视”高度警觉并努力争取着各种权益;也会常常听说印度-美国人如何抱团,努力在IT业打拼出属于印度人自己的“领地”,诸如此类吧。相映成趣的是,在美国大城市里,可以有华人街(中国城),希腊人街等不同种族的居住区,也有西班牙节、德国节等等。在这些节日里,人们摆上自己独有的食物,唱自己的民族歌曲,跳自己的民族舞。我偶尔和一位华人聊天,惊讶地发现,他来美国工作和居住十年了,一直和中国人打交道,所以至今仍不会说英文!
在“沙拉碗”这样的一个背景下,马斯克,不过是“沙拉碗”里的其中小小一份子了。在“沙拉碗”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更难以把马斯克现象上升到“为国争光”或“爱国”这样的高度了。不过,这在某种程度上,倒印证了资中筠先生的《谈谈爱国》中的观点:“假如在英文里头,第一个乡土观念是country,第二个观念对应的是nation,就是成为一个民族了。……当我们讲到爱国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最刻骨铭心的爱的是这个nation。”而美国的得天独厚恰恰在于此吧,来自各个不同民族的不甘沉沦、充满冒险精神的人们,在美国这个具有“沙拉碗”特质的文化环境中,最终却创造出了属于美国的创新奇迹。
代表性回答之二:哦,真的吗。嗯,埃隆·马斯克,他的梦想是到火星上去,我可不想到火星上去,你也不想,对吧?!
好吧,听到这个回答,我也是无语了。因为对方和我很熟,知道我遇事一惊一乍的“胆小”。在回答我的问题时,还忘不了调侃或提醒我一番。潜台词是,那又不是你的梦想,你替他激动个啥?!
这个回答其实很生动地再现了美国的另一个文化特质:“个人主义”。“个人主义”,若干年前在我的思维定势里无疑是个贬义词,常常和“集体主义”对立起来,而和“自我中心”,乃至“自私”联系在一起。不过,一次听一位美国教师Walt有关美国文化的演讲时(2017年8月),Walt归纳美国文化的特质,明确提到了“个人主义”。他解释的个人主义如是:在上帝的面前,每个人都是独一的存在,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right)。这一“个人主义”的观念其实深入美国人的骨髓。日常生活的惯例就是,我不干涉你的生活,你也不要对我说教,让我怎样、怎样。你若要向美国人征求有关自己计划和决策性的建议,常常徒劳,因为对方肯定会很惊讶,并且把“球”踢回来:“你自己怎么看?你自己想要什么?”
在 “个人主义”这样一个背景下,人人都是逐梦者,而马斯克不过是在追逐他的梦想。与马斯克的梦想相比,美国人更关心的是,自己的梦想是什么,自己的梦想该如何实现。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词就是“vision”(愿景)。在此,笔者想强调的是,一个社会,越能允许和包容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实现自己的梦想,一个社会就越能出现令众人都欢呼雀跃的创新奇迹。
最后,还是引用奥巴马的话来解释美国“个人主义”的意义吧:“我们的共同责任是继续为这样一个世界而奋斗:没有任何一个人被抛弃、被遗忘、被虐待。每个国家都应该认识到,社会的进步有赖于每个公民更强大。”(译自奥巴马2016年12月9日的演讲)。
至于尊重个体的权利为何如此重要,还是引用以下内容作为注释。2016年,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也是同性恋者Ellen,获得奥巴马颁发的自由勋章。奥巴马强调了Ellen的勇气对于每一个人的重要意义,而作者的解释很到位:“一个社会里所有人的命运都是互相连接的,看起来每个人都只是在争取自己的权利,但其实也是在为所有人争取权利。”(公众号:“假装在纽约”,2018-01-30)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